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双减”背景下教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的探究
【作者】 谢佳余
【机构】 (广西北流市大伦镇初级中学)
【正文】 摘 要:在“双减”背景下的今天,社会各界都在提倡给学生减负,不能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毕生都要研究的课题,把老师和学生都从题海和加课中解放出来,让教师快乐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一直是管理的一大难题。课堂的低效能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都在艰难地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
关键词:双减
从国内外对高效课堂模式的建构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本课题的研究前景看是十分受关注的重要课题。国外斯金纳、加涅到国内的吕渭源、张庄林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研究文献发现:国外研究成果固然有科学性、先进性,但由于文化、教育背景的差异,尤其是学科难以有效推导或适应我们的课堂教学;国内研究成果多是文献研究,缺乏扎实的实证研究及案例佐证,缺乏普及性、推广性和现实价值。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要求也由过去的“有学上”追求今天的“上好学”。追求“上好学”的本质就是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因此努力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既是实现国家意志的历史责任,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盼与要求的现实选择和必然,纵观现阶段我校教育质量现状,虽然在过去,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不断加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离高效课堂还有差距,一些方面存在着的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需亟待得到解决。
一、“双减”背景下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意义
双减”是一场教育的重大转型,“减负”是为了“增效”,这是一次革命性的教育大变革,是要重构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模式。
“双减”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为了替学生减负,而是要让教育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生成与身心健康的发展。减的是无效低能的题海训练,要变革的是被动低效,延时加量的课堂教学。
“双减”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要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而不是降低我们的教育标准。只是这一质量不是通过加班加点、补课延时,以牺牲师生家长的身心健康,单纯地去追求“考试成绩”的那种单面分数指标,只有能全方位衡量孩子成长发展的各项重要指标,才是真正的教育绿色质量。
可要追求这一绿色质量,要从最基本的日常教育单元着手,每天师生共享共生的课堂,才是“双减”能否真正落地的关健之处。
“双减”是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我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个体发展的选择与尝试,改被动式的“管、卡、压”到主动式的自我认知和自主发展。教师的教,要从原有简单的知识传授过渡到“赋能驱动”,学生学习的动能,由外在“考试”的压力转化成探索发现自我与世界的内驱力。
二、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
1.过程高效率。关注课堂时间的分配,教师的导控制在10分钟以内,学生学习活动要达到35分钟以上;充分利用和调动了小组学习,组织了当堂达标测评,严格按规定导学;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关注学习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有效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并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2.方式高效力。能按要强求认真完成预习,做好了预习笔记;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参与自主、合作学习人数达到100%;能围绕学习目标参与学习态度认真,习惯良好,乐于自主,善于合作,勤于探究,学习质量高:小组合作学习分工明确,“对学”“群学”充分,合作高效,共同达标;乐于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能到板前或聚焦处锻炼诵读、演讲、说理、评价、自信等能力,语言表达
准确流畅,会倾听、欣赏,书写或演示规范;能按要求当堂完成达标检测。
3.模式高效能。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并关注了全体学生:依据“三步六段”导学模式撰写的导学案和上课,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及自我管理:做到没经过学生认真自学的不讲解,没经过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不交流探究,没发现学生思维困惑点和障碍点的不讲解:导学过程和环节流畅:围绕“三维目标”能启发、善纠偏、真解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质量高效益。学生获得新知识的量和质达标,测评反馈“基础达标”100%,“能力提升”80%,“拓展延伸”70%;学生处于乐学、善问、会听、敢议、能评的学习状态,学生充满激情,思维活跃,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生智商、情商同步得到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并在学习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
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要求三大步骤达到“高效”
1.高效预习。教师通过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学习章节的研究制定导学案,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导学案,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初步把握文本,形成学习目标,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再次确定学习目标,并通过预习交流再次达成学习目标,对于不能达成的目标,有价值的问题,予以搜集整理通过展示课达成。
2.高效展示。小组内交流预习成果,教师分配任务,小组合作、立体学习,全班展示、全面提升。展示是生生、师生、组组互动的过程,主角是学生,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阐述观点和见解。教师适时点拨、引导、鼓励、激励,在追问中澄清。展示不是预习的翻版,是提升。展示的内容是学生普遍困惑的、易错的、能够生发出规律、方法的。展示的目的是通过展示实现生生互动,在质疑对抗中,在教师的点拨、追问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感悟的水平,是在借鉴中的再次提升。
3.高效反馈。主要任务是对学生的认知、体验、感悟予以反思总结,是“兵教兵”、“兵强兵”的重要过程,全体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应当在此环节得到全面提升。
4.“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六段环节。
1.自主预习。学生以教材和学案为对象,初步完成基本学习任务,圈定关键问题。
2.预习交流。形成整体目标、重点难点,记录、提交。
3.合作学习。围绕目标和重点难点,按小组分派具体学习任务,围绕学习任务组内合作交流、立体学习。
4.展示提升。各小组展示学习结果,在借鉴分享、质疑对抗中提升。
5.穿插巩固。对学习内容,及时练习,全面掌握学习内容。
6.达标测评。依据学习目标,检测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再次达成目标。
四、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探究
1.抓好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2.开展以学课标、研课本、研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研究。
3.通过“备、教、批、辅、考”等常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率。
4.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
5.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
6.积极实施小组互助学习。
7.实行“因材施教,因材施学,因材施练
课题研究的实施要求
1.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以教研组为单元,作为课题研究的平台,学校组建课题研究协作体,进行选题,制定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展示研究成果。
2.参与研究的学校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实验计划,加强过程研究的指导与管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专家帮助指导开展课题研究。
