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部首教学问题与现状分析
【作者】 黄 丽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特殊教育实验学校)
【正文】摘 要:“方块字”中很多是偏旁部首构成的。学习部首,是小学语文教学无法绕开的问题。对此,本文先分析小学部首教学现状,然后就相关问题和教学方法进行简要阐述,旨在规范该部分教学,提升语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部首;教学问题;实施方法
一、汉字教学中有关部首的教学方法分析
学习汉字,始于独体字。这些独体字多为象形文字,比如说“木”、“日”、“月”、“水”、“火”、“口”、“人”等等。之所以从这些字开始,源于它们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并且能够很好的讲解字义,是入门学习的首选。当小学生学到合体字时,部首就成为“重中之重”,会涉及如下几个主要内容:
(一)基于部首演变的汉字教学
在我们学习的汉字中,同一个部首(比如:扌、氵、亻、忄)会演变出若干个组合汉字(比如:“扌”相关的,打、推、拧、扛、撞、拉、挡等等)。为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独体字是如何演变为部首的,一旦掌握这个背景,就能更好地理解记忆汉字了。比如,与“木”相关的汉字“树”、“林”、“森”、“榆”、“柳”、“桃”等等。这些字词都是以“木”字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同理,当学生掌握了“刀和刂”的关系、“手和扌”的关系、“水和氵”的关系、“示和礻”的关系、“言和讠”的关系后,就能从字面上推理出“新”字的大概意思。按照以下顺序:部首→独体字→独体字字义→部首构成字的字义,学生们就能够完成快速识字,批量识字,并能在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二)借助部首(表义)辨别形似字
很多部首作为合成字的一部分,多具有表义的功用,仍以“扌”(手)为例,与之相关的字表示动作(动词),比如,“抠”、“拽”、“扯”等。同样,“氵”(水)则和水相关,比如“渠”、“湖”、“泊”、“汤”、“浇”等。借助部首的关联性,学生们能够掌握部首表义的基本规律,这对于学生识记汉字大有裨益。就象形字来看,很难一下分清字与字之间的细微差别,但立足于部首,就能快速区分,比如说“疯、枫、讽、沨”等,通过部首“疒”“木”、“讠”、“氵”就能懂得这几个字的大致区别,借助“声旁”基本就能明白字的含义。即便在组词或造句的时候,也能选择准确的字词放到语句当中。
当然,很多汉字历过不断的演变,无论是笔画还是字形或者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针对合成字,很难一下分析出关联性,比如:“艹”、“口”(方框)、“灬”(四点底),此时就要有针对性地分析,让学生标注出相关部首。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部首,他们是以典型汉字命名的,比如说:“廴”(建之旁)、“虍”(虎字头)、“癶”(登字头)。针对这些特殊的部首,需要多次分析讲解,借助多个组合汉字夯实这部分知识。
对于只知字形,却不知发音的汉字,学生可以借助字典,查阅该汉字的部首,从而完成生字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能够快速辨析出部首,并能正确书写,然后掌握查字典的相关流程。因此,我们可以采取逆向方法,即:借助部首查字法检验学生部首学习效果。
二、有关部首教学相关问题的再思索
有关部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出现了很多问题亟需解决,其主要原因是:对规范了解不全面,或者教学侧重点存在偏差,以及对汉字历史、理论理解不透彻所致。
(一)厘清相关概念
一直以来,“部首”和“偏旁”两种称呼相伴相生。总的来说,“偏旁”多用于日常称呼,“部首”则多用于规范的文件当中。当然,两者的细分和应用不必和学生讲述太多,但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懂得,比如:“铃、零、伶、羚、龄”当中的“令”属于偏旁。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偏旁的内涵都大于部首。而“部首”呢,则多归属于字形部分,比如“他、你、们、作”中的“亻”就属于部首部分。实际教学,学生只要能够加以区分就可以了,不必深入分析相关概念。
(二)统一汉字部首的名称
统一部首名称,有助于更好地阐释汉字的形、音、义,更方便学生实际应用。在教学中,学生需要先掌握“教什么”,然后依次是“是什么”、“怎么样”、“什么意思”、“怎么用”。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比如说:“卩”我们将其称为“耳刀旁”,因为放置的方向不同(左或者右),又被称为“左耳旁”或者是“右耳旁”。另外,还有一个部首“阝”,我们称其为“软耳旁”或者“双耳旁”。在学习这些部首时,就要让学生准确记忆,规范应用。
(三)在查字典过程中规范细化部首知识
查字典过程中,会遇到“多开门”的问题,比如说,“开”字,可以选择查“一”或者查“升”,再比如,“聚”字可以查“耳”,还可以查“又”。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有一个倾向性,即:唯一性。此外,涉及独体字时,教师往往习惯于分析该汉字的笔顺,而非部首。其实,即便是独体字也应该有相应的部首。这样才能保证三个语言传承渠道(口头语言、非口头语言、非人类语言)的畅通。
总结
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还兼具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载体功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礼记·曲礼上》,这说明语言作为特殊的社会现象,源于社会产生。汉语作为世界上最为复杂的语言,在形、声、义等不同维度均有着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内涵。小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按照从易至难的顺序递进。很多独体字逐渐以部首形式出现在合体字当中。这对于学习者和教师来讲,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为此,我们要基于历史背景,阐述独体字的“诞生”与“演变”过程,进而赋予该部首相应的内涵。当学生们掌握这些语言规律后,就能够更好地驾驭这些生字和生词。当然,我们还可以借助查字典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部首相关的知识。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部首;教学问题;实施方法
