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教学分析

【作者】 周雪梅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


【正文】摘 要:新课改强调: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但是,在高考“风向标”的作用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多服务于高考,有关阅读赏析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少,或者阅读鉴赏存在很多问题,进而影响到学科素养水平。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不可取,因此本文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分析,以供大家借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科素养;阅读鉴赏;实施方法
  阅读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学生阅读文本时需要结合自己的经验、立场、情感去分析理解。因此,鉴赏阅读属于情感活动,是通过阅读产生强烈的情感,继而在深度阅读中提升认知境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健康发展,逐步提升个人语文学科素养。
  一、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滞后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新课改提出的很多教学理念无法实施。比如,阅读教学更多的是服务于“考试”,所有阅读都以高考马首是瞻。在这种理念下,鉴赏阅读也呈现出“格式化”特征,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特征。大多数学生以文本后面的习题作为目标,针对文本开展逐字逐句的阅读。虽然答案准确无误,但缺少了阅读的美感,甚至完成答题后,对该文本没有很深的记忆。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有的学生对于阅读教学会产生抵触情绪。
  (二)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为了提升高中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在教学中优化鉴赏教学内容。教师需要结合学情及阅读内容,开展生动灵活的教学。但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师习惯于某一种教学手段,比如:逐字逐句地分析文章,然后安排对应的问题。甚至学生都明白,语文老师“下一步棋”如何走。在这种情况下,语文阅读鉴赏教学就无从谈起了。
  (三)忽视积累,不顾及学生感知能力
  语文阅读的过程不仅是对文本的审视、分析、总结,还能从中汲取大量精华,经过沉淀后,为我所用。因此,阅读教学不能丢弃“综合→分析→综合”这一程序。流程中出现的第一个“综合”,需要学生从全局上把握文本,感知文本内容。但事实上,很多教师认为学生不需要重新积累基础性的知识,比如:字词、美妙的句子等等。学生所有关注点都集中于题目之上,由此造成阅读感知力的下降。
  (四)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断层”
  由于学生阅读带有极强的“功利心”,由此制约了鉴赏能力的培养。有关高中语文教学,教师习惯采用“串讲”的方法,学生只需要“洗耳恭听”即可。受此影响,学生在阅读中未能和文本进行深度沟通,由此引发出“假阅读”的情况。也就是说,学生作为读者,无法真正“走到”文本当中去。学生无法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文本之美无从谈起。
  二、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教学优化方法分析
  (一)确定目标
  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教学要有的放矢。首先,要结合文本的问题确定目标。一般按照现代文和文言文等去划分。由此确定相应的阅读方法和鉴赏角度。在基础目标之外,还需制定差异化目标,以《鸿门宴》一课为例,切不可以“输”和“赢”这个结果作为阅读目标,而是需要带领学生分析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这些细节的“堆积”与最终的结果是吻合的。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精炼的词语,掌握人物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栩栩如生的人物特点。其次,以文章特点确定鉴赏目标,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课为例,该散文精准地描绘出荷塘美景,那种细致入微的写法让人浮想联翩,跟随笔者思考,仿佛置身在美景之中。这样才能细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落实阅读教学目标。
  (二)延伸拓展
  进入高中校园后,绝大多数学生积累了深厚的文化知识,学生的心智也几近于成熟水平。但是,每位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欣赏时很难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无法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由此制约了整体阅读效果。另外,从高中课文和其他课外阅读资料来看,都具有极强的文学性。由此影响学生更好地鉴赏文本,此外文学作品是作者大脑反映出来的“物质”,同时也体现出作者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态度。但作者所处的年代和生活环境与现代迥异,或者文学作品风格也各有千秋,这些都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难度。
  面对上述情况,语文教师应该进行适当的拓展性阅读鉴赏。比如,以阅读文本为基础,讲述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家庭背景,坎坷经历,作品创作特征等等。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学生们会通过美妙的字词“看到”荷塘之美,荷叶与荷花之美。但隐隐中,又能感觉到作者流露出的“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此时,正值“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作为参加过“五四”运动的作者来说,无疑心怀悲愤之情,但又无处发泄。此时,再将《背影》这篇文章“拿来”研读,分析作者当时与“父亲”之间微妙的情感,小小的“矛盾”,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阅读文本。即便是同一作者,因为所处环境和背景不同,文章中体现出来的细微情感也各不相同。
  (三)借助互动深度鉴赏
  实现情感共鸣才能体会文本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这是完成深度阅读的“捷径”。就高中语文课文而言,多数阅读性的文章都极具美感,融入了作者特有的情愫,在学生面前展示出色彩绚丽的“画面”。在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文本互动”阅读,从中领悟文本的内涵,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与观点。此时,如果开展小组学习,学生之间进行深度的交流和谈论,进而将“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交叉在一起,从而完成深度阅读。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为例,学生们完成阅读后,可以针对文中的3次“雪景”描述作为切入点,仅仅把握学生情感与认知的变化,进而让同学们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或者播放相关影视剧桥段,通过视觉冲击与文本内容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将环境、形象关联起来。
  三、总结
  总之,高中语文阅读鉴赏能力是学科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综合素养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文就如何开展语文阅读鉴赏教学进行简要分析,有关这方面的教学方法,还有信息辅助技术、对比鉴赏阅读、联系生活等多种形式,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