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中学语文“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作者】 谢琴梅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第十一中学)
【正文】一、轻视语言的积累和训练
他们虽然年龄相差甚多,却有一个共通的问题。每次学生作文交上来不是语句不通顺,就是错别字连篇,甚至有的学生完全采用方言化了的汉语写作,让人哭笑不得。同时我感到的一种深深的伤痛:几千年的汉字文化历史到了这些学生的手上怎么就变了味没了影呢?这真是对语文甚至语言的一种侮辱啊!学生不愿意抄写生字,不愿意记生词,不愿意查字典,不愿意做一切与生字生词有关的练习。作业本里简单的解释词义、组词、造句、甚至课文选段的词语填空,常常是空白的。词语手册对他们而言是多余的。学习外语尚且知道记单词是关键,一旦到母语语文课上就把这个道理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他们是不懈做这些“简单”的题目的,可事实就是简单的不愿做,难得做不来。对似懂非懂的字词常常轻易放过是他们比较普遍的坏习惯。字词的功底不扎实已经成了学困生们语文学习尤其是阅读理解中的最主要的障碍。阅读水平低下与不能真正品味出阅读材料中的关键字句有很大关系。例如,学生常把“月光朦胧”写成“月光蒙龙”;对“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与“后墙紧贴着峥嵘的山石”两句中“峥嵘”的含义分辨不清;把“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中的“淋漓”与“酣畅淋漓”中的“淋漓”混为一谈。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一个字一般就是一个形音义的统一体,注意对一个字进行触类旁通式的辨认,往往能带起一大串。可惜这个道理没有引起多数学生的重视。他们平时很少有意识地去积累字词,对平常遇到的一些似懂非懂的字词不去及时查阅工具书,认真深究,求得细致了解,久而久之在字词这一环节上拉下的差距越来越大,从而影响了这些学生的语文学习。
二、片面追求所谓理解,忽视朗读、背诵和记忆
入选的课文均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名家名篇特别多,语言是优美生动的。古人对美文情有独钟,常常熟读成诵。古往今来大凡造诣深厚的文人名士无不饱读诗书,博闻强志,优美的诗词出口成诵,有的甚至能背诵成本的名著。事实上,语文学习单纯靠理解、思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涵泳、体悟、熟读、背诵。“读书之法,在于熟读而精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读与背同语文学习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了。语文课上详细的讲解分析毕竟占多数,朗读背诵少数,再加上学生本身课堂外不重视,朗读背诵可以想像几乎为零了。拿早自修为例,虽然组织了学生领读,可也常常只听到女同学的声音,老师是猫学生是老鼠,老师进教室学生读,老师出教室学生没声音。课程标准里规定背诵的篇目好学生是催了又催才完成背诵任务的。学困生只能偷工减料,画出名言警句,还要督促着背下课后留下来背。理解固然重要,但理解若不以扎实的记忆为基础,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言是可以随着吸收和积累的增多、生活体验的丰富以及知识面的扩大,不断反刍,不断加深理解的。只有积累的多了,才可能化为自己的东西;一味地分析、研究永远培养不出语感来。不养成多读多背的习惯,而能把语文学好的例子是不多见的。另外还有的学困生虽然重视了朗读、背诵和记忆,却又忘记了理解,这也是不可以的。因此学困生在通往学好语文的道路上往往掉进了这一陷阱。
三、不作笔记,不勤写作
读和写,是语文学习的两个支点。大学问家们无不爱写爱记,许多名著佳篇都是在一张张卡片、一本本札记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可我们的学生呢?作文是学困生们最头痛的,?前面说过“每次作文交上来不是语句不通顺,就是错别字连篇”,好一点的,也不是罗嗦就是主题不够集中。最差的连字数都不够甚至干脆不交。久而久之,这种现状反过来也影响了他们写作的热情和信心。所以作文是所有语文作业里最难收的。周记在一般的学生那里也就成了负担。学语文还要养成勤于写笔记的习惯。阅读时要动笔圈点、批注。符号法就是很好的做笔记的方法。可是许多学生根本不理这一套,总是自顾自的,课不想听就不听,笔记不想做就不做,完全把老师的教诲当耳旁风。我有个成绩原本不错的学生就是这样,觉得自己有点小聪明,就是不爱记笔记。老师说一次,他记一点,老师走开了,他的笔就放下了。还有的“准学困生”,因为买了参考书,就觉得老师讲的参考书上都有,课就不专心听,笔记就不认真记了。要知道前人有不动笔则不读书的好习惯呀,可我们的学生却根本没有意识到动笔写的重要性,更没有养成爱记爱写的好习惯。自然部分学生最终要成为学困生了。