一、汉字教学中有关部首的教学方法分析
学习汉字,始于独体字。这些独体字多为象形文字,比如说“木”、“日”、“月”、“水”、“火”、“口”、“人”等等。之所以从这些字开始,源于它们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并且能够很好的讲解字义,是入门学习的首选。当小学生学到合体字时,部首就成为“重中之重”,会涉及如下几个主要内容:
(一)基于部首演变的汉字教学
在我们学习的汉字中,同一个部首(比如:扌、氵、亻、忄)会演变出若干个组合汉字(比如:“扌”相关的,打、推、拧、扛、撞、拉、挡等等)。为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独体字是如何演变为部首的,一旦掌握这个背景,就能更好地理解记忆汉字了。比如,与“木”相关的汉字“树”、“林”、“森”、“榆”、“柳”、“桃”等等。这些字词都是以“木”字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同理,当学生掌握了“刀和刂”的关系、“手和扌”的关系、“水和氵”的关系、“示和礻”的关系、“言和讠”的关系后,就能从字面上推理出“新”字的大概意思。按照以下顺序:部首→独体字→独体字字义→部首构成字的字义,学生们就能够完成快速识字,批量识字,并能在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二)借助部首(表义)辨别形似字
很多部首作为合成字的一部分,多具有表义的功用,仍以“扌”(手)为例,与之相关的字表示动作(动词),比如,“抠”、“拽”、“扯”等。同样,“氵”(水)则和水相关,比如“渠”、“湖”、“泊”、“汤”、“浇”等。借助部首的关联性,学生们能够掌握部首表义的基本规律,这对于学生识记汉字大有裨益。就象形字来看,很难一下分清字与字之间的细微差别,但立足于部首,就能快速区分,比如说“疯、枫、讽、沨”等,通过部首“疒”“木”、“讠”、“氵”就能懂得这几个字的大致区别,借助“声旁”基本就能明白字的含义。即便在组词或造句的时候,也能选择准确的字词放到语句当中。
当然,很多汉字历过不断的演变,无论是笔画还是字形或者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针对合成字,很难一下分析出关联性,比如:“艹”、“口”(方框)、“灬”(四点底),此时就要有针对性地分析,让学生标注出相关部首。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部首,他们是以典型汉字命名的,比如说:“廴”(建之旁)、“虍”(虎字头)、“癶”(登字头)。针对这些特殊的部首,需要多次分析讲解,借助多个组合汉字夯实这部分知识。
对于只知字形,却不知发音的汉字,学生可以借助字典,查阅该汉字的部首,从而完成生字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能够快速辨析出部首,并能正确书写,然后掌握查字典的相关流程。因此,我们可以采取逆向方法,即:借助部首查字法检验学生部首学习效果。
二、有关部首教学相关问题的再思索
有关部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出现了很多问题亟需解决,其主要原因是:对规范了解不全面,或者教学侧重点存在偏差,以及对汉字历史、理论理解不透彻所致。
(一)厘清相关概念
一直以来,“部首”和“偏旁”两种称呼相伴相生。总的来说,“偏旁”多用于日常称呼,“部首”则多用于规范的文件当中。当然,两者的细分和应用不必和学生讲述太多,但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懂得,比如:“铃、零、伶、羚、龄”当中的“令”属于偏旁。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偏旁的内涵都大于部首。而“部首”呢,则多归属于字形部分,比如“他、你、们、作”中的“亻”就属于部首部分。实际教学,学生只要能够加以区分就可以了,不必深入分析相关概念。
(二)统一汉字部首的名称
统一部首名称,有助于更好地阐释汉字的形、音、义,更方便学生实际应用。在教学中,学生需要先掌握“教什么”,然后依次是“是什么”、“怎么样”、“什么意思”、“怎么用”。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比如说:“卩”我们将其称为“耳刀旁”,因为放置的方向不同(左或者右),又被称为“左耳旁”或者是“右耳旁”。另外,还有一个部首“阝”,我们称其为“软耳旁”或者“双耳旁”。在学习这些部首时,就要让学生准确记忆,规范应用。
(三)在查字典过程中规范细化部首知识
查字典过程中,会遇到“多开门”的问题,比如说,“开”字,可以选择查“一”或者查“升”,再比如,“聚”字可以查“耳”,还可以查“又”。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有一个倾向性,即:唯一性。此外,涉及独体字时,教师往往习惯于分析该汉字的笔顺,而非部首。其实,即便是独体字也应该有相应的部首。这样才能保证三个语言传承渠道(口头语言、非口头语言、非人类语言)的畅通。
总结
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还兼具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载体功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礼记·曲礼上》,这说明语言作为特殊的社会现象,源于社会产生。汉语作为世界上最为复杂的语言,在形、声、义等不同维度均有着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内涵。小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按照从易至难的顺序递进。很多独体字逐渐以部首形式出现在合体字当中。这对于学习者和教师来讲,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为此,我们要基于历史背景,阐述独体字的“诞生”与“演变”过程,进而赋予该部首相应的内涵。当学生们掌握这些语言规律后,就能够更好地驾驭这些生字和生词。当然,我们还可以借助查字典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部首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