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情由读中来——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作者】 陈文英
【机构】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大同小学)
【正文】摘 要:朗读是夯实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措施,借助朗读,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更深的把控,还可以培养他们口语表达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在朗读教学环节中,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在其中渗透情感内容,营造情感氛围,这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小学语文中情感教育的意义出发,以《七律·长征》教学为例,探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情感教育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点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征,从这门学科的特点来看,融入情感元素是一个必然方向。理想的语文教学既要夯实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技能,传递知识,也要注重陶冶学生情感,升华其道德情操。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童年到青春期的过渡阶段,学生的身心慢慢成熟,在这一阶段开展情感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价值。朗读也是开展情感教育的一个有效方式,在小学教材中,很多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新课程标准对于朗读教学也做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要读出感情,从而理解文本的内容,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实现与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对话。
一、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实施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在义务教育的改革与“立德树人”背景下,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了高度关注,这均是情感教育的内容,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侧重技能趋向,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要主动与学生互动,打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统编版教材的编制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兴趣、情感,倡导弘扬民主精神、关注传统文化。同时,情感教育也是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心理表现出一些矛盾,如自尊与自卑共存、闭锁与开放并存、独立与依赖并存。当代社会的节奏快、压力大,人与人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与思想沟通,在新媒体的发展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而各类真实、虚假信息充斥在小学生的生活中,也对其价值判断产生了负面影响。鉴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针对其开展情感教育十分必要,在这种不太成熟的心理状态下,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保证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尊重每个学生的朗读方式。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他们对于同一篇课文的领悟都是千差万别,在朗读课文的方式方法上也是各有不同。所以老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每个学生的感受,只要每个学生都是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出来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老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独有的个性,敢于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还能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朗读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培养策略
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的情感上,有其独特的魅力。在朗读中,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与课文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情感,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关注的重点。比如,《七律·长征》这首诗歌创作于1935年,彼时的毛泽东率领红军成功越过了岷山,长征马上要结束了,回顾这么长时间遇到的困难,毛泽东同志写出了这篇极具气魄的伟大作品,在这首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本文便以《七律·长征》为例,探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培养策略。
(一)彰显情感的“方向”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通过朗读教学,可以塑造学生的人格,感悟作品的情感,体会文本的情感。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要为学生精心科学把控,精心设置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朗读目标。在以往的朗读活动中,教师往往忽视了目标的设置,只是要求学生朗读,或者自己朗读,或是合作朗读,但是具体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教师一般不做过多的规定。这让朗读成为了一种形式化的内容,难以起到应有的育人作用。每个学生,他们的成长经历不同,对文章的体验和感悟自然是不同的,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情感目标要具备明确方向。
