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关于创设地理课堂教学情境的一点思考

【作者】 赵亚玲

【机构】 (陕西省咸阳启迪中学)


【正文】摘 要: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新的育人理念让课堂教学方法必须发生转变。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知识落地,让学生有创新意识,如何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课堂教学的设计至关重要,课堂给学生一个鲜活的真实的案例,引导他们探索,激发他们思维的形成,这就是有情境的教学。
  关键词:课堂情境;学生认知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区域性特征非常明显的综合学科。为了更好的发挥地理学科育人的功能,近年来高考地理学科悄悄发生着变化,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的表现,试题立意也更贴近生活。高考的改革倒逼课程改革,一线教师只有更新理念,深度思考,从知识本位向学科素养本位华丽转身,才能适应新课程、新高考。本文粗浅谈一下自己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一点思考。
  一、课堂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尽可能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构建好学习的框架,每一节课有一个架构整节课堂并能引领课堂的教学情境,同时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有梯度,考虑好衔接与过度。例如在学习《旅游资源的形成》这节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以险峻著称的西岳华山为课堂教学情境,再设置问题链,层层递进,如:华山山体的岩石组成是什么?这种岩石的形成原因?再到华山地貌的形成原因?等等,最后可以拓展到其他的旅游资源,比如黄山的形成,黄山云雾的形成等等。这种来源于生活实际且学生所熟知的情境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情境设置,让学生从地理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并逐步学会了用地理学的技能解决问题,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地理学的实用性,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
  二、课堂情境应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
  创设课堂情境的源头,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地理景观、地理事件、地理分布、漫画、表格、文字、活动案例、实践探究等等。例如,在学习《农业区位因素》时,可以给出学校所在区域学生熟知的某一种农作物的特点、生长习性等资料,并加以图片展示,在这个情境背景下,问题设置要层层递进,小步调探究,可这样设置问题情境:结合材料分析该区域发展这种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为什么该地区农作物的品质优?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简述该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什么?列举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最后让学生总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从宏观认识到微观解读,从个性分析到共性总结,从空间视角认识区域特征,从时间视角了解区域的发展变化,有利于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渗透了人地协调观。
  三、情境创设要紧跟时代,反映时政热点
  地理新课标,学科内容上强调基础性,时代性和发展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更加重视学习内容的实用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社会重大热点问题,运用地理视角认识和分析热点问题,让课堂教学置于社会大背景的情境中。例如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试题选择题1-3所选取的背景材料就是新疆棉花的无人机耕种,这就是最新热点问题,师生关注度极高。因此,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情境的选取要注意考量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发挥地理学的教育价值。
  四、情境创设不能过度复杂,且对学生要有启发性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能脱离课程内容,脱离实际,要避免过度依赖多媒体,比如大量的视频、图片、大篇幅的文字都会让课堂失去重心,没有目标,教师要在大量生活情境中善于过滤,大胆取舍,当用则用。
  思生于情。在创设情境教学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能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师生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从而建构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思而达远。由情境所引发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实现微观层面的目标,而且有助于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必须要有一定的价值内涵和精神的深广度。
  地理是一门杂学,真正的地理教学应该是地理学习方法的引导,地理思想的渗透,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新高考新教材新课程的来临,也许我们应该站在更高处,俯看山脚,看看哪里的路更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