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习支架搭建初探

【作者】 张媛媛

【机构】 (河北省赵县谢庄镇大寺庄小学)


【正文】  摘 要:学习支架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提供临时性的、适当的支持框架,以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成为独立的学习者。本文试图以实际课堂教学为实例,从寻找新旧知识关联,注重逻辑丰富语言,关注个体差异三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上进行学习支架的搭建,有效地开展语言学习活动。
  关键词:学习支架;最近发展区;小学英语
  1、引言
  教育部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中指出,新课改和中小学课程标准的修订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核心素养”的构建。 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英语学科的学习不应当只是局限在学科知识本身,应以语言学习作为媒介,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提高综合人文素养为目的。对于处于这一阶段认知能力不断成熟、技能水平正在不断提高的小学生来说,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支架的搭建,能够在强调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相应的文化意识,是提升英语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2、“学习支架”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学习支架”中的“支架”一词源自建筑行业的术语,也被称为“脚手架”,在建筑房子需要时给予短暂和必要的支持,当楼房建好时,这种支持也就随之撤去。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学习支架的作用就是要帮助学生顺利越过“最近发展区”。教师通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支架),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一步一步的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搭建有效的支架,能够使学生在原有的经验和已有的能力基础之上,通过有效的思维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提高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
  3、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效搭建语言支架的策略
  3.1 寻找新旧知识关联,提炼语言结构支架
  搭建支架的第一步是要激活学生的旧知。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当儿童原有的认知结构面对新的问题情境时,会产生认知冲突,他们想努力去解决这种冲突,或同化,或顺应,引起原有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得到了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更要注意新旧知识的关联,研究显示,用70%的旧知带动30%的新知效果最为理想。这节课新语篇,但是主要内容却不新,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语篇里大多数的句式结构都是他们学习过的,新的地方在于将这些语言如何有机地组合起来谈论本节课的话题。
  3.2 注重逻辑丰富语言,完善语言结构支架
  语言支架既不是一次形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课堂推进的过程中,会不断有新的东西或者生成的东西加入进来,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支架上找到位置或者对原有的支架进行调整,使原有的支架更加完善。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指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独特的世界观”,“每一种语言都在它所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道藩篱,一个人只有跨越另一种语言进入其内部,才有可能拜托母语藩篱的约束。”因此,学习一门外语不仅为掌握一种工具,学习一项技能,更是接触和了解一种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因此,英语语言的学习除了要考虑语言的丰富性,也要的关注语言逻辑。在这节课中,苏老师利用之前搭起来的支架,让学生继续回顾另外两个城市,用补充进来的语言对支架加以完善。在puzzle reading 这个环节,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每个信封包含一座城市名,让孩子们到教室各个角落张贴的语言板块搜罗他们需要的语言来对手中的城市进行介绍,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去寻找语言、去寻找素材,让支架更加丰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就生成了许多语言范本,为后续的输出提供语言支持。遗憾的是,教师只是一味地关注语言的丰富性,却忽略了语言的逻辑性, 所以在后续的输出环节就出现了个别学生语序颠倒的现象。
  3.3 关注个体差异,适时撤离支架
  搭建支架的最终目的就是让“高楼”拔地而起,最终将支架撤去。随着语言支架的撤离,最终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思维和语言能力。首先支架的撤离要把握适当的时机。撤离的过早,“高楼”还未完成,影响“工程”质量;撤离得过晚,延误“工期”,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其次,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完全撤离,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困难比较大的孩子可以考虑不完全撤离或者撤离得晚一些。在经过几轮的支架完善并利用支架操练之后,学生逐步有了表达的意愿,老师开始让学生谈论自己travel wants, 并把它们写下来,对于那些无法自己完成的学生,老师还是给予了他们一些句式的范例和他们有可能需要运用到的语言作为支架的辅助,降低他们的完成难度,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以帮助他们平稳跨越“最近发展区”。
  4、结语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说:“小学的主要任务,毕竟还是教会学生学习”。学习支架作为教师现代教学技能最充分、最集中的体现,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能够使学生在原有的经验和已有的能力基础之上,发展语言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将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