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生活即教育”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应用分析

【作者】 王小兵

【机构】 (四川省资中县第一中学)


【正文】摘 要:“生活即教育”由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该理念强调教育离不开生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每个知识点都来源于生活,如果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也会给我们带来灵感和启迪。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但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将物理知识还原到生活中,有助于理解知识的本质,并能掌握如何合理地驾驭知识。本文就“生活即教育”理念与初中物理教学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即教育;课堂教学;实践分析
  陶行知是每位教师耳熟能详的教育学家。他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主要观点包括:“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三大教育原理。其中,“生活即教育”指生活本身就是教育。“生活即教育”影响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并且指引大家做如下几方面的探索:借助优秀的生活案例,让课堂变得生活化,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效率。
  一、“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产生于生活元素的相互摩擦,进而理解为,生活化理念影响着所有教育形式。由此看出,生活是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开展物理教学时,教师要将物理公式推导与生活现象和生产活动结合起来。
  首先,“生活即教育”在物理教学中要追求实用。在课堂教学中避免假大空,避免因循守旧死记硬背,彻底肃清课堂教学积垢。其次,“生活即教育”提倡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为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提供时间和空间。在多元化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会慢慢养成主动学习物理知识的意识。从素质教育角度来看,“生活即教育”理念与物理教学相融合,不再囿于课堂自身,能够让物理这门学科变得更富情趣。
  二、“生活即教育”理念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生活即教育”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性。在实际应用中,各科教师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一)生活探究的趣味性
  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时,要依据“由易到难”、“从简到繁”的基本原则。要一步一步的落实好相关知识,并让学生明白相关的知识点,以及该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增加学生交流探讨的机会,通过协作提升学习的乐趣。物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化探究学习,才能培养大家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所用案例具有针对性
  与其他学科不同,物理课程要求学生具备探究物理现象的意识。同时,学生之间在思维品质上有较大的差距。教师在选择教案时,首选针对性强的生活化案例,相关内容与物理知识具有极强的黏度,这样才能瞬间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思维。
  (三)师生互动的具有高效性
  传统教学虽然也有师生交流,但教师仍然占据主导位置。在新课程理念要求下,教师要时刻考虑“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师生互动频率。同时也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频率,围绕某一个问题开展“围攻”,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气氛更加活跃。
  三、“生活即教育”理念在物理课堂中的应用分析
  (一)学会观察,借助分组提升教学效率
  物理课程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所涉及的知识与世界万物相关,并且对学习者的生活经验、思维方法都有较高的要求。学好物理课,必须学会围绕某一问题去探究,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才能在生活中攫取与物理相关的知识。比如,在学习“物体质量”相关知识时,如果枯燥的讲解学生势必滋生出抵触情绪。如果将其中的部分“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生活中的事物,学生们反而兴趣盎然,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实物或者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比如:铁勺子、瓷碗、木头、剪刀、矿泉水瓶子、盘子、轮胎、水桶(塑料)、橡胶管。此时,教师可以先布置一项任务“大家都认识这些物品吧?那么,你们觉着怎么给它们分类比较合理呢?”。学生们会根据材质将他们分成几类。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分类方法,几乎所有学生都会按照固化思维去划分。
  第二,教师肯定学生的答案,给予肯定回复。然后提出第二个问题,如果选择其他的分类方法,还可以怎么分类呢?”此时,学生们会快速开动脑筋,并会按照体积、功用等分类方法进行分类。虽然有些分类和物理知识不相关,但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然后,教师可以慢慢引出质量相关的内容,即:某一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就是质量,由于含量多少不同,由此会造成质量大小差异。
  (二)品味生活,在探索中完成教学
  可以说,触觉对于一个人来说印象最为深刻,比如:手触碰比较烫的东西,或者摸一摸冰块。这种感觉远比视觉来得更快,感觉更深刻。在物理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感官作用也是“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的实际应用。此外,开展小组学习模式,也能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力与运动”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选择室外学习模式。然后划分出若干小组(每组6人左右为宜),每组选出两名同学面对面站立。另外一名同学将皮球放于两人当中的地面上。这两名同学进行传球训练,但规定接球时需要在停好球之后,才能继续传球。这样轮番完成上述游戏后,教师提出相应问题,“大家尝试描述皮球运动过程。”学生们就会描述出皮球的运动轨迹和运动状态,比如“我们组刚才踢球力量比较大,停球的时候比较困难,皮球滚动的速度太快了。”“我们刚才传球用力小,我们女生力气小,皮球滚着滚着,就会停下来。”“我刚才停球的时候,没控制好,皮球没停好,跑偏了。”大家的回答基本上囊括了皮球的运动状态、轨迹、速度。
  完成上述小游戏后,教师就可以开展下一个环节的演示和讲解了。比如,通过播放视频观察短跑运动员使用的助跑器,汽车启动与刹车,火箭发射等等。通过观看这些视频资料,同时结合室外的实验(小游戏),分析一下某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以及受(下转第104页)(上接第105页)力后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学生们会慢慢用“专业”属性进行描述,比如“从静止到运动需要有外力作用”,“从运动到静止也需要有外力介入”,“力的方向不同能改变物体运动轨迹(方向)”,“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有直接关系。”这样,有关“力与运动”的知识点,学生就会自己分析得一清二楚。这种学习方法简单生动,学生们记得牢,教师反而成了“甩手掌柜”了。
  (三)主动探究生活,借助动态实践完成教学创新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开展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思考“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时刻拥抱生活,并追求各种动态物理教学创新,逐步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水平。
  以“浮力知识”为例,讲课时可以先“抛开”课本。只展现“浮力”两个大字,然后引导学生开动大脑,思考“我和浮力的邂逅”,大家就会想起各种有关浮力的生活场景:“我小时候喜欢在水盆里放上木块,或者叠好的纸船,简单的玩具能玩半天”,“我游泳需要游泳圈,要不然会下沉”,“商场门口卖的气球,当中有氢气气球,如果不牵好那根细线,气球就飘走了”。之后,教师可以让大家做一个实验,用手掌托举一本书,文具袋或者某个物体,然后想一想,这种现象与物体在水中有什么相似之处。大家会恍然大悟,无论是手掌托举物体,还是水面上漂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力的作用。然后,教师再讲解浮力的相关知识,大家就会豁然开朗。涉及相关的分析和计算,相关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
  结论
  综上所述,用“生活即教育”指导物理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可以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创新,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苍雅莉.基于“生活中的物理”下构建初中高效物理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7(31):1.
  [2]李显鹏.行知理论下的初中综合实践课堂生活化构建[J].天津教育,2022(9):3.
  [3]姚云云,田剑锋.新课程理念下构建多元化初中物理课堂的思考[J].学园,2021,1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