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通过语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实践探讨

【作者】 戈 强

【机构】 (安徽省当涂第一中学)


【正文】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通过走入意境、美感共鸣、审美再创造这三种方式,获得审美体验,最终提升学生文学阅读的审美能力。
  一、通过语言走入意境
  作品中的意境美是通过语言创造出来的。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入语言创造的意境之中。
  例如在鉴赏《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梳理第五段中的“泻”“浮”“洗”“笼”等词语,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走入意境,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审美体验。教师可以设计下面的问题:
  1.品味完作品的语言后,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月下荷塘的样子?
  2.结合作品的语言,设想如果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中,你会想到什么?
  3.你还能再想到别的词语或修辞吗?自己试着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文字,描绘某种画面,表达某种心绪。
  如果说前两个问题是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作品的话,那么问题3则是在语言建构中实现语言的运用。
  二、通过语言实现美感共鸣
  作者在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时,常常为某些现象或外物所触动,从而产生了美感情绪。这些经过作品语言加工后的的意象、意境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中的美与情:或为环境的气氛所感染,或为人物的命运所激动,或为情节的迭宕所感叹。
  如黄懿芬的散文《水神之泉》中自然景色的描绘就是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而进行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这些语言:
  “沉寂的山林,风不呼,鸟不鸣,淙淙的流泉也暗哑无声。树枝劈柴噼啪地燃响,火焰有如林中巨蟒血红的毒舌,向上腾达、伸张。”
  “铜钱嘶嘶哀叫。山上、山下,围观的人群密密层层,屏息静气。”
  学生走入意境,也会产生紧张、悲怆、恐怖等感觉。这种审美体验与作者是一致的。再如:
  “桥下光滑的卵石,嫩绿的水草,在水底颤动、闪烁。水击石踪琮作响,谐和的乐音在山涧林野回荡。”
  学生阅读到这种景色时,美感的情绪是轻快而悠长的。这种美感情绪正是作者为神水泉所触动而产生出来:作者与学生都得到了的同样享受或体验。
  学生通过丰富的阅读,积累常见的语言或语言技巧,也可以与作者产生美感共鸣。如下面三首诗歌:
  送浑将军出塞(节选)
  高适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动作一年行。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
  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张修赴威胜军判官
  梅尧臣
  青骊渡河水,侠气动刀环。入幕沙尘暗,临风鼓角闲。
  地形通柏谷,秋色满榆关。谁复轻儒者,难淹笔砚间。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宝刀(刀环)”这一词语,品味其和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思考体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黑板、教材、实验仪器等不就是诗人笔下的“宝刀(刀环)”吗?学生攀登知识高峰,渴望学业有成的远大理想不正如诗中“宝刀(刀环)”所蕴含的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吗?诗中追求理想的情怀,同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古人的精神魅力,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教师还可以布置以下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语言建构与运用感知情感、获取美感的能力:
  1.参照对“宝刀(刀环)”的品味,结合诗中的“战马”或“号角”,评价作者的情感。
  2.从自己的学习生活中,选择一两个常见词语(如黑板、教材、实验仪器等),尝试写一首小诗或写一副对联,送给同学,以表达对同学的鼓励之情。
  三、通过语言进行审美再创造
  文学作品的语言意蕴是丰富的。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通过语言走入意境并引起共鸣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开拓出更美境界的能力。比如前文提到的高适的作品《送李侍御赴安西》: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第三联,作者只是写出了燕支(安西)与秦城(长安)两个地点。学生可以因此把握两地的万里之遥、意境开阔的特点。但学生也很有可能认为这一联是表达归乡无望的苦闷乡思之情,这或许会偏离作者的创作本意。教师可以结合这一联的语言,设计以下学习任务:(提供有关“虏障”“燕支”“秦城”的词语注释)
  1.想象边塞燕支的虏障(防御工事)以及李侍御戍守巡边的场景。
  2.想象国都秦城的场景。
  3.结合全诗的感情基调品味这两个场景,并说说第三联所表达的感情。
  其实,这首诗歌第三联的韵味就需要学生在语言理解的基础上,发挥丰富的想象方能品味出来。李侍御是风餐露宿吗?是在凛冽朔风中独自前行吗?是横刀立马于刀光剑影的沙场之上,还是奋笔疾书于气氛凝重的幕府之中?秦城长安又是怎样的?是“百里清风夜苍穹”的安宁祥和,还是“万户捣衣声”的思亲凝重?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走入意境,去想象,去审美再创造。这样学生就会更好地把握这一联对李侍御的激励与赞美之情:正是李侍御不辞艰辛地守卫边疆,才换来了长安的和平稳定。
  面对新的课程标准和新时代的学生,培养他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熟练地通过语言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是新时代、新课程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本文本是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智慧学校环境下培养高中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号AH2020133 )
  2020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