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德育教育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融合渗透
【作者】 朱伟清
【机构】 (广东省乐昌市第四中学)
【正文】摘 要:数学概念的学习是小学数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将德育教育与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相融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强化自己的思维,并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念,更符合数学学科育人的教学功能,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将德育教育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工作融合策略,希望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数学概念;融合策略
根据小学数学的课程标准,教学课堂的教学内容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考,从而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数学概念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理性思维等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实际教学时需要以德育教育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针对数学概念性知识进行探究,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以及习惯。
一、利用数学概念知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学生对数学概念问题提出质疑,不仅可以体现出学生的活跃思维,也能帮助学生对较为抽象的概念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概念知识的灵活应用,可以将数学知识和德育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精心的设计,使德育教学工作的内容在不经意间传递给学生,从而实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增强德育教育效果,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例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内容时,我根据本课教学目标——会学习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实际应用解决生活问题。针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学习,即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但是平行四边的性质较多,主要包括“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等,在学习到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我通过问题设置的方式,提出:“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不是使用它的性质作为定义,平行四边形与其他的图形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在问题提出之后,我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对定义概念的质疑,探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特点以及与其他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使用学习工具,动手操作对定义进行验证,整个教学流程包括教师提出质疑(或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分组讨论和动手操作以及对概念的深度理解。针对数学概念进行讨论、推导,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同时针对质疑不断探索求真,也符合德育工作中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强化学生敢于质疑的意识。
二、通过数学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根据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性知识,多数数学概念都是采取动手操作进行证明,部分概念没有给出具体的推导证明方式,因此教师可以日常的教学中丰富概念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求证,在求证的过程中有助于思维的创新,可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对于学生个人思考方式的拓宽具有积极作用。
例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属于小学数学中的基础性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都可能会利用生活中的三角形建筑结构来体现这一性质,很少针对概念进行推导和验证,因此,我在教学这个内容时,精心布置了一道课外作业,要求学生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对三角形的该性质进行验证,在学生的反馈中,我发现多数学生都是利用图钉、雪糕棒等工具,使用图钉将三根雪糕棒固定形成一个三角形,通过拉动三角形的边,可以发现三角形的形状不会出现任何的变化,以此可以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结论,而有个小组采用的验证方法,令我大为惊喜。他们使用一些纸板,制作了利用三角形原理的承重桥梁模型,将沙袋一个一个地放置在桥梁模型上,从而更形象生动地推导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概念。
在本内容教学中,我利用不同方法对概念性知识进行推导和验证,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多次的失败,教师正确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不断创新的意识。
三、利用数学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
求真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同时对于学生日后的工作也有较大的帮助,求真务实既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优良品德,由于部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缺乏重视,导致一些相似的概念存在混淆,未能及时进行辨析,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知识体系的混乱,因此,在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突出对知识内容的求真。
例如,在学习“倍”和“倍数”的概念时,部分学生会出现弄混的情况,因此我在教学这内容时,我要求学生在概念的基础上自己编写题目,如:小华爸爸的年龄是他的3倍;15是3和5的倍数,3和5是15的因数等。通过反复的对比,学生明确了“倍”是指数量关系,是建立在乘法的基础上,可以用作量词,而“倍数”描述的是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与因数相互依存,从而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
结束语:德育教学工作作为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其部分内容可以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体现,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概念知识,深度挖掘有关德育教育的内容,并将其应用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德育功能,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研究(中旬-单),2021(6):40-41.
[2]廖正军.小学数学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浅谈[J].大科技,2021(4):47-48.
[3]雷子东,苏润.德育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渗透——以《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设计(数学),2020(12):54-55.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数学概念;融合策略
根据小学数学的课程标准,教学课堂的教学内容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考,从而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数学概念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理性思维等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实际教学时需要以德育教育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针对数学概念性知识进行探究,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以及习惯。
一、利用数学概念知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学生对数学概念问题提出质疑,不仅可以体现出学生的活跃思维,也能帮助学生对较为抽象的概念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概念知识的灵活应用,可以将数学知识和德育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精心的设计,使德育教学工作的内容在不经意间传递给学生,从而实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增强德育教育效果,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例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内容时,我根据本课教学目标——会学习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实际应用解决生活问题。针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学习,即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但是平行四边的性质较多,主要包括“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等,在学习到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我通过问题设置的方式,提出:“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不是使用它的性质作为定义,平行四边形与其他的图形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在问题提出之后,我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对定义概念的质疑,探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特点以及与其他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使用学习工具,动手操作对定义进行验证,整个教学流程包括教师提出质疑(或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分组讨论和动手操作以及对概念的深度理解。针对数学概念进行讨论、推导,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同时针对质疑不断探索求真,也符合德育工作中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强化学生敢于质疑的意识。
二、通过数学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根据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性知识,多数数学概念都是采取动手操作进行证明,部分概念没有给出具体的推导证明方式,因此教师可以日常的教学中丰富概念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求证,在求证的过程中有助于思维的创新,可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对于学生个人思考方式的拓宽具有积极作用。
例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属于小学数学中的基础性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都可能会利用生活中的三角形建筑结构来体现这一性质,很少针对概念进行推导和验证,因此,我在教学这个内容时,精心布置了一道课外作业,要求学生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对三角形的该性质进行验证,在学生的反馈中,我发现多数学生都是利用图钉、雪糕棒等工具,使用图钉将三根雪糕棒固定形成一个三角形,通过拉动三角形的边,可以发现三角形的形状不会出现任何的变化,以此可以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结论,而有个小组采用的验证方法,令我大为惊喜。他们使用一些纸板,制作了利用三角形原理的承重桥梁模型,将沙袋一个一个地放置在桥梁模型上,从而更形象生动地推导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概念。
在本内容教学中,我利用不同方法对概念性知识进行推导和验证,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多次的失败,教师正确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不断创新的意识。
三、利用数学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
求真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同时对于学生日后的工作也有较大的帮助,求真务实既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优良品德,由于部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缺乏重视,导致一些相似的概念存在混淆,未能及时进行辨析,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知识体系的混乱,因此,在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突出对知识内容的求真。
例如,在学习“倍”和“倍数”的概念时,部分学生会出现弄混的情况,因此我在教学这内容时,我要求学生在概念的基础上自己编写题目,如:小华爸爸的年龄是他的3倍;15是3和5的倍数,3和5是15的因数等。通过反复的对比,学生明确了“倍”是指数量关系,是建立在乘法的基础上,可以用作量词,而“倍数”描述的是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与因数相互依存,从而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
结束语:德育教学工作作为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其部分内容可以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体现,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概念知识,深度挖掘有关德育教育的内容,并将其应用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德育功能,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研究(中旬-单),2021(6):40-41.
[2]廖正军.小学数学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浅谈[J].大科技,2021(4):47-48.
[3]雷子东,苏润.德育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渗透——以《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设计(数学),2020(1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