《七律·长征》是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的一首诗歌,根据这首诗歌内容,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划分为几个方向:①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艰辛和不易,体会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与英雄主义精神;②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根据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朗读目标:①正确理解诗意,激活课堂氛围,体会作者思想感情;②在朗读中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读出其中的英雄气概;③在朗读中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情感,具备欣赏、朗诵的能力。
(二)读出文本的“味道”
在目标确定之后,需要以目标为切入点来为朗读教学做出设计,整个的教学活动应当做到层层递减,挖掘出文本的“味道”。在语文课堂中,常常是针对一篇文本进行朗读,仔细分析其中的情感、段落,但是,如果让学生进行漫无目的的朗读、机械的重复,这种朗读形式就是非常不可取的,慢慢的,学生会对朗读活动失去兴趣,甚至因为机械化的朗读活动而厌恶语文课,考虑到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从字词梳理、内容理解、情感领悟上,都要进行设计,以达到理想的情感目标。
在《七律·长征》朗读教学中,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读出文本的“味道”:一是读出“诗歌味”,《七律·长征》属于现代诗,这首诗歌的韵律非常优美、内容易懂,在朗读活动开展时,不妨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微课视频内容,先感受文章的情感,在开展自主朗读、小组合作朗读、班级齐读,以此来把握诗歌韵律和节奏,最后进行想象读、品读,让学生在朗读中看到诗歌的画面,在想象中进行深度感悟。二是读出“开放味”,对于现代诗的教学,不是简单停留在诵读上,而是要带领学生动口、动脑、动眼,带领他们走入诗歌的境界。在授课时,为学生播放了《长征》的片段,利用燃情的歌曲、震撼的画面激起学生探究欲望,接下来,为学生提出问题:“用什么字可以概括此次远征呢?”学生很快想出了答案——“难”。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远征之难,借助了视频、图片为学生讲述“五岭逶迤”、“乌蒙磅礴”、“大渡桥横”、“金沙水拍”等关键词组的画面,再借助课外资料,让学生再次朗读,感受长征的漫长和艰辛。三是读出“人文味”,尽管长征如此艰难,但在我们伟大的红军们看来,仅仅是“只等闲”,通过个性化的想象、理解和感悟后,再次带领学生阅读这首气势磅礴的七律,再现当年红军的远征画面,配合铿锵激昂的配乐,孩子们饱含深情、热泪盈眶的朗读,这正是当代学生对革命先辈们的最大敬意。
(三)朗读方式的“多样”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方式有多种,如:自由朗读、范读、指名朗读、配乐朗读、写读、评读、角色扮演读等。朗读方式的不同,朗读效果也各有不同,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材本身的情感需求出发,选择合适的朗读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七律·长征》中,可以采用了下面的朗读方式。
1.范读
在学习新课文时,范读是常用方法,可以是教师示范读、学生范读,也可以听朗读录音。在《七律·长征》的教学中,首先由教师进行范读,在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充分彰显出其中的情感因素,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带领学生入情、入境。
2.配乐朗读
配乐朗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情感教学方法,能够营造丰富的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激活学生注意力,但需要教师合理把控,促进乐曲、朗读内容的水乳交融;从诗歌来看,诗歌有古典诗词、现代诗歌两类,无论是哪一种诗歌,都有非常强的抒情性,无论是咏物,还是叙事、写人,其中都涉及大量的意象。鉴于诗歌的特殊性,在朗读时非常适合配乐朗读的形式,为朗读增加更多的韵味和意境,《七律·长征》这首诗的整体氛围是积极、向上的,非常的豪迈,因此,配乐也要选择恢弘的音乐,配合诗歌的强大气势,让学生更易投入朗读中。
3.写读
写读即在朗读教学中,利用读写结合来理解文章内容、情感的方式,学生的“写”被“读”驱动,有目的的进入到文本中,文章的情感可很快被学生融于内心,可有目的、有方向的投入文本,有感而发写下自己的体验,这在情感教育上具有很好的作用。在《七律·长征》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朗读后,写下主题为:“我眼中的红军”,写作主题紧紧围绕教学情感目标,学生通过朗读来挖掘其中的情感要素,再通过写作来表达感受,在读写结合中接收情感教育。
(四)优化朗读教学评价
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判断,借助评价,教师、学生均可获取到与教学效果相关的信息,判断出目标达成情况。在朗读教学中,评价是一个关键,在评价上,既要关注学生兴趣,还要评估其文本理解度,思想情感的把握情况。在评价上,必须要“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维度的目标来考察。针对这首诗歌的朗读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的语调正不正确、语音读的对不对,还要看他们有无理解内容、有无把握文本,评估其在朗读环节有无理解情感。评价摒弃了传统单调、笼统的评价,没有使用“读的好”、“读的不好”、“不错”、“很好”这类评价语言。在学生朗读时,我会适时予以学生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会到朗读的乐趣。在学生读的不认真或者不好时,我会委婉地提出:“如果再投入一些感情,读的效果一定会更好”;在学生读的不错时,我会精准评价:“这位同学口齿清楚、读的响亮,点赞”、“你全部都读对了,情感很投入,一定是认真预习过,很棒”。在评价时,还会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产生的不同情感体验,避免将评价标准化,防止将情感朗读定位为简单的情感+朗读,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性格、年龄、学习基础上来评价。
对于朗读的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外,还可以采用学生的自评和他评的方法,朗读后,将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评和他评结合起来,可以让评价的结果更为客观。比如在《七律·长征》的朗读评价中,教师可以分组让学生进行朗读,该组学生朗读后,请几位组员进行自评后,然后让其他几组组员进行也评价,加上教师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更为清楚地了解自身朗读中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提高朗读的水平和情感的培育。
总而言之,小学生的朗读课文是学生阅读学习的一个开始,对学生以后的发展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效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学习,认真探究,通过多种手段有效促成朗读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培育,增强学生记忆,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车文平.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1(15):127-128.
