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散文教学——以《故都的秋》为例
【作者】 陈小曼
【机构】 (广西武鸣高级中学)
【正文】摘 要:本文通过《故都的秋》教学实践,运用“交流促语言建构、鉴赏促审美提升、知人论世传承文化、文本细读发展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散文教学;故都的秋
一、教学实录呈现
任务一:武鸣高中2022年课本插图大赛作品征集结束,现聘请你作为插图大赛评委,选出最适合作为插图的作品。
生1:在视觉上描写白色的陶然亭的芦花、黑色的柳影、玉泉的夜月,碧绿的天、蓝色的牵牛花,这些冷色调的景物应该就是郁达夫在营造“清”;在听觉上选取了“虫唱”“钟声”“驯鸽的飞声”突出了“静”的特点。
教师指出第一组评委起到示范作用,能够密切联系文本,使用“感觉”一词表达阅读体验,引导学生抓住“细数阳光”和“蓝朵”体会“悲凉”之感。
生2:秋槐落蕊图,有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多角度去展现北国秋的宁静,扫帚留下一条条的丝纹这个细节很打动人。
生3:秋蝉残声图,每家每户都能听见秋蝉的鸣叫,体现了北京城的安静,而且从秋蝉每家每户都有,看出这是很平民的秋天。
同学们表示没有注意过秋天的蝉声,教师及时补充蝉蛰伏多年在秋天结束生命的特点,蝉的声音是衰弱的生命之歌,这是秋的“悲凉”之感。
生4:秋果奇景图,郁达夫写枣树红的时候就是最好的时候,有《红楼》里的热闹之后四大家族迅速倒塌的感觉,是一种盛极必衰的悲凉。
任务二:品味秋的情感
生5:我们觉得这是因为他对北平很熟悉,才会写这种很普通的市民的生活场景里的秋天,我们游客才会关注热闹的景点,郁达夫的心境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学生提到心境,这时教师适当插入对当时写作背景和郁达夫爱国文人身份的介绍,体会这篇散文的情感。
生6:他不远千里,愿意用三分之二的寿命换北平的秋天三分之一的零头,可以看出这是对北平的秋天的深深热爱,还有一种眷恋和不舍。
学生能够表达散文的情感,教师及时板书:形散取材多样、手法灵活、结构多变神聚对北平秋天的热爱和眷恋。强调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当学生提到12段的悲秋传统,教师及时总结并板书,并介绍郁达夫身上的忧郁文人气质,理解他的审美倾向,结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介绍融情于景的散文特色。
作业:学习郁达夫描写北平的秋天的手法,进行《武鸣的秋》散文写作。
二、高效交流,建构语言
语言建构的运用指的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主动积累和梳理语言经验,“形成个体言语经验”[2]在本节课的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课本插画比赛的真实情境,给小组同学交流个人阅读感受的机会,能够在小组讨论中表达自己的阅读见解,或是将小组成员的讨论成果整合汇总,最后代表小组发言,依托于散文篇目发展了学生在具体情境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
作业中的写作环节,是对作者语言经验的吸收之后的结果,进一步提高个人语言的书面表达能力,实现读写结合。《故都的秋》的语言平实,文中营造着淡淡的宁静悠闲,在朗读中更能够感受作者的情感,本节课的不足在于没有在课堂朗读,没有给学生树立在散文阅读时可以通过朗读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的意识,也忽略了语文课程中的朗读能力的提升。
三、文本细读,发展思维
学生通过作家笔下描绘的景物、景象,直观地获得对文中艺术形象的初步体验,随后在进一步的阅读中感受作家的写作意图,上升到理性思维的层面。通过文本中的细枝末节、作者自述、背景介绍等等,这些都是作为激发学生的思考的材料,学生根据这些材料进行逻辑推理,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倾向。根据王荣生先生所说的“从这一篇到这一类”,除了阅读方法的讲授,学生在阅读中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结合生活经验,还原散文中的氛围场景,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本节课在上课之前,教师布置了“选择《故都的秋》中的一幅图景进行插画创作,在校园插画大赛中投稿”的作业,这需要利用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将文字转化为具体事物。教学过程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推进,教师跟随学生思维的流动进行追问,学生把思考过程通过语言建构展现出来,有效地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四、朗读与创造,体会美感
首先,在文本阅读中体会情感美。张心科曾针对散文教学现状提出“教学方法兼顾讲解、诵读、涵泳”[3]激发其审美鉴赏的主动性。不同的情感都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体验,文人的悲秋情怀、对父亲的怨恨与释然、荷塘下那浓重的愁绪等等,走进文人灵魂,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其次,在朗诵和鉴赏中体会语言美。散文或是写景,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壮美画卷,或是抒情,用含蓄或直白的文字抒写个人心绪和家国情怀,这些文字都值得在带着感情的朗读中细细品味。逐字逐句地赏析文本还远远不够,文字的音韵、营造的意境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够显现出中华文字的美感。
插画比赛这一真实的情境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但同学的能力素养有差异,有的学生在品味散文的语言中获得审美体验,有的学生在评价他人画作时展现审美追求,有的学生在创作插画中展现审美创造力,这一活动的设置使得学生在共同的审美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体会传统文人的悲秋审美价值,获得审美体验。本课例在教学中对作者的悲秋、爱秋、爱国情感的审美引导较少。
五、知人论世,传承文化
这篇《故都的秋》虽然已经是近一个世纪以前的作品,学生需要了解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具有典型风格的作家,需要体会他对祖国城市文化和自然风景的喜爱,更需要理解他作为一个爱国作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广西人民出版社,2017: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21:4
