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整本书阅读之我见
【作者】 陆沾煦
【机构】 (广西南宁市武鸣区武鸣高级中学)
【正文】摘 要:整本书阅读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新教材实施重头戏,它既是一种阅读方法,又是一种教学方法,将对高中语文教学产生深远和积极的影响,探索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成效,成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阅读指导
随着高中新教材的使用,整本书阅读越来越被重视,作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重头戏,全国各地都在研究、培训、实践。其实整本书阅读不是什么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它就是一种被遗忘了近一个世纪又被重新拾起的语文教学方法。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就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意义重大。
一、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叶圣陶先生认为读整本书能够养成读书习惯。具体而言,整本书阅读可以扩大阅读空间,应用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整本书阅读对于高中学生还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
整本书阅读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作品。语言的发展要靠积累,当语言积累到一定的量,语言的质就自然而然得到发展。整本书具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具有丰富的词汇,具有丰富的优美句子,有丰富的哲理性语言,有丰富的修辞手法,有利于学生吸收、模仿、创造和发展自己的语言。
(二)锻炼思维,启迪智慧
语文学习的任务之一就是训练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整本书阅读涉及的内容、语言素材、情感态度丰富,人物的比较、作品风格的比较,作者情感的比较、语言的比较等,学生通过这些比较,训练了自己的思辨,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同时,学生通过各种对话: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与作品中人物的对话,产生情感共鸣,丰富自己阅历,启迪智慧。学生通过阅读作品,“走进”作品,“理解”作品,“品味”作品,“批评”作品,“鉴赏”作品的过程,完成整本书阅读,实现智慧的提升;通过对比、思考、判断和感悟,实现思维的发展。
(三)丰富体验,增加阅历
学生的阅历和体验除了来自生活,还有来自书本,来自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整本书负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生活信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受到文化的熏陶,生活的耳闻目染,情感的共鸣感染。学生阅读的量越大,品味的语言越多,接受的文化越丰富,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整本书阅读,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通过整本书阅读,语言承载的“德”都会对学生潜移默化,语言承载的“智”都会被学生所接受,语言所承载的“美”与语言本身的美被学生分享,从而促进了学生智育、德育、美育的健康发展,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不仅丰富了阅历和体验,而且还提升了德智美的素养。
(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增强记忆力
阅读理解能力和记忆力是练出来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阅读达到一定的量,我们会惊呀地发现,自己阅读的速度突飞能进,理解能力迅速提高,读过一遍就能记住它的大概意思,甚至可以达到过目不忘程度,而且写文章的时候,思维敏捷多了,词汇丰富多了。这些都是大量阅读的功劳。整本书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喜欢读书,而且让学生脑子里储备了大量的信息,提高他们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教育信念的一个信条”。我们甚至相信,课补得再多,题刷得再多,都不能让学生变得更聪明,只有书读得越多,积累越多了,才能更快的提高他们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二、阅读指导是整本书阅读的关键
有的专家、教师推崇自由阅读,认为自由阅读是整本书阅读的灵魂,提倡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走进文本,走向真实的阅读。诚然,自由阅读有它的优势,有它的特色,但认为自由阅读才能够让学生走进真实的阅读的观点,我倒是不敢苟同。我认为整本书阅读离开了阅读指导,离开了课堂教学的范式,让个性阅读无限延伸,倒是无法保证整本书阅读的高效性,无法保证阅读任务群的顺利完成。
自由阅读的主阵地在课外,指导性阅读的主阵地在课堂。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充分发挥主阵地的作用,教师只有课堂上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系统教给了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和技巧,学生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课外的阅读。因而,教师应把整本书的阅读纳入语文课堂,让整本书阅读更规范,更高效。课内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很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特点,做到因人而异,因生而异。大家可以尝试下面几种整本书阅读方法:
1.推荐阅读型——推荐阅读就是把自己读过的认为值得与大家分享的作品,推荐给别人阅读。分有教师推荐和同学推荐两种。推荐者向大家简述作品主要内容,让同学对作品有大致了解,说明推荐理由,激发同学阅读兴趣。