四、不爱课外阅读
语文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而课本的容量有限,仅靠课堂、课本显然是不够的,积累达不到应有的量就无法内化为语言。这一点学生似乎都认识不足,老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许多学生受家庭、地域、文化氛围等特定因素的局限,其生活视野、信息接触面本来就比城里的学生窄,再加上很多学生又是住校生,平时连看电视、读报纸的机会都很少有。由于条件限制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也成了空头支票。许多学生家长们也不愿在沉重的学费生活费外,再为这“额外的支出”买单了。我就见过好学的学生经常问老师借书看。还有一点,由于急功近利,学生也不认为花时间精力去读那些看起来与提高应试成绩关联不大的“杂书”有什么价值。学校里虽然为每个学生订了《中学生阅读》、《读书》和《时事天地》,可真正认真阅读并把好文章加以学习利用的却是寥寥可数。还有些学生虽看些课外书籍,但品味太低,言情武、各种畅销小说、娱乐杂志,很少买或借得到名著看。可见由于客观主观的各种原因,学生的阅读视野该多少窄,接收的时代信息社会信息该多少有限。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水平又怎能提高,怎能不出现学困生呢?各种课外因素对语文学习恰好内外互补。它们可以开阔视野,增加阅历,活跃思维,增加相关知识,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实实在在的阅读一些名篇名著,可以拓展胸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能力,一定的精读则可以使语言?“出于吾之口吾之心”。读的多了,自然会带动学生的写作表达实践,使表达更新、更美、更有内涵。对此中外著名作家、科学家是我们的典范,他们没有哪一个不是胸中装有几百篇文章和上千个数据的?
他们虽然年龄相差甚多,却有一个共通的问题。每次学生作文交上来不是语句不通顺,就是错别字连篇,甚至有的学生完全采用方言化了的汉语写作,让人哭笑不得。同时我感到的一种深深的伤痛:几千年的汉字文化历史到了这些学生的手上怎么就变了味没了影呢?这真是对语文甚至语言的一种侮辱啊!学生不愿意抄写生字,不愿意记生词,不愿意查字典,不愿意做一切与生字生词有关的练习。作业本里简单的解释词义、组词、造句、甚至课文选段的词语填空,常常是空白的。词语手册对他们而言是多余的。学习外语尚且知道记单词是关键,一旦到母语语文课上就把这个道理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他们是不懈做这些“简单”的题目的,可事实就是简单的不愿做,难得做不来。对似懂非懂的字词常常轻易放过是他们比较普遍的坏习惯。字词的功底不扎实已经成了学困生们语文学习尤其是阅读理解中的最主要的障碍。阅读水平低下与不能真正品味出阅读材料中的关键字句有很大关系。例如,学生常把“月光朦胧”写成“月光蒙龙”;对“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与“后墙紧贴着峥嵘的山石”两句中“峥嵘”的含义分辨不清;把“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中的“淋漓”与“酣畅淋漓”中的“淋漓”混为一谈。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一个字一般就是一个形音义的统一体,注意对一个字进行触类旁通式的辨认,往往能带起一大串。可惜这个道理没有引起多数学生的重视。他们平时很少有意识地去积累字词,对平常遇到的一些似懂非懂的字词不去及时查阅工具书,认真深究,求得细致了解,久而久之在字词这一环节上拉下的差距越来越大,从而影响了这些学生的语文学习。
二、片面追求所谓理解,忽视朗读、背诵和记忆
