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基于微观区域考查常态化背景下的学科思维构建

【作者】 周文举

【机构】 (陕西省咸阳启迪中学)


【正文】

——以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地理选择题为例

  摘 要:目前高考题的整体导向要求学生内化学科思维,具备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较高的地理实践能力。试题选材上多以中小尺度区域为切入点,微观区域的小切口材料和设问增加了考题的灵活性,同时,情景材料与设问的逻辑性和创新性越来越突出,学术性背景材料比例有所增加。这样虽能有效保证了试题的考查内容的严谨性,也能使学生感受地理研究的科学性,但无形中增加师生在备考过程中压力,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对于今年全国乙卷试题微观区域常态化这一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借此提出相应的学科思维构建策略,便于对后期的备考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微观区域;思维构建
  选择题4个题组,共11道题,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城市中心城区人口数量变化到当雄县畜牧业“公司+农户”的新模式,从黄河花园口水文站的两次洪水过程监测曲线到中国沿海某城市的海陆风的日变化规律,四个题组选取的均是微观空间尺度,微观区域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经验性和模板性的积累往往发挥很小的作用,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导致分数不理想。针对于此,笔者主要从思维构建的角度,提出三点策略。
  一、基础知识可视化,反复构建知识网,激活地理思维
  基础知识一直很重要,备考过程中各学校也会花费大量时间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通过平时教师精心讲解,模拟考试的反馈巩固,错题笔记的梳理总结等形式强化基础知识,其中的过程可谓呕心沥血,但笔者在模拟试卷的批阅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答非所问,概念不清,原理不明,比如问“城市的地域结构”,学生则给出“城市外部形态”或者“城市用地类型”等方面答案,比如问“从构造运动角度解释……”学生又给出“外力作用的各种形式”,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对于高考题中的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也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比如2022年全国乙卷选择题中出现的“空间形态”、“生长期”、“海陆风”“气压场”等基本概念对选题的正确性有关键影响,基于此,笔者试图将学生的基础知识可视化,一方面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变化,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与更有效的指导,在可视化过程中重点强调存疑与表达环节,具体流程为概念讲解→强化练习→存疑与表达→教师指导→反复建构。例如,教师讲解完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后,学生基本能够跟上教师的讲解,通过当堂的练习能够理解河流地貌的不同阶段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接下来,需要将学过的知识可视化表达,课堂留下两到三个问题,比如描述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描述河曲形成过程?这个过程教师不必给出标准答案,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建构自己的答案,一方面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另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能够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还可以对学生的理解进行再次设问,直到理清相应的地理概念或原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地理问题的不断思考,地理基础知识体系反复的构建,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高的同时,必然使得其地理思维能力得到激活。
  二、换位思考中立化,重视图文材料,强化地理思维
  对于选择题非常容易经验化作答,这也导致地理的“玄学”地位一直在加强,教师讲授课程过程中习惯性的讲解是非对错,进而给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答案,似乎也能使学生“信服”,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学生会变得不知所措,也使教师疲于应对各种论文和文献的检索和解读,其中有没有捷径呢,回想一下作对题的情况,我们都能有一个明确的感觉,把握住了材料的关键信息,理解了出题人的意图,一旦我们能够站在出题人的角度看问题,比如今年的选择题6题“当雄生长期短,牧草较矮。为保障漫长寒季的草料供应,当地适宜采用的方法是”如果不能站在出题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仅从选项中思考,无论如何也是不能确定最终答案的,怎么才能站在出题人角度考虑问题呢?立足材料,理性思考,比如问题中“生长期短,牧草较矮”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保障漫长寒季草料供应的方法该怎么办?如果我们将这句话去掉,我们发现四个选项都能选,如果加上这个前提,①②两个方法受到极大的影响,③④两个选项更加符合题意。当然本题的做题角度很多,但如果不能从材料角度出发,本题选错的概率极大。
  三、过程推理逻辑化,把握事物本质,提高地理“理感”
  自然地理事物在发生发展的过程逻辑性很强,具有一定的时空规律性,变化的连贯性,演化的规律性(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变化到稳定等),这些规律性的理解能够增加我们的“理感”。如今年高考题的最后一组题,海陆风的变化大致规律是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观察这张图白天与夜晚的风向多变,导致海陆风的风向需要找到一个合理的时间节点,通过时间节点判断海风和陆风的风向,进而确定海陆相对位置。按照逻辑推理,海陆风形成的本质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差异越明显那么海陆风的表现就越强,也就越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通过一般规律可知,日出前后和午后2点左右下垫面附近的气温达到极致,也就是海陆的温差达到最大差值,因此参照这两个时间节点的风向,就能判断海陆位置关系,但随着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可知,日出前后的时间位置是不确定的,只有午后两点的时间节点是确定,因此参考午后两点的气温更具有说服力。午后两点左右的风向偏向东南,此时海洋附近的气温远小于陆地,海风强,所以判断海洋大致位于陆地东南侧,陆地位于海洋的西北方。
  在考试过程中为什么有人很快就能找到关键信息点,并不是考场上的按部就班的逻辑思维,更重要的是平常逻辑推理的强化练习,在平时的练习过程,需要将自己的分析过程按照一定的逻辑写下来,做到思维过程可视化,分析自己逻辑中的纰漏,不断挖掘环节之间衔接关系,如果地理学习过程中始终指导学生保持“说理”的习惯,那么地理学习的“理感”就会越来越强烈,在考试的过程中也会发挥出其不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