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活”字当头,寓教于乐——建构活力的语文课堂

【作者】 王荔洁

【机构】 (广西容县容州镇第三小学)


【正文】摘 要:活力是课堂的生命,有活力的课堂是新鲜的课堂,有活力的课堂充满了灵性,孩子们的情感会在不经意间自然流淌。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因素,敏锐地把握教学过程和环节中的可以激活的一瞬间,尽可能去调动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努力使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活”;多媒体;教师魅力;发散思维;调动感官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它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实践性。通过语文教学,还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等教育。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固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课堂要求一名优秀老师去用心经营。但是,要让语文课堂多姿多彩、富有活力,深深打动学生并非一件易事。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吕淑湘先生就曾说过:“在各种教学方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活”。那么,怎样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呢?
  一、利用多媒体,激活课堂
  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其学习动机。而兴趣则是产生动机的主要原因,是学习的先导。小学生的心理具有喜新好奇的特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用激情的讲述或巧妙的设疑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显得单调和雷同。现在多媒体可以把动静结合的画面,优美音乐下的配音,展示给学生,那色彩斑斓的画面和逼真的音像效果,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提供了全新的途径,激发起学习的“兴奋点”,以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亦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
  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根据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制作了精美、趣味盎然的多媒体课件,再配上一段轻音乐和适当的解说。教学伊始,先用大屏幕放给学生,那美丽的画面,加上画龙点睛的解说,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欣赏着、赞叹着……意犹未尽之时,再学习课文内容,师生一同欣赏课文中作者是怎样向我们描写如此美丽的情景的。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来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自然而然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教师用自身的魅力激活课堂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在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若能以自己渊博的知识、精彩的语言、前卫的教学理念和得当的教学方法去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能为学生所接受,则“亲其师而信其道”;反之,教师缺乏吸引力,学生不买帐,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则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师的魅力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很多实践表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授课语言要有绘声绘色的形象性,表情达意的准确性,辞约意丰的简明性,和谐悦耳的音乐性,严密准确的逻辑性,教师用这种语言描景状物,述说人事,说明特征,品味诗文,剖析事理,定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对典范的名篇佳作记忆成诵,而且应形成自己钻研教材的真功夫,能常教常新,能给学生以艺术熏陶与美的享受,真正成为学生求知与做人的良师益友。语文教师出色的艺术审美能力与艺术创新能力,有助于激活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朝气与生机,因为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与点拨下,能够从教材的字里行间发现各种静态美、动态美、形态美、色泽美、韵律美,能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到教材横生的情趣。不仅如此,教师匠心独运的板书设计也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从而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激活课堂
  发散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体现出其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众不同,这样会使课堂散发异常精彩的光芒。例如《乌鸦喝水》一课,在拓展部分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乌鸦要喝着水,除了往瓶子里加石子外,还能用什么办法喝着水,请大家帮乌鸦想想办法,想到的请举手。”两分钟后,学生们纷纷举起了小手,一位男生站了起来,大声说:“用吸管吸。”旁边的学生有意见了,“乌鸦会用吸管吗?它去哪里拿吸管呀?”这位男生又说了:“小卖部不是有很多吗?”全班学生笑了起来,我也笑了,对他说:“你挺有办法的。”他挠了挠脑袋也笑了。“同学们还有什么办法?”全班又议论纷纷了:“在瓶子旁边挖个坑,让瓶子斜倒下来,就能喝到水了。”“用乌鸦尖硬的嘴巴,把瓶子啄破,水流出来就能喝到了。”“把一个碗放在瓶子旁,乌鸦用爪一踢,水流进碗里,就能喝到碗里的水了。”“把瓶子踢倒,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学生们的办法各种各样,我准备给学生们总结课文,这时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乌鸦要喝着水多麻烦呀,你看我伸手拿就能喝到水了,多简单。”其他学生也说了:“是呀,我们多好呀,口渴了倒上一杯水用手拿就往嘴巴送,不像乌鸦那么累。”“我们的手不只可以拿瓶子,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听到这里我很高兴,一堂课可以引出学生那么多的思考、体验。课堂的活力在孩子们发散思维中自然流淌。
  四、充分调动感官使课堂活起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孩子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孩子。没有孩子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孩子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孩子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都有一股“源头活水”。因此,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活”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必要保证。
  然而这“活水”有来自何处?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在分学生一杯水之前,自己得先有一桶水。汲水的方法很简单,用心积累自己的知识储备,用心对待我们的学生,用心经营我们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廖启雄 刘朝群 小学语文活力课堂的构建 《新课程·上旬》2021年第12期
  [2]张海玲 构建小学语文活力课堂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