[2]周文莉.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学生的语感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31):45-46.
[3]万密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9(11):74.
[4]陈四海.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学周刊,2017(05):69-70.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情感教育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点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征,从这门学科的特点来看,融入情感元素是一个必然方向。理想的语文教学既要夯实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技能,传递知识,也要注重陶冶学生情感,升华其道德情操。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童年到青春期的过渡阶段,学生的身心慢慢成熟,在这一阶段开展情感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价值。朗读也是开展情感教育的一个有效方式,在小学教材中,很多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新课程标准对于朗读教学也做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要读出感情,从而理解文本的内容,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实现与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对话。
一、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实施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在义务教育的改革与“立德树人”背景下,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了高度关注,这均是情感教育的内容,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侧重技能趋向,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要主动与学生互动,打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统编版教材的编制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兴趣、情感,倡导弘扬民主精神、关注传统文化。同时,情感教育也是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心理表现出一些矛盾,如自尊与自卑共存、闭锁与开放并存、独立与依赖并存。当代社会的节奏快、压力大,人与人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与思想沟通,在新媒体的发展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而各类真实、虚假信息充斥在小学生的生活中,也对其价值判断产生了负面影响。鉴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针对其开展情感教育十分必要,在这种不太成熟的心理状态下,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保证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尊重每个学生的朗读方式。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他们对于同一篇课文的领悟都是千差万别,在朗读课文的方式方法上也是各有不同。所以老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每个学生的感受,只要每个学生都是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出来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老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独有的个性,敢于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还能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朗读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培养策略
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的情感上,有其独特的魅力。在朗读中,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与课文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情感,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关注的重点。比如,《七律·长征》这首诗歌创作于1935年,彼时的毛泽东率领红军成功越过了岷山,长征马上要结束了,回顾这么长时间遇到的困难,毛泽东同志写出了这篇极具气魄的伟大作品,在这首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本文便以《七律·长征》为例,探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培养策略。
(一)彰显情感的“方向”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通过朗读教学,可以塑造学生的人格,感悟作品的情感,体会文本的情感。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要为学生精心科学把控,精心设置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朗读目标。在以往的朗读活动中,教师往往忽视了目标的设置,只是要求学生朗读,或者自己朗读,或是合作朗读,但是具体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教师一般不做过多的规定。这让朗读成为了一种形式化的内容,难以起到应有的育人作用。每个学生,他们的成长经历不同,对文章的体验和感悟自然是不同的,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情感目标要具备明确方向。
《七律·长征》是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的一首诗歌,根据这首诗歌内容,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划分为几个方向:①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艰辛和不易,体会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与英雄主义精神;②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根据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朗读目标:①正确理解诗意,激活课堂氛围,体会作者思想感情;②在朗读中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读出其中的英雄气概;③在朗读中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情感,具备欣赏、朗诵的能力。
