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神话类课文教学四重
【作者】 周杰敏
【机构】 (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中心小学)
——以统编版四上第四单元神话单元教学为例
摘 要:神话故事充满想象,我们可以从方法引领,把握主要内容;激活想象,感受故事神奇;联读拓展,感悟人物形象;创造复述,提升语言表达这四方面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神话的内涵特点,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关键词:神话;想象;神奇;人物形象;复述
神话故事想象丰富,人物神奇,本领神奇,情节神奇,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因此深受学生喜爱。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神话故事“神奇”这一大特点,从故事的结构、情节、人物这几方面展开教学,落实课程目标。具体策略如下:
一、方法引领,把握主要内容
统编版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神话单元,指向的阅读要素是:1、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主要内容。2、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盘古开天地》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结合课堂作业本,教给学生借助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请看我校严清清老师上课片段:
教学第一幅图片
步骤一:我们来看第一幅图片(出现第一幅图片加第一自然段内容),这里在讲什么内容呢?请仔细来读一读。
步骤二:同学们,这段话一共有两句话。第一句在写宇宙,第二句在写盘古。请你再读一读课文,宇宙怎么样?盘古怎么样?
步骤三:所以,这幅图我们可以取名为:宇宙混沌,盘古沉睡(课件飘红“混沌”“沉睡”两个词语)(在第一幅图下板贴宇宙混沌,盘古沉睡)
教学第四幅图片:
步骤一:我们接着来看看最后一张图,这张图对应的段落比较长,但是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了可以借助关键句概括一段话。这段话在写什么,找到关键句?(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变化。)
步骤二:第六自然段呢?(伟大的巨人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
步骤三:这幅图画就是在讲盘古化身万物,创造世界。(板贴化身万物,创造世界)
小结:我们可以抓住关键句、关键词把握一段话的主要内容。接下来,让我们试着给中间两幅画取一取名字。
生自主学习第2、3、4自然段,找一找关键词,关键句,圈画出来。学生自己完成后,小组内交流,选取出最优秀的答案。最后,全班交流,取的名字批注在图片下面。(板贴学生答案)第二幅图:盘古醒来,劈开黑暗 第三张图:顶天立地,天地成形
最后让学生借插图和板贴来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
在《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中习得抓住关键词句说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方法后,本单元的其他几篇课文就可以用上这个方法迁移。如《普罗米修斯》的主要内容:
二、激活想象,感受故事神奇
神话文本的本质是“神奇的想象”,因此进入神话文本的便捷通道也是“想象”。在教材的留白处让学生想象、创编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教师可以提供词语、句式等支架,学生在创编中感受到故事的神奇。以《盘古开天地》为例,课文第四自然段描写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段尾的省略号留给学生无穷的想象。教学中,我把这段文字重新排列,每个分号是一行,变成诗句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变化的神奇,想象补白省略号的内容。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想象无穷,如:
他的头发,变成了一泻千里的瀑布;
他的胡须,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森林;
他的牙齿,变成了坚硬的石头;
他的五指,变成了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和嵩山;
……
又如《女娲补天》这篇课文中写到“女娲为了寻找五彩石花了很长时间,找了几天几夜”,发挥想象,女娲是怎么找到五种颜色的石头的,她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呢?教学时,可以先提供给学生一些词语支柱:
狂风暴雨 飞沙走石 骄阳似火 冰天雪地 ……
深不可测的大海 荒无人烟的戈壁 热浪滚滚的火山 天寒地冻的雪山 ……
跋山涉水 伤痕累累 大汗淋漓 饥渴难耐 ……
再出示范例:青石藏在一望无边的青草帝国,颜色和青草一模一样,光凭肉眼看是看不出来的,只有用手去摸才能发现。女娲从早上摸到晚上,又从晚上摸到清晨,双手摸得伤痕累累,疼痛难忍,但她忍着刀刻般的剧痛,摸了三天三夜,终于拿到了青石。
最后提供句式:___石藏于__________,这里_______________(说出这个地方的危险),女娲____________________,拿到了__石。
学生借助这些支架,创编的过程就激活了想象,感受到故事的神奇。
三、联读拓展,感悟人物形象
神话故事中一般都有着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或是正义的化身,或是善良的化身等。神话中的人物具有神性,更具有神圣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相关的文章多篇联读,从中感受到神话人物的美好品质,增强神话教学的魅力。
《普罗米修斯》这一课,可以结合语文作业本,引导学生读课文的6.7.8小节,说说片段中的哪个情节触动了你,让你揪心?(语文作业本第6题)
生:我从“死死地”这个词感受到了普罗米修斯被铁链勒得很紧,手腕上勒出了一道道淤青。夏天烈日晒得他汗珠大颗大颗流下来,流到眼睛里,很难受,睁不开眼,但也不能用手去擦一下。
生:我从“日夜”这个词感受到他遭受的痛苦是没有止境的。夏天会被烈日晒得中暑,冬天会被北风冻得青一块,紫一块。没有一分钟是好过的。
生:鹫鹰每天啄食他的肝脏,啄得他浑身血淋淋的。白天,肝脏被吃光,晚上,肝脏又长出来,这样没普罗米修斯真是生不如死啊!
