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巧用信息技术 让每个设计都踩在学生的思维线上
【作者】 覃凤云
【机构】 (广西省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三小学)
【正文】摘 要: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信息化对解决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信息技术助力教与学突破时空限制,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大变革。小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局限,应充分把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不失时机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让每个设计都踩在学生的思维线上,利用多媒体丰富多彩的声音、画面、动画等功能,变抽象为具体,通过向学生直观地展示教学情景,呈现思维过程,使难以察觉的本质的知识点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飞跃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培养兴趣,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
关键词:融合;信息技术;踩在学生的思维线上
提起数学,学生常会联想到艰苦的思考,繁难的演算和令人头疼的逻辑推理,因此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枯燥的,艰辛的劳动。其实,数学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有趣的知识,可帮助学生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因素,充分发挥教材中内在的潜力作用,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思维的动力。当学生对某件事情发生兴趣,这时注意力集中,求知欲旺盛,思维敏捷、灵活,也富有创造性。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疑和惊奇开始。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接近和深挖事物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兴趣的本身的主要源泉。低年级儿童对颜色、声乐动作、游戏等有极大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利用信息技术是教学直观、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浅出,卓有成效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可为课堂创造活跃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堂一开始便凝聚在课堂上,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有趣的乘法》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观看视频:16岁的许妍挑战珠心算——被誉为“人脑计算机”。电脑屏幕上一闪而过的十几个四位数,我们连一个数字都没记住,但许妍却能够在短短的几秒钟的时间里准确而快速的说出答案,令孩子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时也激起了孩子们斗志。接着给孩子进行猜数游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个魔法盒,一个数字进到魔法盒后出来的会是什么数呢?让学生猜。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动画,学生马上跃跃欲试起来,这下同学们劲头可大,为新课的教学做好铺垫。对于学生回答正确的答案,电脑会说一声“棒极了”你真棒“真聪明”等类似的鼓励语言,学生听了自然高兴,兴趣盎然;反正如果回答错了,电脑会提醒学生“再想一想”并配以音乐,启发学生认真动脑思考。这时学生强烈求知欲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这就为新课的学习营造可一个良好的开端。
借助信息技术巧设悬念,引发兴趣。巧设悬念是有意识地创设疑问,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问题的一种教学艺术,要上好一节课,教师应恰到好处地设置悬念,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了这样一个动画:老爷爷唉声叹气地说:“我今年60岁了,只过了15个生日,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发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一恰当的耐人寻味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职欲望和学习兴趣,使新课的教学充满希望。
二、巧用信息技术
让每个设计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大家都知道刘尚武老师是一个将近70的人了,但学生和老师都很喜欢他的课,这不免激起我的好奇心,我在网上查找了关于刘老师的资料。也有幸零距离听了刘老师的一节课和他的讲座。刘老师利用课件把练习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抢桃子、青蛙跳等游戏中,他的课件设计精美巧妙——很吸引学生的眼球,每环节使听课的老师和学生有一种期待,在兴奋和快乐中不知不觉中度过课堂40分,个个仍意尤未尽,就像他所说的:每个设计都应踩在学生的思维线上。刘老师的课还有一个特点:增加语文元素加深对数学的理解。通过对名师的课分析,对我的课有很多的借鉴。同时也注重数学与各个学科的整合——增加了语文元素,例如在教学“0”的书写时,先问学生“0”像什么,学生说:“0”像鸡蛋,鸡蛋的表面是光滑的,因此在写“0”的时候笔画要圆滑不能有缺口,起笔和收笔要连起来,不能有小尾巴。否则就不是鸡蛋了,是破的了,也不能有小尾巴,有小尾巴的话就孵出小鸡,也不是鸡蛋了。接着播放“0”的书写视频,视频中书写规范,讲解简练,学生非常喜欢。同时我也把这些视频转发到班级Q群,让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边看边学。