(二)读出文本的“味道”
在目标确定之后,需要以目标为切入点来为朗读教学做出设计,整个的教学活动应当做到层层递减,挖掘出文本的“味道”。在语文课堂中,常常是针对一篇文本进行朗读,仔细分析其中的情感、段落,但是,如果让学生进行漫无目的的朗读、机械的重复,这种朗读形式就是非常不可取的,慢慢的,学生会对朗读活动失去兴趣,甚至因为机械化的朗读活动而厌恶语文课,考虑到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从字词梳理、内容理解、情感领悟上,都要进行设计,以达到理想的情感目标。
在《七律·长征》朗读教学中,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读出文本的“味道”:一是读出“诗歌味”,《七律·长征》属于现代诗,这首诗歌的韵律非常优美、内容易懂,在朗读活动开展时,不妨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微课视频内容,先感受文章的情感,在开展自主朗读、小组合作朗读、班级齐读,以此来把握诗歌韵律和节奏,最后进行想象读、品读,让学生在朗读中看到诗歌的画面,在想象中进行深度感悟。二是读出“开放味”,对于现代诗的教学,不是简单停留在诵读上,而是要带领学生动口、动脑、动眼,带领他们走入诗歌的境界。在授课时,为学生播放了《长征》的片段,利用燃情的歌曲、震撼的画面激起学生探究欲望,接下来,为学生提出问题:“用什么字可以概括此次远征呢?”学生很快想出了答案——“难”。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远征之难,借助了视频、图片为学生讲述“五岭逶迤”、“乌蒙磅礴”、“大渡桥横”、“金沙水拍”等关键词组的画面,再借助课外资料,让学生再次朗读,感受长征的漫长和艰辛。三是读出“人文味”,尽管长征如此艰难,但在我们伟大的红军们看来,仅仅是“只等闲”,通过个性化的想象、理解和感悟后,再次带领学生阅读这首气势磅礴的七律,再现当年红军的远征画面,配合铿锵激昂的配乐,孩子们饱含深情、热泪盈眶的朗读,这正是当代学生对革命先辈们的最大敬意。
(三)朗读方式的“多样”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方式有多种,如:自由朗读、范读、指名朗读、配乐朗读、写读、评读、角色扮演读等。朗读方式的不同,朗读效果也各有不同,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材本身的情感需求出发,选择合适的朗读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七律·长征》中,可以采用了下面的朗读方式。
1.范读
在学习新课文时,范读是常用方法,可以是教师示范读、学生范读,也可以听朗读录音。在《七律·长征》的教学中,首先由教师进行范读,在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充分彰显出其中的情感因素,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带领学生入情、入境。
2.配乐朗读
配乐朗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情感教学方法,能够营造丰富的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激活学生注意力,但需要教师合理把控,促进乐曲、朗读内容的水乳交融;从诗歌来看,诗歌有古典诗词、现代诗歌两类,无论是哪一种诗歌,都有非常强的抒情性,无论是咏物,还是叙事、写人,其中都涉及大量的意象。鉴于诗歌的特殊性,在朗读时非常适合配乐朗读的形式,为朗读增加更多的韵味和意境,《七律·长征》这首诗的整体氛围是积极、向上的,非常的豪迈,因此,配乐也要选择恢弘的音乐,配合诗歌的强大气势,让学生更易投入朗读中。
3.写读
写读即在朗读教学中,利用读写结合来理解文章内容、情感的方式,学生的“写”被“读”驱动,有目的的进入到文本中,文章的情感可很快被学生融于内心,可有目的、有方向的投入文本,有感而发写下自己的体验,这在情感教育上具有很好的作用。在《七律·长征》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朗读后,写下主题为:“我眼中的红军”,写作主题紧紧围绕教学情感目标,学生通过朗读来挖掘其中的情感要素,再通过写作来表达感受,在读写结合中接收情感教育。
(四)优化朗读教学评价
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判断,借助评价,教师、学生均可获取到与教学效果相关的信息,判断出目标达成情况。在朗读教学中,评价是一个关键,在评价上,既要关注学生兴趣,还要评估其文本理解度,思想情感的把握情况。在评价上,必须要“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维度的目标来考察。针对这首诗歌的朗读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的语调正不正确、语音读的对不对,还要看他们有无理解内容、有无把握文本,评估其在朗读环节有无理解情感。评价摒弃了传统单调、笼统的评价,没有使用“读的好”、“读的不好”、“不错”、“很好”这类评价语言。在学生朗读时,我会适时予以学生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会到朗读的乐趣。在学生读的不认真或者不好时,我会委婉地提出:“如果再投入一些感情,读的效果一定会更好”;在学生读的不错时,我会精准评价:“这位同学口齿清楚、读的响亮,点赞”、“你全部都读对了,情感很投入,一定是认真预习过,很棒”。在评价时,还会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产生的不同情感体验,避免将评价标准化,防止将情感朗读定位为简单的情感+朗读,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性格、年龄、学习基础上来评价。
对于朗读的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外,还可以采用学生的自评和他评的方法,朗读后,将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评和他评结合起来,可以让评价的结果更为客观。比如在《七律·长征》的朗读评价中,教师可以分组让学生进行朗读,该组学生朗读后,请几位组员进行自评后,然后让其他几组组员进行也评价,加上教师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更为清楚地了解自身朗读中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提高朗读的水平和情感的培育。
总而言之,小学生的朗读课文是学生阅读学习的一个开始,对学生以后的发展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效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学习,认真探究,通过多种手段有效促成朗读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培育,增强学生记忆,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车文平.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1(15):127-128.
[2]周文莉.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学生的语感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31):45-46.
[3]万密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9(11):74.
[4]陈四海.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学周刊,2017(05):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