[3]张心科.重回“形散神聚”:散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2019(7):13-18
[4]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散文教学;故都的秋
一、教学实录呈现
任务一:武鸣高中2022年课本插图大赛作品征集结束,现聘请你作为插图大赛评委,选出最适合作为插图的作品。
生1:在视觉上描写白色的陶然亭的芦花、黑色的柳影、玉泉的夜月,碧绿的天、蓝色的牵牛花,这些冷色调的景物应该就是郁达夫在营造“清”;在听觉上选取了“虫唱”“钟声”“驯鸽的飞声”突出了“静”的特点。
教师指出第一组评委起到示范作用,能够密切联系文本,使用“感觉”一词表达阅读体验,引导学生抓住“细数阳光”和“蓝朵”体会“悲凉”之感。
生2:秋槐落蕊图,有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多角度去展现北国秋的宁静,扫帚留下一条条的丝纹这个细节很打动人。
生3:秋蝉残声图,每家每户都能听见秋蝉的鸣叫,体现了北京城的安静,而且从秋蝉每家每户都有,看出这是很平民的秋天。
同学们表示没有注意过秋天的蝉声,教师及时补充蝉蛰伏多年在秋天结束生命的特点,蝉的声音是衰弱的生命之歌,这是秋的“悲凉”之感。
生4:秋果奇景图,郁达夫写枣树红的时候就是最好的时候,有《红楼》里的热闹之后四大家族迅速倒塌的感觉,是一种盛极必衰的悲凉。
任务二:品味秋的情感
生5:我们觉得这是因为他对北平很熟悉,才会写这种很普通的市民的生活场景里的秋天,我们游客才会关注热闹的景点,郁达夫的心境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学生提到心境,这时教师适当插入对当时写作背景和郁达夫爱国文人身份的介绍,体会这篇散文的情感。
生6:他不远千里,愿意用三分之二的寿命换北平的秋天三分之一的零头,可以看出这是对北平的秋天的深深热爱,还有一种眷恋和不舍。
学生能够表达散文的情感,教师及时板书:形散取材多样、手法灵活、结构多变神聚对北平秋天的热爱和眷恋。强调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当学生提到12段的悲秋传统,教师及时总结并板书,并介绍郁达夫身上的忧郁文人气质,理解他的审美倾向,结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介绍融情于景的散文特色。
作业:学习郁达夫描写北平的秋天的手法,进行《武鸣的秋》散文写作。
二、高效交流,建构语言
语言建构的运用指的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主动积累和梳理语言经验,“形成个体言语经验”[2]在本节课的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课本插画比赛的真实情境,给小组同学交流个人阅读感受的机会,能够在小组讨论中表达自己的阅读见解,或是将小组成员的讨论成果整合汇总,最后代表小组发言,依托于散文篇目发展了学生在具体情境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
作业中的写作环节,是对作者语言经验的吸收之后的结果,进一步提高个人语言的书面表达能力,实现读写结合。《故都的秋》的语言平实,文中营造着淡淡的宁静悠闲,在朗读中更能够感受作者的情感,本节课的不足在于没有在课堂朗读,没有给学生树立在散文阅读时可以通过朗读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的意识,也忽略了语文课程中的朗读能力的提升。
三、文本细读,发展思维
学生通过作家笔下描绘的景物、景象,直观地获得对文中艺术形象的初步体验,随后在进一步的阅读中感受作家的写作意图,上升到理性思维的层面。通过文本中的细枝末节、作者自述、背景介绍等等,这些都是作为激发学生的思考的材料,学生根据这些材料进行逻辑推理,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倾向。根据王荣生先生所说的“从这一篇到这一类”,除了阅读方法的讲授,学生在阅读中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结合生活经验,还原散文中的氛围场景,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本节课在上课之前,教师布置了“选择《故都的秋》中的一幅图景进行插画创作,在校园插画大赛中投稿”的作业,这需要利用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将文字转化为具体事物。教学过程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推进,教师跟随学生思维的流动进行追问,学生把思考过程通过语言建构展现出来,有效地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四、朗读与创造,体会美感
首先,在文本阅读中体会情感美。张心科曾针对散文教学现状提出“教学方法兼顾讲解、诵读、涵泳”[3]激发其审美鉴赏的主动性。不同的情感都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体验,文人的悲秋情怀、对父亲的怨恨与释然、荷塘下那浓重的愁绪等等,走进文人灵魂,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其次,在朗诵和鉴赏中体会语言美。散文或是写景,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壮美画卷,或是抒情,用含蓄或直白的文字抒写个人心绪和家国情怀,这些文字都值得在带着感情的朗读中细细品味。逐字逐句地赏析文本还远远不够,文字的音韵、营造的意境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够显现出中华文字的美感。
插画比赛这一真实的情境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但同学的能力素养有差异,有的学生在品味散文的语言中获得审美体验,有的学生在评价他人画作时展现审美追求,有的学生在创作插画中展现审美创造力,这一活动的设置使得学生在共同的审美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体会传统文人的悲秋审美价值,获得审美体验。本课例在教学中对作者的悲秋、爱秋、爱国情感的审美引导较少。
五、知人论世,传承文化
这篇《故都的秋》虽然已经是近一个世纪以前的作品,学生需要了解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具有典型风格的作家,需要体会他对祖国城市文化和自然风景的喜爱,更需要理解他作为一个爱国作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广西人民出版社,2017: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21:4
[3]张心科.重回“形散神聚”:散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2019(7):13-18
[4]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