学生从“死死”、“既不能,也不能”、“又”等词语感受到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权,不屈不挠,一心为人类造福的形象。
学完课文后,激发阅读兴趣,赫拉克勒斯把普罗米修斯救下来,让我们拍手称快。但是,他这样做,会受到宙斯的惩罚吗?原故事里面还有后续,同学们可以去看一看《古希腊神话》,里面可以找到许多与之相连的故事,如《普罗米修斯造人》、《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半人马喀戎的故事》等。《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和《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是不一样的。《普罗米修斯》中西方的火种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我们中国的火种是怎么来的呢?随即出示教材后面的阅读链接《钻木取火》的故事,想一想东西方关于“火”的神话故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经过对比阅读,得出两篇文章的相同点:都是神话故事,都是讲火的起源,故事有神奇的想象力,都是造福人类等。不同点是普罗米修斯是神,燧人氏是人;普罗米修斯是“盗”火,燧人氏是自己发明了火种;普罗米修斯是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人物形象,是一个英雄,燧人氏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是智慧的人物形象。
又如学完课文《女娲补天 》后,可以结合语文作业本中的联读课文《女娲造人》,联系《女娲补天》和《女娲造人》的内容,写一写你心目中的女娲。例:女娲不仅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的石头,熔炼成石浆,修补好天上的大窟窿,还能用黄泥巴造人。她真是太神通广大了。通过联读,女娲的人物形象更丰满了。
四、创造复述,提升语言表达
神话类文本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主要有赖于其口口相传的特点。学生天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教材中的几篇文章课后都有“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的练习。学生能借助起因、经过、结果的提纲复述故事,不过这样的复述多数是对课文内容的照搬,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挖掘,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的复述,不仅可以让学生享受到复述课文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更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郑丹丹老师上《精卫填海》时,让学生想象画面,创编故事。如教学女娃游于东海这句时的引导:
师:女娲会在东海干什么呢?
生:游泳
生:打水漂
生:撑船赏风景
师:我们能把这个游玩的场面说具体吗?
生:一天,女娲在家觉得无聊,就去东海游玩,她撑着船,望着美丽辽阔的大海,她高兴极了。
师:她在船上会干些什么呢
生:一会儿用手拍打着水花,一会儿坐在船舷上,把双脚伸入水中,累了,就躺在船上看看蓝天白云,惬意极了。
教“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一句,发挥想象,精卫在衔西山木石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冒着炎热的夏日,精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迎着刺骨的寒冬,精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棘划伤了精卫的翅膀,精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卫的嘴巴都衔出水泡来了,它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东海嘲笑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卫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这样的创编,把精卫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印在了脑海。
最后,老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把游,溺,衔,堙这四幅图连起来,加上自己的想象,把故事讲清楚,讲生动。
如《女娲补天》中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这样的复述,写出了补天的不容易,突出了女娲一心为民的精神。
神话教学中的复述故事,不仅丰富了文本内容,彰显了神话故事的魅力,也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在神话故事的教学中,教师要依据神话故事本身的特点,确定神话故事的阅读目标,充分挖掘神话故事的教学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神话的内涵特点,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舒洁.以《普罗米修斯》为例谈神话故事类课文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2020(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