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
【作者】 周传武
【机构】 (广西那坡县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员)
【正文】在教学实践中,涉及一节课教得成功与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导入新课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正因为如此,教师如果能抓住儿童的好奇心,快速地巧妙的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其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这样就迈出了课堂教学成功的第一步。究竟采用什么形式导入新授,揭示课题效果好呢?在我们边远山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我认为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环境灵活确定,以下几种导入法是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可以提倡。
一、情境引入法
情境引入法就是创设兴趣情境,让学生通过听音乐,听故事等,在较短的时间内轻松愉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必须注意的是:播放的音乐或讲的故事,一定要与本节课内容相关,以便于教师用艺术的语言引出新授内容来,如教学被除数、除数末尾是0的有余数的除法时,用故事引入,收到很好的效果。课一开始,教师给学生讲了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一天,猪八戒到花果山玩,恰好悟空不在家,八戒就带着30只猴子去摘了100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对小猴子说你们一共30人,每人分得3个,剩下的一个就给猪伯伯吧!八戒怕小猴子们不相信,就列了一个算式:100÷30=3……1。没多久,悟空回来,知道了这件事,责备八戒不老实,欺骗小猴子,吓得八戒只好求饶,磕头不止,一下子把猴子们弄得莫名其妙。故事讲完后,教师接着说:“八戒为什么能骗小猴子,悟空指责八戒不老实的理由在哪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被除数、除数末尾是0的有余数的除法)。”又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也是用故事引入:猴山上的猴子非常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四块,分给猴A一块,猴B见了说:“太小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八块,分给猴B两块。猴C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十二块,分给猴C三块。故事讲完后,教师问:“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的多吗?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们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的呢?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清楚了。”
二、承前引入法
承前引入法就是以旧导新,通过复习旧知识过渡到新授内容。如果本节课所授内容与上节课内容联系紧密,用这种方法过渡很自然。例如,教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42页例7时,教师先出示一道这样的应用题:一段公路长300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待学生做完后,教师说:“如果去掉‘300米’这个条件,还能不能解答?”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工程问题》。寥寥数语,引出新授课题。
三、演练引入法
演练引入法是通过算式的演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方法适宜于法则、定律教学课型的揭示,比如:教学加法的交换律,可以先出示46+35、35+46,让学生通过演练,发现46+35=35+46,从而引入课题《加法交换律》。教学《乘法交换律》的导入亦然。又如:教学循环小数可以先出示1÷2、1÷3、1÷4……1÷9等题,分组让学生算一算,再分析各题的计算结果,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
四、挑战引入法
挑战引入法是创设有问题可想,有矛盾需要解决的情境,在激发学生竞争意识时揭示课题。如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出示几个多位数,让学生比赛算一算,挑出其中能被3整除的数来,然后凑趣地说:“哪些数能被3整除,老师不需要计算,一看就知道,不信,你们可以随便说数来考老师。”在教师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后,学生感到惊讶之际,教师趁机揭示课题说:“《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就是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一阵短暂的挑战,正好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真是:一道战书传出去,万骑骏马腾起来。
五、设疑引入法
设疑引入法就是设置一定的疑问,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如:教学“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向学生讲这样一个小故事:解放前,小华的爷爷借了地主7.50元钱,一个月后,地主拿着欠条硬要小华的爷爷还750元钱,狠心的地主就这样把小华的爷爷活活气死了。接着问学生:“你知道地主耍了什么花招吗?”,从而引出课题《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六、讨论引入法
讨论引入法这种方法是师生通过简短的议论后,由教师揭示课题的方法。比如,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教师先提出“鱼场买来36000尾小鱼,平均放到三个空鱼塘里,每口鱼塘放多少尾”的问题。待学生回答后又问:“这种分法是否合理?”让学生进行讨论,得出两种可能性:当鱼塘大小相等时,平均分合理,当鱼塘大小不等时,平均分不合理……,通过短暂的讨论后,引出课题:《按比例分配》。
七、演示引入法
演示引入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教具的演示后而揭示课题的方法。小学数学的教具很多,近几年多媒体的应用更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具以及多媒体课件。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先拿出相遇问题演示器进行演示或通过电脑演示后,再出示课题《相遇问题应用题》。