入选的课文均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名家名篇特别多,语言是优美生动的。古人对美文情有独钟,常常熟读成诵。古往今来大凡造诣深厚的文人名士无不饱读诗书,博闻强志,优美的诗词出口成诵,有的甚至能背诵成本的名著。事实上,语文学习单纯靠理解、思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涵泳、体悟、熟读、背诵。“读书之法,在于熟读而精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读与背同语文学习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了。语文课上详细的讲解分析毕竟占多数,朗读背诵少数,再加上学生本身课堂外不重视,朗读背诵可以想像几乎为零了。拿早自修为例,虽然组织了学生领读,可也常常只听到女同学的声音,老师是猫学生是老鼠,老师进教室学生读,老师出教室学生没声音。课程标准里规定背诵的篇目好学生是催了又催才完成背诵任务的。学困生只能偷工减料,画出名言警句,还要督促着背下课后留下来背。理解固然重要,但理解若不以扎实的记忆为基础,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言是可以随着吸收和积累的增多、生活体验的丰富以及知识面的扩大,不断反刍,不断加深理解的。只有积累的多了,才可能化为自己的东西;一味地分析、研究永远培养不出语感来。不养成多读多背的习惯,而能把语文学好的例子是不多见的。另外还有的学困生虽然重视了朗读、背诵和记忆,却又忘记了理解,这也是不可以的。因此学困生在通往学好语文的道路上往往掉进了这一陷阱。
三、不作笔记,不勤写作
读和写,是语文学习的两个支点。大学问家们无不爱写爱记,许多名著佳篇都是在一张张卡片、一本本札记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可我们的学生呢?作文是学困生们最头痛的,?前面说过“每次作文交上来不是语句不通顺,就是错别字连篇”,好一点的,也不是罗嗦就是主题不够集中。最差的连字数都不够甚至干脆不交。久而久之,这种现状反过来也影响了他们写作的热情和信心。所以作文是所有语文作业里最难收的。周记在一般的学生那里也就成了负担。学语文还要养成勤于写笔记的习惯。阅读时要动笔圈点、批注。符号法就是很好的做笔记的方法。可是许多学生根本不理这一套,总是自顾自的,课不想听就不听,笔记不想做就不做,完全把老师的教诲当耳旁风。我有个成绩原本不错的学生就是这样,觉得自己有点小聪明,就是不爱记笔记。老师说一次,他记一点,老师走开了,他的笔就放下了。还有的“准学困生”,因为买了参考书,就觉得老师讲的参考书上都有,课就不专心听,笔记就不认真记了。要知道前人有不动笔则不读书的好习惯呀,可我们的学生却根本没有意识到动笔写的重要性,更没有养成爱记爱写的好习惯。自然部分学生最终要成为学困生了。
四、不爱课外阅读
语文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而课本的容量有限,仅靠课堂、课本显然是不够的,积累达不到应有的量就无法内化为语言。这一点学生似乎都认识不足,老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许多学生受家庭、地域、文化氛围等特定因素的局限,其生活视野、信息接触面本来就比城里的学生窄,再加上很多学生又是住校生,平时连看电视、读报纸的机会都很少有。由于条件限制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也成了空头支票。许多学生家长们也不愿在沉重的学费生活费外,再为这“额外的支出”买单了。我就见过好学的学生经常问老师借书看。还有一点,由于急功近利,学生也不认为花时间精力去读那些看起来与提高应试成绩关联不大的“杂书”有什么价值。学校里虽然为每个学生订了《中学生阅读》、《读书》和《时事天地》,可真正认真阅读并把好文章加以学习利用的却是寥寥可数。还有些学生虽看些课外书籍,但品味太低,言情武、各种畅销小说、娱乐杂志,很少买或借得到名著看。可见由于客观主观的各种原因,学生的阅读视野该多少窄,接收的时代信息社会信息该多少有限。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水平又怎能提高,怎能不出现学困生呢?各种课外因素对语文学习恰好内外互补。它们可以开阔视野,增加阅历,活跃思维,增加相关知识,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实实在在的阅读一些名篇名著,可以拓展胸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能力,一定的精读则可以使语言?“出于吾之口吾之心”。读的多了,自然会带动学生的写作表达实践,使表达更新、更美、更有内涵。对此中外著名作家、科学家是我们的典范,他们没有哪一个不是胸中装有几百篇文章和上千个数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