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拉毛措
【机构】 (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民族中学)
【正文】摘 要:在生物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意义非常明显,是我们激发学生主体性,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初中生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无疑是一场教学的革命,它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手、脑、眼、耳并用,充分地唤起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流程,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良好教学效果。而生物,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平台的自然学科,与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结合,在直观画面、悦耳声音、动感形象的刺激下,对于化解生物学中抽象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因此,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相整合的教学模式,既能够给课堂教学注入一股活力,又能够使老师从繁重的教学当中得到某种程度的解放,不失为一种受老师和学生欢迎的新式武器。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一、生物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辅助的认识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教学中,不能越过辅助的定位,必须在遵循科学合理使用的前提下,才能起到提效增质的作用。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由此可见,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教学效果立竿见影,在刺激多种感官下,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合理应用,能克服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生物教学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虚与实之间的转换;信息量的广泛和丰富,提高了教学的容量和效率,也激发了学习兴趣,真正实现“寓教与乐”,使学习真正成为自觉行动。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应用信息技术辅助生物教学,是实现“教人未见意趣,必不可学”的有效手段。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学教学中,不仅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的过程中体验到生物学习的快乐,从而引发学生更强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生命的起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态系统的结构”等内容时,配合视频录像,其声、光、电的交替辉映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教学“动物的各种行为”“动植物的各种主要类群”,犹如把学生置身于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中,更利于学生主体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
(二)直观形象,拓展知识获取途径。生物学科来源于现实生活。但由于现在学校的管理模式原因,学生却与自然界隔离,其中很多动物、植物,学生没有机会亲眼见过。就是在课堂上,许多宏观的生态系统、微观的细胞结构也法看到。而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通过电子白板大屏呈现,就能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宏观和微观世界的奇妙。这不仅直观形象,拓展学生知识获取途径,达到扩大知识面,激发创新思维的目的,还能降低理解接收难度。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探究模式教学,既可以缓冲教学时间紧、学习任务重的现状,又可以让学生去体悟科学的思维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探索者和主动发现者。
(三)多边互动,促进学生交流探讨。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师教的辅助工具,更是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平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采用网络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通过网络平台去自主学习,并在合作分流过程中多边互动,分享学习成果。例如,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中,我们可利用视频、图片引出“沙尘暴问题”。然后从问题的严重性启发学生,让学生查资料,再分组进行讨论后各组代表发言,最后教师再加以总结。接着深入一步,提出了“如何保护环境”的问题,让学生们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环保知识,同时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也受到了熏陶。
(四)因材施教,利于开展分层教学。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获得最好的生物教育,有效的方法就是开展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然而,传统班级授课制,人数多,教学任务重,我们不可能在“一刀切”中实现“齐步走”效果。而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环境下,则通过网络提供的多平台,我们就可实现针对性教学的思想,却实施分层教学,使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得到帮助;使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力得到满足和培养,形成多元化、个性化学习行为。如在“植物生殖器官的生长”一节教学中,学生们带着“开花和结果有什么联系?”、“传粉的方式有哪些?”、“受精的过程是怎样的?”等问题投入学习,借助flash,让学生形象的了解到从开花到结果的动态过程。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反复调看所需内容,尽量帮助他们完成学习目标;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日常生活中哪些是果实哪些是种子等等。这样教学,无疑让各个学力层次都能获得有效的生物教育。
三、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有效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教学之中,其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它只能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喧宾夺主。如果为了追求课堂的“活”,而将大量的形式充斥了课堂,没有把握住新课改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即如何让学生有效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是将改革的中心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翻新变化上,那是对新课改的误解。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教学的整合是一种必然趋势,是实现“减负增效”的重要载体,对促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将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的整合,才能优化生物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从而达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宋荣谱,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未来教育家,2019年
[2]李祖琴,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06年。
[3]张文超,初中生物学提升科学探究素养的教学策略初探[J].生物学教学,2018年。
关键词:初中生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无疑是一场教学的革命,它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手、脑、眼、耳并用,充分地唤起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流程,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良好教学效果。而生物,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平台的自然学科,与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结合,在直观画面、悦耳声音、动感形象的刺激下,对于化解生物学中抽象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因此,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相整合的教学模式,既能够给课堂教学注入一股活力,又能够使老师从繁重的教学当中得到某种程度的解放,不失为一种受老师和学生欢迎的新式武器。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一、生物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辅助的认识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教学中,不能越过辅助的定位,必须在遵循科学合理使用的前提下,才能起到提效增质的作用。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由此可见,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教学效果立竿见影,在刺激多种感官下,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合理应用,能克服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生物教学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虚与实之间的转换;信息量的广泛和丰富,提高了教学的容量和效率,也激发了学习兴趣,真正实现“寓教与乐”,使学习真正成为自觉行动。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应用信息技术辅助生物教学,是实现“教人未见意趣,必不可学”的有效手段。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学教学中,不仅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的过程中体验到生物学习的快乐,从而引发学生更强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生命的起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态系统的结构”等内容时,配合视频录像,其声、光、电的交替辉映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教学“动物的各种行为”“动植物的各种主要类群”,犹如把学生置身于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中,更利于学生主体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
(二)直观形象,拓展知识获取途径。生物学科来源于现实生活。但由于现在学校的管理模式原因,学生却与自然界隔离,其中很多动物、植物,学生没有机会亲眼见过。就是在课堂上,许多宏观的生态系统、微观的细胞结构也法看到。而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通过电子白板大屏呈现,就能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宏观和微观世界的奇妙。这不仅直观形象,拓展学生知识获取途径,达到扩大知识面,激发创新思维的目的,还能降低理解接收难度。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探究模式教学,既可以缓冲教学时间紧、学习任务重的现状,又可以让学生去体悟科学的思维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探索者和主动发现者。
(三)多边互动,促进学生交流探讨。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师教的辅助工具,更是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平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采用网络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通过网络平台去自主学习,并在合作分流过程中多边互动,分享学习成果。例如,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中,我们可利用视频、图片引出“沙尘暴问题”。然后从问题的严重性启发学生,让学生查资料,再分组进行讨论后各组代表发言,最后教师再加以总结。接着深入一步,提出了“如何保护环境”的问题,让学生们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环保知识,同时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也受到了熏陶。
(四)因材施教,利于开展分层教学。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获得最好的生物教育,有效的方法就是开展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然而,传统班级授课制,人数多,教学任务重,我们不可能在“一刀切”中实现“齐步走”效果。而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环境下,则通过网络提供的多平台,我们就可实现针对性教学的思想,却实施分层教学,使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得到帮助;使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力得到满足和培养,形成多元化、个性化学习行为。如在“植物生殖器官的生长”一节教学中,学生们带着“开花和结果有什么联系?”、“传粉的方式有哪些?”、“受精的过程是怎样的?”等问题投入学习,借助flash,让学生形象的了解到从开花到结果的动态过程。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反复调看所需内容,尽量帮助他们完成学习目标;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日常生活中哪些是果实哪些是种子等等。这样教学,无疑让各个学力层次都能获得有效的生物教育。
三、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有效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教学之中,其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它只能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喧宾夺主。如果为了追求课堂的“活”,而将大量的形式充斥了课堂,没有把握住新课改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即如何让学生有效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是将改革的中心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翻新变化上,那是对新课改的误解。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教学的整合是一种必然趋势,是实现“减负增效”的重要载体,对促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将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的整合,才能优化生物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从而达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宋荣谱,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未来教育家,2019年
[2]李祖琴,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06年。
[3]张文超,初中生物学提升科学探究素养的教学策略初探[J].生物学教学,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