总之,课堂导入是一门教学艺术,充分发挥导入环节的魅力,可以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教师在追求导入方式多样化的同时,也应尽力避免过分追求表面的花哨和热闹,而忽视真正的教学内容。课堂导入是否恰当合理,对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教师应结合课讲授内容来设计有效的课导入方式,将学生目光集中于课堂之上,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打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一、情境引入法
情境引入法就是创设兴趣情境,让学生通过听音乐,听故事等,在较短的时间内轻松愉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必须注意的是:播放的音乐或讲的故事,一定要与本节课内容相关,以便于教师用艺术的语言引出新授内容来,如教学被除数、除数末尾是0的有余数的除法时,用故事引入,收到很好的效果。课一开始,教师给学生讲了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一天,猪八戒到花果山玩,恰好悟空不在家,八戒就带着30只猴子去摘了100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对小猴子说你们一共30人,每人分得3个,剩下的一个就给猪伯伯吧!八戒怕小猴子们不相信,就列了一个算式:100÷30=3……1。没多久,悟空回来,知道了这件事,责备八戒不老实,欺骗小猴子,吓得八戒只好求饶,磕头不止,一下子把猴子们弄得莫名其妙。故事讲完后,教师接着说:“八戒为什么能骗小猴子,悟空指责八戒不老实的理由在哪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被除数、除数末尾是0的有余数的除法)。”又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也是用故事引入:猴山上的猴子非常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四块,分给猴A一块,猴B见了说:“太小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八块,分给猴B两块。猴C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十二块,分给猴C三块。故事讲完后,教师问:“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的多吗?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们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的呢?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清楚了。”
二、承前引入法
承前引入法就是以旧导新,通过复习旧知识过渡到新授内容。如果本节课所授内容与上节课内容联系紧密,用这种方法过渡很自然。例如,教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42页例7时,教师先出示一道这样的应用题:一段公路长300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待学生做完后,教师说:“如果去掉‘300米’这个条件,还能不能解答?”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工程问题》。寥寥数语,引出新授课题。
三、演练引入法
演练引入法是通过算式的演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方法适宜于法则、定律教学课型的揭示,比如:教学加法的交换律,可以先出示46+35、35+46,让学生通过演练,发现46+35=35+46,从而引入课题《加法交换律》。教学《乘法交换律》的导入亦然。又如:教学循环小数可以先出示1÷2、1÷3、1÷4……1÷9等题,分组让学生算一算,再分析各题的计算结果,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
四、挑战引入法
挑战引入法是创设有问题可想,有矛盾需要解决的情境,在激发学生竞争意识时揭示课题。如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出示几个多位数,让学生比赛算一算,挑出其中能被3整除的数来,然后凑趣地说:“哪些数能被3整除,老师不需要计算,一看就知道,不信,你们可以随便说数来考老师。”在教师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后,学生感到惊讶之际,教师趁机揭示课题说:“《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就是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一阵短暂的挑战,正好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真是:一道战书传出去,万骑骏马腾起来。
五、设疑引入法
设疑引入法就是设置一定的疑问,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如:教学“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向学生讲这样一个小故事:解放前,小华的爷爷借了地主7.50元钱,一个月后,地主拿着欠条硬要小华的爷爷还750元钱,狠心的地主就这样把小华的爷爷活活气死了。接着问学生:“你知道地主耍了什么花招吗?”,从而引出课题《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六、讨论引入法
讨论引入法这种方法是师生通过简短的议论后,由教师揭示课题的方法。比如,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教师先提出“鱼场买来36000尾小鱼,平均放到三个空鱼塘里,每口鱼塘放多少尾”的问题。待学生回答后又问:“这种分法是否合理?”让学生进行讨论,得出两种可能性:当鱼塘大小相等时,平均分合理,当鱼塘大小不等时,平均分不合理……,通过短暂的讨论后,引出课题:《按比例分配》。
七、演示引入法
演示引入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教具的演示后而揭示课题的方法。小学数学的教具很多,近几年多媒体的应用更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具以及多媒体课件。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先拿出相遇问题演示器进行演示或通过电脑演示后,再出示课题《相遇问题应用题》。
总之,课堂导入是一门教学艺术,充分发挥导入环节的魅力,可以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教师在追求导入方式多样化的同时,也应尽力避免过分追求表面的花哨和热闹,而忽视真正的教学内容。课堂导入是否恰当合理,对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教师应结合课讲授内容来设计有效的课导入方式,将学生目光集中于课堂之上,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打造一个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