例如在教学“秒的认识”这一课时我们考虑到时间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为了让学生了解“分与秒”,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让学生跟着课件上钟面的时间数一数、体验一秒和一分钟有多久等活动,以增加学生对“秒”和“分”的感性认识,练习的设计为了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又设计了摘苹果、青蛙跳、“有奖数学餐厅”等游戏,把本节课的知识点放在学生感兴趣的“有奖数学餐厅”和“数学肯德基餐厅”里进行,每张图片的后面有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只有表现好学生才能有资格点下一道菜,提高了学生的听课率,利用学生对每张图片的后面会有什么这个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把练习设计为“口算号”公共汽车、打开密码门、编数学故事”等活动,课堂气氛浓厚,学生参与率几乎是100%。在信息技术化的年代,虽然在课件的制作上是得多花时间和精力,但是,课堂上就避免出现枯燥无味的东西,教学效率更高一些。我体会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的真谛。
三、巧用信息技术,促进对知识的内化发散学生思维
相比于其他学科,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这决定了数学是教学、学习难度较高的一门学科,加之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生活经验也不够丰富,观察事物还不够全面,学习数学常常会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这时候,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丰富多彩的声音、画面、动画等功能,变抽象为具体,通过向学生直观地展示教学情景,呈现思维过程,使难以察觉的本质的知识点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飞跃奠定基础。例如:求一个长7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以长方形的宽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的图形的体积是多少?遇到这样的题目,学生的思维一度出现了停滞,对于小学生来说旋转得到的图形是什么想象起来比较困难,直观教具演示也很难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具体的过程,学生被难住了,这时,我利用Flash动画演示,清晰地呈现出长方形围绕宽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时的轨迹,就这样,新知形成的过程简单、清晰、明了地在学生面前呈现,学生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之,信息技术的融合为数学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也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品尝学习的成功体验和乐趣的有效捷径。我们教师要在重视激发学生兴趣,重视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师生间、学生间的思维互动的基础之上,把握好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使用时机,有效融合信息技术,这样才能发挥其巨大的教育价值。为学生创设一种愉悦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每节课都有新意,每节课都有兴趣,从而培养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游建波《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案例》福建教育出版社
[2]周连民《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探究案例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关键词:融合;信息技术;踩在学生的思维线上
提起数学,学生常会联想到艰苦的思考,繁难的演算和令人头疼的逻辑推理,因此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枯燥的,艰辛的劳动。其实,数学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有趣的知识,可帮助学生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因素,充分发挥教材中内在的潜力作用,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思维的动力。当学生对某件事情发生兴趣,这时注意力集中,求知欲旺盛,思维敏捷、灵活,也富有创造性。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疑和惊奇开始。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接近和深挖事物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兴趣的本身的主要源泉。低年级儿童对颜色、声乐动作、游戏等有极大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利用信息技术是教学直观、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浅出,卓有成效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可为课堂创造活跃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堂一开始便凝聚在课堂上,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有趣的乘法》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观看视频:16岁的许妍挑战珠心算——被誉为“人脑计算机”。电脑屏幕上一闪而过的十几个四位数,我们连一个数字都没记住,但许妍却能够在短短的几秒钟的时间里准确而快速的说出答案,令孩子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时也激起了孩子们斗志。接着给孩子进行猜数游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个魔法盒,一个数字进到魔法盒后出来的会是什么数呢?让学生猜。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动画,学生马上跃跃欲试起来,这下同学们劲头可大,为新课的教学做好铺垫。对于学生回答正确的答案,电脑会说一声“棒极了”你真棒“真聪明”等类似的鼓励语言,学生听了自然高兴,兴趣盎然;反正如果回答错了,电脑会提醒学生“再想一想”并配以音乐,启发学生认真动脑思考。这时学生强烈求知欲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这就为新课的学习营造可一个良好的开端。
