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爱在宽容与鼓励间流淌

【作者】 袁泽进

【机构】 (重庆市武隆区实验小学)


【正文】

——通过满足愿望增强有意注意从而促进高效学习

  梨花落尽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时光茕茕孑立,从来都是如此,不为任何人低眉回首。
  ——题记
  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干扰,如果学生只凭借无意注意是很难完成学习任务的。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
  提升有意注意的方式方法很多,确立学习目标;教学活动中具体必要的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有意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等都是可行的方法。经实践,我发现通过愿望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间接兴趣,从而增强有意注意最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发现还是要从真实经历的一个小故事说起。
  那是一个姓黎的小女孩,她出生在一个父母都不太管她的家庭,因此思想比较成熟,有很强的个性和自我决断能力,会觉得上课老师和同学们玩游戏是小儿科,不愿参与。同时缺点也突出,在学习上也比较懒惰,上学期的英语成绩只有三十几分,是全班倒数第一。一学期学完,基本上单词都不会几个,上课不专心听,下课更不愿意花时间去记,自然学得越来越差了。
  临近期末,无意中找到了一个“收拾”她的机会。有同学告诉我说黎同学带了智能手机到学校了,上课下课都在玩。还伙同着班上其他的同学一起玩。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叫来批评一顿,请家长来领回手机?这样做了她会改吗?对于她来说,可能也会无所谓吧。反正都很差了,也常挨批评。
  我叫同学叫她到办公室来,首先问她应不应该带智能手机到学校。她自己也知道说不应该,那我就顺势说手机我要没收。你有两种方式可以把它领回去,一是请你的家长到学校来拿。二是背完两课英语单词你自己来找我拿。两课的单词总共只有8、9个单词。看起来是比较容易完成的,所以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第2种方法。很快,下午就来找我背书了,她如约背完了两课单词。我也如约把手机还给了她,并开玩笑说效果不错嘛!明天又把手机带来交给我吧!她笑着摇头说不了。我也以为她听懂了我的话,不会再带来了。
  第二天,又有同学到办公室来向我告发黎同学又带手机来校园的消息。我故做生气的样子,找到她说:“是我昨天的惩罚太轻,手机上交,今天要翻倍,背诵4课单词才会还给你了,不然,只能请家长来学校一趟了。”她有些不乐意,最终没办法只能接受了。关键是第二天的任务她又完成了,她来找我拿手机了。这次我没有批评她,而是表扬她记性不错哦。看来以前只是没有认真学习而已,如果认真起来那是班上好多同学都比不上的哦!后面没背完的自己能主动背诵吗?她笑着说:“能。”
  我把手机还给了她,但我不想再看到她带手机到学校来,而且由于家庭配合教育的缺失,我还是给他严肃的做了警告:“这是最后一次警告,如果再带手机进校园,我将没收你的手机。”
  很幸运,她没有再带来。后面背单词也显得主动了一些,更让人惊喜的是英语1、2单元测试她考了70几分,虽比不上优秀的孩子。但对她而言却是不小的进步,我在班上及时的表扬了她。也看到了她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通过对愿望的追逐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间接兴趣,从而增强有意注意最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这也是利用好间接兴趣的结果,间接兴趣是一种对活动结果的兴趣,有了这种间接兴趣,尽管活动本身枯燥,但有意注意仍能保持较长时间,使人长久地从事这种活动,直到完成任务。
  我的案例是偶发性的,假如我提出的要求实现成本太高,假如孩子没有连续性的犯错,可能这一利用愿望追逐来增强学生兴趣的方式不会顺利。同时我们也一定要注意间接兴趣有脆弱性,孩子的愿望不一定都适合利用,教育者在孩子愿望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效地监管,控制好实现的难度,并将鼓励等有效方式结合起来。
  在巧妙运用注意规律的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培养学生注意的稳定性,尽管一个人的注意能否集中和稳定,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直接关系,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学生有无坚定的目的,当为达到一定目的而把注意集中于某一对象时,便可以保持相对持久的稳定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一是要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心和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二是要教育学生与分心现象作斗争。教育事业之所以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主要是因为教师塑造的是有思想和感情的人,只要我们精心安排并设计每一堂课,巧妙运用注意规律,就一定能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细细想来,她并不是轻视老师的孩子,也不是不在乎老师的表扬和奖励吗,只是缺少成功的经历,让她不得不假装不在乎,来平衡她心里想要而又得不到的东西。像这样的孩子我们应更加关注她们,关心她们,让爱在宽容与鼓励间流淌才能让孩子们更加健康的成长。
  (《利用注意规律促进城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