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双减”背景下的语文拓展课之课本剧编演

【作者】 潘建峰

【机构】 (浙江余姚河姆渡镇中)


【正文】说到“双减”,从2021年至今,孩子确实是最大的受益者,看得见的作业负担减少,回家没有那么多作业了,校外培训被大大压缩,兴趣班回归应有的兴趣,周末可以有更多的运动安排。双减带来教育范式的变化,对于家庭和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精神减负。在短时间内,要搭建多层次的课后服务内容体系,对大多数学校来说,都非易事。浙江余姚河姆渡镇中开设一些学科拓展课,根据学生成长需求,让放学后的课后服务内容环环相扣、有张有弛。学校尝试开设了课后服务语文拓展课之课本剧表演,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最新颁布的的初中语文课标指出初中语文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创造、审美创新”,特别强化语文教学的语文运用和审美创新,把语文知识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语文技能与具体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会兴趣盎然。在课后服务语文拓展课中真正提高能力。编演课本剧是其中一种方式。课后服务伊始,我就把课本剧编演作为语文拓展课的必选内容之一。
  过去在教学某一课文时,教师照本宣科,全面繁复,点滴不漏,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现在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并且要表演,形式一翻新,学生的兴趣自然来了:选哪一篇?怎样编?谁来演什么角色合适?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才能解决问题。要编演课本剧,戏剧的有关知识可是基础中的基础,过去学生对戏剧常识不愿学习,现在他们可就主动去学习了,并且把几篇戏剧体裁的课文也认认真真的读下来。有了戏剧的知识基础,接下来就要回过头进一步学习所要改编的课文。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就显得主动、积极。
  在编演过程中,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这才是拓展学习。首先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把记叙性文章改编为戏剧,剧本里有简单的舞台说明,大部分是对话。对话语言要规范,就要求用词要准确,句子要完整。表演时读音要准确,对话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些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编演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语基的过程,也是得到训练得到提高的过程。如编演《皇帝的新装》,老大臣看新装时的语言就很有个性化,词句都很讲究。若没有认真分析反复推敲,是不能编演好的。
  改编课文成剧本,还要把很多叙述性语言转化为对话,因为课本剧是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对话语言强调性格化,学生需要对人物性格进行把握并注意对话语言表达的技巧。表演中的动作也如此。如《孔乙己》中“孔乙己出场”一幕:孔乙己?“来一碗洒,一碟茴香豆(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摆着读书人高人一等的架子,此时还能炫耀自己,动作夸张的语言、迂腐的性格一露无遗,学生在改编中可能会增加其它对话语言,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表演时,需把孔乙己的有意炫耀的声调、动作表现细致生动。学生如能做到,也就说明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对人物的性格作了准确的把握。我们也可以肯定,学生已具备了把语文知识迁移至实际生活的能力,已具备了对生活的观察分析能力。
  编演课本剧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质水平。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石壕吏》,经过师生的深度学习,加工创作编排如下:
  《石壕吏》课本剧
  旁白:大唐开元盛世,年轻的杜甫游历泰山归来,继续遍访名山大川,路经河南石壕村。只听到锣鼓喧天,热闹非凡。(配乐)
  青年:这位公子肯定是初到此地,今天是我家喜添新丁的日子。请来我家喝一杯。
  杜甫:在下杜甫,要前往长安游学,路经贵地,恭喜恭喜!恭敬不如从命。
  青年:这是我家内人。夫人,这是游学的杜公子。
  杜甫:恭喜嫂夫人。
  少妇:多谢多谢!
  青年:两位官爷,这位是杜甫杜公子,前往长安游学,路经此地由我邀请做客。
  官差甲:看杜公子一表人才,肯定是有锦绣诗文。不妨赋诗一首,也可以作为喜庆贺礼。
  杜甫:那就献丑了,前不久游历泰山,写下了诗歌《望岳》,在此借花献佛,恭贺好客的兄长喜添新丁。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配乐)
  官差乙:好诗好诗!我提议,在这大唐开元盛世,让我们高歌一曲,恭祝吾皇英明神武,万寿无疆。祝愿我大唐国泰民安,繁荣昌盛。(配乐起)
  听,琵琶声,渐渐响起,温暖如春风,那,是春秋,是孔仲尼儒学的清音雅乐。
  听,琵琶声,低眉续弹,宏伟如编钟,那,是秦汉,是大一统的伟大壮歌。
  听,琵琶声,轻拢慢捻,巍峨如泰山,那,是大唐,是太平辉煌的盛世繁歌。
  贞观长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开元盛世,万国朝圣。泱泱中华,屹立东方。大唐帝国,泽披后世。突然电闪雷鸣,一片黑暗。(配乐)……
  初中学生编演课本剧难度较大,在教学中的实践效果满意度不高,欠缺之处必然极多。而作为课后服务的语文拓展课,学生极感兴趣,并且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也较显著,很符合创新学习的要求,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互动,走向生活,走向智慧,是符合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也让美好的戏剧艺术之花成为校园课后服务中一道瞩目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