借助信息技术巧设悬念,引发兴趣。巧设悬念是有意识地创设疑问,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问题的一种教学艺术,要上好一节课,教师应恰到好处地设置悬念,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了这样一个动画:老爷爷唉声叹气地说:“我今年60岁了,只过了15个生日,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发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一恰当的耐人寻味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职欲望和学习兴趣,使新课的教学充满希望。
二、巧用信息技术
让每个设计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大家都知道刘尚武老师是一个将近70的人了,但学生和老师都很喜欢他的课,这不免激起我的好奇心,我在网上查找了关于刘老师的资料。也有幸零距离听了刘老师的一节课和他的讲座。刘老师利用课件把练习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抢桃子、青蛙跳等游戏中,他的课件设计精美巧妙——很吸引学生的眼球,每环节使听课的老师和学生有一种期待,在兴奋和快乐中不知不觉中度过课堂40分,个个仍意尤未尽,就像他所说的:每个设计都应踩在学生的思维线上。刘老师的课还有一个特点:增加语文元素加深对数学的理解。通过对名师的课分析,对我的课有很多的借鉴。同时也注重数学与各个学科的整合——增加了语文元素,例如在教学“0”的书写时,先问学生“0”像什么,学生说:“0”像鸡蛋,鸡蛋的表面是光滑的,因此在写“0”的时候笔画要圆滑不能有缺口,起笔和收笔要连起来,不能有小尾巴。否则就不是鸡蛋了,是破的了,也不能有小尾巴,有小尾巴的话就孵出小鸡,也不是鸡蛋了。接着播放“0”的书写视频,视频中书写规范,讲解简练,学生非常喜欢。同时我也把这些视频转发到班级Q群,让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边看边学。
例如在教学“秒的认识”这一课时我们考虑到时间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为了让学生了解“分与秒”,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让学生跟着课件上钟面的时间数一数、体验一秒和一分钟有多久等活动,以增加学生对“秒”和“分”的感性认识,练习的设计为了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又设计了摘苹果、青蛙跳、“有奖数学餐厅”等游戏,把本节课的知识点放在学生感兴趣的“有奖数学餐厅”和“数学肯德基餐厅”里进行,每张图片的后面有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只有表现好学生才能有资格点下一道菜,提高了学生的听课率,利用学生对每张图片的后面会有什么这个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把练习设计为“口算号”公共汽车、打开密码门、编数学故事”等活动,课堂气氛浓厚,学生参与率几乎是100%。在信息技术化的年代,虽然在课件的制作上是得多花时间和精力,但是,课堂上就避免出现枯燥无味的东西,教学效率更高一些。我体会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的真谛。
三、巧用信息技术,促进对知识的内化发散学生思维
相比于其他学科,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这决定了数学是教学、学习难度较高的一门学科,加之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生活经验也不够丰富,观察事物还不够全面,学习数学常常会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这时候,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丰富多彩的声音、画面、动画等功能,变抽象为具体,通过向学生直观地展示教学情景,呈现思维过程,使难以察觉的本质的知识点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飞跃奠定基础。例如:求一个长7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以长方形的宽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的图形的体积是多少?遇到这样的题目,学生的思维一度出现了停滞,对于小学生来说旋转得到的图形是什么想象起来比较困难,直观教具演示也很难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具体的过程,学生被难住了,这时,我利用Flash动画演示,清晰地呈现出长方形围绕宽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时的轨迹,就这样,新知形成的过程简单、清晰、明了地在学生面前呈现,学生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之,信息技术的融合为数学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也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品尝学习的成功体验和乐趣的有效捷径。我们教师要在重视激发学生兴趣,重视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师生间、学生间的思维互动的基础之上,把握好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使用时机,有效融合信息技术,这样才能发挥其巨大的教育价值。为学生创设一种愉悦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每节课都有新意,每节课都有兴趣,从而培养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游建波《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案例》福建教育出版社
[2]周连民《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探究案例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