2.指导阅读型——这类课主要是通过课堂指导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首先教会学生圈点勾画等阅读技巧,其次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方法;第三,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和搜集信息、提取主要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第四,指导学生学会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评价作者的情感和观点态度,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联想想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讨论阅读型: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读作品后,由学生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或由教师和学生的一起共同阅读,提出问题,整合问题,设计问题,然后再指导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最后解决问题。
4.读议阅读型:就是以读和议为主的整本书阅读方法。即采取先读后议,边读边议,读议结合的阅读方法。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教师事先应设计好读和议的内容和方向,可以议词语,议句子、议思想内容、议人物、议环境、议篇章结构、议艺术手法,议主题,议收获;可以读重点句,读重点章节,读抒情句子,读议论句子,读细节描写,读景物描写等等。可以指名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等。
5.点拨阅读型:这种课型对教师要求比较高,首先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整本书,做到了然于心,胸有成竹。在这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不懂的地方尽量让学生质疑问难。然后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再结合语境,结合作品的背景、结合原文等稍加点拨,最终在教师的帮助下解答疑问。
6.欣赏阅读型——这种课型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指导学生摘抄优美词语、优美的语句;可以指导学生品味语言和修辞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可以指导学生做情节、人物关系的思维导图;可以指导学生鉴赏景物描写等等,从而逐渐培养学生阅读审美能力。
7.展示交流型——这种课型就是引导学生总结和分享整本书阅读的成果。首先教师在学生阅读整本书之前要明确阅读分享任务,让学生有意识的在阅读时候收集、整理、总结自己的阅读收获、感悟、困惑、心得等。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交流汇报的平台,如故事会、朗诵会、擂台赛、知识竞赛、辩论会、分享会、小品展演等,让他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及时分享阅读成果,发表新的观点,启发新的思考。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方法是成功的关键,整本书阅读重在激发兴趣和方法指导。我们在强调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同时,更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既不能让学生茫无目的地去读,更不能强迫学生“硬吞”,这样不仅会伤了学生的“胃口”,而且会让学生阅读的“食欲”减退。必须激发学生自己读书的兴趣,使他们真正愿意读、喜欢读、学会读,这样才能实现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华琪.自由阅读是整本书阅读的灵魂[J].语文学习,2020(12).
[2]许星.阅读教学中的新型阅读方式探究[J].语文课内外,2020.
[3]姚念琪.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关键词: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阅读指导
随着高中新教材的使用,整本书阅读越来越被重视,作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重头戏,全国各地都在研究、培训、实践。其实整本书阅读不是什么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它就是一种被遗忘了近一个世纪又被重新拾起的语文教学方法。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就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意义重大。
一、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叶圣陶先生认为读整本书能够养成读书习惯。具体而言,整本书阅读可以扩大阅读空间,应用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整本书阅读对于高中学生还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
整本书阅读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作品。语言的发展要靠积累,当语言积累到一定的量,语言的质就自然而然得到发展。整本书具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具有丰富的词汇,具有丰富的优美句子,有丰富的哲理性语言,有丰富的修辞手法,有利于学生吸收、模仿、创造和发展自己的语言。
(二)锻炼思维,启迪智慧
语文学习的任务之一就是训练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整本书阅读涉及的内容、语言素材、情感态度丰富,人物的比较、作品风格的比较,作者情感的比较、语言的比较等,学生通过这些比较,训练了自己的思辨,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同时,学生通过各种对话: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与作品中人物的对话,产生情感共鸣,丰富自己阅历,启迪智慧。学生通过阅读作品,“走进”作品,“理解”作品,“品味”作品,“批评”作品,“鉴赏”作品的过程,完成整本书阅读,实现智慧的提升;通过对比、思考、判断和感悟,实现思维的发展。
(三)丰富体验,增加阅历
学生的阅历和体验除了来自生活,还有来自书本,来自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整本书负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生活信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受到文化的熏陶,生活的耳闻目染,情感的共鸣感染。学生阅读的量越大,品味的语言越多,接受的文化越丰富,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整本书阅读,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通过整本书阅读,语言承载的“德”都会对学生潜移默化,语言承载的“智”都会被学生所接受,语言所承载的“美”与语言本身的美被学生分享,从而促进了学生智育、德育、美育的健康发展,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不仅丰富了阅历和体验,而且还提升了德智美的素养。
