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思想品德课如何组织学生先学
【作者】 李 敏
【机构】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教研室)
【正文】初中思想品德课,特别是初一、二的课程,主要是紧紧结合学生的日常实际,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孔子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先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方面,学生在先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自然就得到了提升。
一、教学中引导学生先自学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即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但是教师必须确确实实地相信每个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要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学好。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却坚信这种差异是一种可以开发的资源,只要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导和基本的学习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好。
预习是先学的重要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预习使学生对课堂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预习是独立学习的尝试,对学习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能及时在听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先学中的重要一环。通常的做法是教师设计导学案或者是问题,让学生通过预习解决问题,并且发现疑难,为顺利学习新内容创造条件。
教师应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预习,除了回忆或温习学习新内容所需的旧知识(或预备知识)外,还应该了解基本内容,也就是知道要讲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方法,重点关键在哪里,等等。预习时,一般采用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的方式,把内容的要点、层次、联系划出来或打上记号,写下自己的看法或弄不懂的地方与问题,最后确定听课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或打算,以提高听课的效率。在时间的安排上,一般是五至十分钟。学生在自学中,教师要组织进行指导,让学生学会勾画关键,分层回答问题。对于不会的问题要做标记。小组长在小组成员自学完成后要组织检查,明白成员的共性问题,对个性问题即时解决。这样学生自学会的就不讲了,小组解决的就不在课堂上讲了,学生的时间就充裕了。
二、教师引导和督促学生先学
第一,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并加以督促。由于初中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自学能力有限,要想让学生的课前预习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课堂提问,课堂小测验,课前随机抽同学做题目等方法。为促进学生自觉主动而有效地完成自学任务,教师还应根据学习目标的需要,从确立学生学习动机着眼,提出具体明确的自学要求,如具体的看书范围、思考内容或实验内容,要用多少时间,要达到什么目标,自学后教师如何检测等等。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怎么看书,怎样练习,思考必须是独立进行等等,并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先行尝试,宜动口则动口,宜动手则动手。
第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帮助学生寻找最佳学习方法。思品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交流与沟通能力、运用法律等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教师首先必须确立素质教育的思想,明确每章、每节乃至每节课的素质教育目标,即课堂教学目标必须素质化。当然,在先学教学过程中,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教师就要当“引桥”、“路标”,发挥好主导作用,这是学生学得好的前提。
三、教学中教师做好先学后教
教师首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成才观,做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和学生一起学,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考虑先学的问题,对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法,学生等都得有全面的了解和研究。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备课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师备课要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学情。备课时一定要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还要巧妙设计教学过程,精心选择讲练内容,甚至提前设想好课堂的实际状况和备课内容不吻合时的补救措施,因为这是有的放矢的第一步。很多老师以为这种让学生自学的课堂老师更轻松,其实不然,要想真正达到先学后教,高效课堂的目的,老师要做得更多,做得更细,做得更好。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误差,这就需要教师要有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一丝不苟的学习要求、严格规范的教学行为。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学习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既当生又当师。这种教学理想的实现需要既有自己的教学理想又有高超的教学技能的高素质的老师,这个老师肯定也会既当师又当生,这就需要老师不断的钻研教材教法、在备课上下大功夫。
总之,上课不定框框,要让学生先学后教,在实践中真的受益颇多。但是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学生自己长期对教师的依赖等各种因素,都是今后教学中必须去努力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中引导学生先自学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即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但是教师必须确确实实地相信每个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要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学好。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却坚信这种差异是一种可以开发的资源,只要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导和基本的学习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好。
预习是先学的重要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预习使学生对课堂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预习是独立学习的尝试,对学习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能及时在听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先学中的重要一环。通常的做法是教师设计导学案或者是问题,让学生通过预习解决问题,并且发现疑难,为顺利学习新内容创造条件。
教师应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预习,除了回忆或温习学习新内容所需的旧知识(或预备知识)外,还应该了解基本内容,也就是知道要讲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方法,重点关键在哪里,等等。预习时,一般采用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的方式,把内容的要点、层次、联系划出来或打上记号,写下自己的看法或弄不懂的地方与问题,最后确定听课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或打算,以提高听课的效率。在时间的安排上,一般是五至十分钟。学生在自学中,教师要组织进行指导,让学生学会勾画关键,分层回答问题。对于不会的问题要做标记。小组长在小组成员自学完成后要组织检查,明白成员的共性问题,对个性问题即时解决。这样学生自学会的就不讲了,小组解决的就不在课堂上讲了,学生的时间就充裕了。
二、教师引导和督促学生先学
第一,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并加以督促。由于初中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自学能力有限,要想让学生的课前预习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课堂提问,课堂小测验,课前随机抽同学做题目等方法。为促进学生自觉主动而有效地完成自学任务,教师还应根据学习目标的需要,从确立学生学习动机着眼,提出具体明确的自学要求,如具体的看书范围、思考内容或实验内容,要用多少时间,要达到什么目标,自学后教师如何检测等等。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怎么看书,怎样练习,思考必须是独立进行等等,并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先行尝试,宜动口则动口,宜动手则动手。
第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帮助学生寻找最佳学习方法。思品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交流与沟通能力、运用法律等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教师首先必须确立素质教育的思想,明确每章、每节乃至每节课的素质教育目标,即课堂教学目标必须素质化。当然,在先学教学过程中,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教师就要当“引桥”、“路标”,发挥好主导作用,这是学生学得好的前提。
三、教学中教师做好先学后教
教师首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成才观,做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和学生一起学,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考虑先学的问题,对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法,学生等都得有全面的了解和研究。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备课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师备课要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学情。备课时一定要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还要巧妙设计教学过程,精心选择讲练内容,甚至提前设想好课堂的实际状况和备课内容不吻合时的补救措施,因为这是有的放矢的第一步。很多老师以为这种让学生自学的课堂老师更轻松,其实不然,要想真正达到先学后教,高效课堂的目的,老师要做得更多,做得更细,做得更好。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误差,这就需要教师要有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一丝不苟的学习要求、严格规范的教学行为。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学习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既当生又当师。这种教学理想的实现需要既有自己的教学理想又有高超的教学技能的高素质的老师,这个老师肯定也会既当师又当生,这就需要老师不断的钻研教材教法、在备课上下大功夫。
总之,上课不定框框,要让学生先学后教,在实践中真的受益颇多。但是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学生自己长期对教师的依赖等各种因素,都是今后教学中必须去努力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