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的渗透
【作者】 宋 婷
【机构】 (广西省柳州市第二十八中学)
【正文】 摘 要:在现阶段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于处于成长和发展阶段的中学生来说,他们在生活、学习等方面会有很多困惑,这会使他们产生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教育部提出,初中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和提高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历史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伟人的事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增强学生的心理。
关键词:重要性;心理环境;策略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是健康的,而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也是心理健康。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渗透是教育学生的基础,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初中历史是一门很有特色的学科,鉴于其知识的独特性,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发展和心理健康训练的目标之一。二者的结合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有一句话说得好,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即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因此,初中历史教育中包含着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必须深入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实施个性化教育
当前的教育形势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心理健康,而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最直接交流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应了解历史课堂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条件下学习知识,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好朋友。他们应该真诚地为学生着想,用充分的精神状态教育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此外,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需要改变。他们不能只以一种方式授课,而应该以有节奏和生动的多种方式进行授课。
例如在上到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分小组讨论,讨论出他们各自喜欢的上课方式,有的小组喜欢历史小短剧的方式、有的小组喜欢讲故事的方式、有的小组喜欢辩论的方式等等,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这些小组喜欢的方式,把这一课的内容进行分类,让每个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并在课堂上展示。这样即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又实施了个性化教育。学生自然会喜欢这样的课堂,这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通过情感教育,培养积极情感
为了全面实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因为只有不断强化初中生的情感意识,才能进一步拓宽认知思维,增强认知能力。初中历史教科书拥有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在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深化学生个人情感的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情况下,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注意深入挖掘教科书中的情感教育资源,以初中历史教科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尊和责任感。
例如,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包含“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等相关历史事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扩展教材,为学生详细分析这些事件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例如,在讲述“九一八事变”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关东军的冒险尝试,是日本为转移国内经济危机而采取的侵略行为,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产物。之后,让学生思考,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这种行为,中国各界人士会这么做?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各界人士的抗日行动,以及东北志愿者和东北抗日联合会的爱国行动。这样可以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让他们认识到“世界的兴衰,人人负责”的真理。同时,它也让学生认识到,国家自尊的建立并不依赖于他人的施舍。防止国家领土的缩小和主权的向外移交是每个人的责任,他们应该为国家的荣辱承担责任。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爱国者激励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和顽强抗日的邓世昌,这些爱国者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谦逊、诚实、坚强的良好品质。
(三)发掘历史资源,引导心理健康
现代初中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当代初中生喜欢互相比较。比如看到其他同学穿着名牌鞋子,他们想让父母买,完全无视自己的家庭条件,这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历史文化博大精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探索历史书中的优秀题材,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精华,让学生的比较不再局限于表面,而是转变为学术或其他有利于学生成长方面的良性竞争,这不仅非常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让他们在相互竞争中更有效地学习。
例如,在教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这一课中,关于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介绍时,让学生展示收集到的这两个伟大历史人物的相关资料,学生了解到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的生活环境大不相同,但他们并没有在这些无意义的方面上进行比较,而是成为了事业上志同道合的战友,共同完成了《共产党宣言》这一部影响深远的伟大著作。通过这样的教学,教师不仅为学生树立了健康的心理意识,而且使他们对教科书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
在历史上有许许多多优秀的历史资源,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以及历史事件中体现的不屈不挠、团结一致和勇敢的精神等,这些都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团结奋进的精神和顽强的品质,让学生心理健康。
知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知识可以塑造一个人的优雅品质和学术气息,但知识不能控制人们的情绪。因此,有必要将知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从智慧和情感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必要从历史长河中提出健康进步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总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王志.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各科渗透的实践研究[J].教学研究,2012.
[2]张迎.心理健康教育,让爱洒满历史课堂——浅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4).
关键词:重要性;心理环境;策略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是健康的,而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也是心理健康。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渗透是教育学生的基础,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初中历史是一门很有特色的学科,鉴于其知识的独特性,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发展和心理健康训练的目标之一。二者的结合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有一句话说得好,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即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因此,初中历史教育中包含着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必须深入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实施个性化教育
当前的教育形势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心理健康,而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最直接交流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应了解历史课堂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条件下学习知识,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好朋友。他们应该真诚地为学生着想,用充分的精神状态教育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此外,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需要改变。他们不能只以一种方式授课,而应该以有节奏和生动的多种方式进行授课。
例如在上到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分小组讨论,讨论出他们各自喜欢的上课方式,有的小组喜欢历史小短剧的方式、有的小组喜欢讲故事的方式、有的小组喜欢辩论的方式等等,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这些小组喜欢的方式,把这一课的内容进行分类,让每个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并在课堂上展示。这样即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又实施了个性化教育。学生自然会喜欢这样的课堂,这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通过情感教育,培养积极情感
为了全面实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因为只有不断强化初中生的情感意识,才能进一步拓宽认知思维,增强认知能力。初中历史教科书拥有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在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深化学生个人情感的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情况下,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注意深入挖掘教科书中的情感教育资源,以初中历史教科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尊和责任感。
例如,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包含“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等相关历史事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扩展教材,为学生详细分析这些事件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例如,在讲述“九一八事变”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关东军的冒险尝试,是日本为转移国内经济危机而采取的侵略行为,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产物。之后,让学生思考,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这种行为,中国各界人士会这么做?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各界人士的抗日行动,以及东北志愿者和东北抗日联合会的爱国行动。这样可以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让他们认识到“世界的兴衰,人人负责”的真理。同时,它也让学生认识到,国家自尊的建立并不依赖于他人的施舍。防止国家领土的缩小和主权的向外移交是每个人的责任,他们应该为国家的荣辱承担责任。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爱国者激励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和顽强抗日的邓世昌,这些爱国者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谦逊、诚实、坚强的良好品质。
(三)发掘历史资源,引导心理健康
现代初中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当代初中生喜欢互相比较。比如看到其他同学穿着名牌鞋子,他们想让父母买,完全无视自己的家庭条件,这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历史文化博大精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探索历史书中的优秀题材,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精华,让学生的比较不再局限于表面,而是转变为学术或其他有利于学生成长方面的良性竞争,这不仅非常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让他们在相互竞争中更有效地学习。
例如,在教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这一课中,关于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介绍时,让学生展示收集到的这两个伟大历史人物的相关资料,学生了解到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的生活环境大不相同,但他们并没有在这些无意义的方面上进行比较,而是成为了事业上志同道合的战友,共同完成了《共产党宣言》这一部影响深远的伟大著作。通过这样的教学,教师不仅为学生树立了健康的心理意识,而且使他们对教科书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
在历史上有许许多多优秀的历史资源,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以及历史事件中体现的不屈不挠、团结一致和勇敢的精神等,这些都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团结奋进的精神和顽强的品质,让学生心理健康。
知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知识可以塑造一个人的优雅品质和学术气息,但知识不能控制人们的情绪。因此,有必要将知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从智慧和情感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必要从历史长河中提出健康进步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总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王志.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各科渗透的实践研究[J].教学研究,2012.
[2]张迎.心理健康教育,让爱洒满历史课堂——浅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