(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增强记忆力
阅读理解能力和记忆力是练出来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阅读达到一定的量,我们会惊呀地发现,自己阅读的速度突飞能进,理解能力迅速提高,读过一遍就能记住它的大概意思,甚至可以达到过目不忘程度,而且写文章的时候,思维敏捷多了,词汇丰富多了。这些都是大量阅读的功劳。整本书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喜欢读书,而且让学生脑子里储备了大量的信息,提高他们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教育信念的一个信条”。我们甚至相信,课补得再多,题刷得再多,都不能让学生变得更聪明,只有书读得越多,积累越多了,才能更快的提高他们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二、阅读指导是整本书阅读的关键
有的专家、教师推崇自由阅读,认为自由阅读是整本书阅读的灵魂,提倡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走进文本,走向真实的阅读。诚然,自由阅读有它的优势,有它的特色,但认为自由阅读才能够让学生走进真实的阅读的观点,我倒是不敢苟同。我认为整本书阅读离开了阅读指导,离开了课堂教学的范式,让个性阅读无限延伸,倒是无法保证整本书阅读的高效性,无法保证阅读任务群的顺利完成。
自由阅读的主阵地在课外,指导性阅读的主阵地在课堂。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充分发挥主阵地的作用,教师只有课堂上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系统教给了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和技巧,学生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课外的阅读。因而,教师应把整本书的阅读纳入语文课堂,让整本书阅读更规范,更高效。课内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很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特点,做到因人而异,因生而异。大家可以尝试下面几种整本书阅读方法:
1.推荐阅读型——推荐阅读就是把自己读过的认为值得与大家分享的作品,推荐给别人阅读。分有教师推荐和同学推荐两种。推荐者向大家简述作品主要内容,让同学对作品有大致了解,说明推荐理由,激发同学阅读兴趣。
2.指导阅读型——这类课主要是通过课堂指导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首先教会学生圈点勾画等阅读技巧,其次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方法;第三,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和搜集信息、提取主要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第四,指导学生学会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评价作者的情感和观点态度,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联想想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讨论阅读型: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读作品后,由学生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或由教师和学生的一起共同阅读,提出问题,整合问题,设计问题,然后再指导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最后解决问题。
4.读议阅读型:就是以读和议为主的整本书阅读方法。即采取先读后议,边读边议,读议结合的阅读方法。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教师事先应设计好读和议的内容和方向,可以议词语,议句子、议思想内容、议人物、议环境、议篇章结构、议艺术手法,议主题,议收获;可以读重点句,读重点章节,读抒情句子,读议论句子,读细节描写,读景物描写等等。可以指名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等。
5.点拨阅读型:这种课型对教师要求比较高,首先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整本书,做到了然于心,胸有成竹。在这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不懂的地方尽量让学生质疑问难。然后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再结合语境,结合作品的背景、结合原文等稍加点拨,最终在教师的帮助下解答疑问。
6.欣赏阅读型——这种课型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指导学生摘抄优美词语、优美的语句;可以指导学生品味语言和修辞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可以指导学生做情节、人物关系的思维导图;可以指导学生鉴赏景物描写等等,从而逐渐培养学生阅读审美能力。
7.展示交流型——这种课型就是引导学生总结和分享整本书阅读的成果。首先教师在学生阅读整本书之前要明确阅读分享任务,让学生有意识的在阅读时候收集、整理、总结自己的阅读收获、感悟、困惑、心得等。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交流汇报的平台,如故事会、朗诵会、擂台赛、知识竞赛、辩论会、分享会、小品展演等,让他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及时分享阅读成果,发表新的观点,启发新的思考。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方法是成功的关键,整本书阅读重在激发兴趣和方法指导。我们在强调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同时,更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既不能让学生茫无目的地去读,更不能强迫学生“硬吞”,这样不仅会伤了学生的“胃口”,而且会让学生阅读的“食欲”减退。必须激发学生自己读书的兴趣,使他们真正愿意读、喜欢读、学会读,这样才能实现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华琪.自由阅读是整本书阅读的灵魂[J].语文学习,2020(12).
[2]许星.阅读教学中的新型阅读方式探究[J].语文课内外,2020.
[3]姚念琪.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