3.课题研究过程中,每所学校都要定期召开研讨交流活动,及时与总课题组沟通。总课题组也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课题的指导,定期召开研讨、交流、培训、总结,及时将研究成果公开推广和发表。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期
关键词:双减
从国内外对高效课堂模式的建构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本课题的研究前景看是十分受关注的重要课题。国外斯金纳、加涅到国内的吕渭源、张庄林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研究文献发现:国外研究成果固然有科学性、先进性,但由于文化、教育背景的差异,尤其是学科难以有效推导或适应我们的课堂教学;国内研究成果多是文献研究,缺乏扎实的实证研究及案例佐证,缺乏普及性、推广性和现实价值。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要求也由过去的“有学上”追求今天的“上好学”。追求“上好学”的本质就是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因此努力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既是实现国家意志的历史责任,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盼与要求的现实选择和必然,纵观现阶段我校教育质量现状,虽然在过去,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不断加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离高效课堂还有差距,一些方面存在着的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需亟待得到解决。
一、“双减”背景下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意义
双减”是一场教育的重大转型,“减负”是为了“增效”,这是一次革命性的教育大变革,是要重构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模式。
“双减”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为了替学生减负,而是要让教育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生成与身心健康的发展。减的是无效低能的题海训练,要变革的是被动低效,延时加量的课堂教学。
“双减”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要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而不是降低我们的教育标准。只是这一质量不是通过加班加点、补课延时,以牺牲师生家长的身心健康,单纯地去追求“考试成绩”的那种单面分数指标,只有能全方位衡量孩子成长发展的各项重要指标,才是真正的教育绿色质量。
可要追求这一绿色质量,要从最基本的日常教育单元着手,每天师生共享共生的课堂,才是“双减”能否真正落地的关健之处。
“双减”是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我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个体发展的选择与尝试,改被动式的“管、卡、压”到主动式的自我认知和自主发展。教师的教,要从原有简单的知识传授过渡到“赋能驱动”,学生学习的动能,由外在“考试”的压力转化成探索发现自我与世界的内驱力。
二、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
1.过程高效率。关注课堂时间的分配,教师的导控制在10分钟以内,学生学习活动要达到35分钟以上;充分利用和调动了小组学习,组织了当堂达标测评,严格按规定导学;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关注学习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有效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并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2.方式高效力。能按要强求认真完成预习,做好了预习笔记;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参与自主、合作学习人数达到100%;能围绕学习目标参与学习态度认真,习惯良好,乐于自主,善于合作,勤于探究,学习质量高:小组合作学习分工明确,“对学”“群学”充分,合作高效,共同达标;乐于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能到板前或聚焦处锻炼诵读、演讲、说理、评价、自信等能力,语言表达
准确流畅,会倾听、欣赏,书写或演示规范;能按要求当堂完成达标检测。
3.模式高效能。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并关注了全体学生:依据“三步六段”导学模式撰写的导学案和上课,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及自我管理:做到没经过学生认真自学的不讲解,没经过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不交流探究,没发现学生思维困惑点和障碍点的不讲解:导学过程和环节流畅:围绕“三维目标”能启发、善纠偏、真解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质量高效益。学生获得新知识的量和质达标,测评反馈“基础达标”100%,“能力提升”80%,“拓展延伸”70%;学生处于乐学、善问、会听、敢议、能评的学习状态,学生充满激情,思维活跃,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生智商、情商同步得到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并在学习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
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要求三大步骤达到“高效”
1.高效预习。教师通过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学习章节的研究制定导学案,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导学案,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初步把握文本,形成学习目标,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再次确定学习目标,并通过预习交流再次达成学习目标,对于不能达成的目标,有价值的问题,予以搜集整理通过展示课达成。
2.高效展示。小组内交流预习成果,教师分配任务,小组合作、立体学习,全班展示、全面提升。展示是生生、师生、组组互动的过程,主角是学生,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阐述观点和见解。教师适时点拨、引导、鼓励、激励,在追问中澄清。展示不是预习的翻版,是提升。展示的内容是学生普遍困惑的、易错的、能够生发出规律、方法的。展示的目的是通过展示实现生生互动,在质疑对抗中,在教师的点拨、追问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感悟的水平,是在借鉴中的再次提升。
3.高效反馈。主要任务是对学生的认知、体验、感悟予以反思总结,是“兵教兵”、“兵强兵”的重要过程,全体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应当在此环节得到全面提升。
4.“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六段环节。
1.自主预习。学生以教材和学案为对象,初步完成基本学习任务,圈定关键问题。
2.预习交流。形成整体目标、重点难点,记录、提交。
3.合作学习。围绕目标和重点难点,按小组分派具体学习任务,围绕学习任务组内合作交流、立体学习。
4.展示提升。各小组展示学习结果,在借鉴分享、质疑对抗中提升。
5.穿插巩固。对学习内容,及时练习,全面掌握学习内容。
6.达标测评。依据学习目标,检测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再次达成目标。
四、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探究
1.抓好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2.开展以学课标、研课本、研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研究。
3.通过“备、教、批、辅、考”等常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率。
4.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
5.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
6.积极实施小组互助学习。
7.实行“因材施教,因材施学,因材施练
课题研究的实施要求
1.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以教研组为单元,作为课题研究的平台,学校组建课题研究协作体,进行选题,制定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展示研究成果。
2.参与研究的学校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实验计划,加强过程研究的指导与管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专家帮助指导开展课题研究。
3.课题研究过程中,每所学校都要定期召开研讨交流活动,及时与总课题组沟通。总课题组也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课题的指导,定期召开研讨、交流、培训、总结,及时将研究成果公开推广和发表。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