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有效利用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写作指导
【作者】 印保菊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浪河中学)
【正文】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两大板块——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总是各自为阵,出现我们的课堂之中。阅读是阅读,作文是作文,两者似乎毫不相干。就连教材的编排亦是如此:一本教材,25篇左右阅读文章,6个单元作文教学。面对重阅读轻作文的教材,老师们自然只有另辟蹊径,各种“作文指导大全”也就很自然地填空补缺。但依然逃不出“阅读是阅读,作文是作文”的旧窠,阅读课与作文课泾渭分明。其实,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点,不仅适用于阅读教学,也适用于写作指导。特别是有些精短的文章,内容简单,主题明显,但写作特色鲜明。如果能有效利用教材中的这类文章,在做好阅读教学的同时进行写作指导,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提高课堂效率,适合“双减”的需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激活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有许多,但依托文本才是出发点。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为教学开发更多更广的资源。为此,在平时教学中,依托文本引进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能帮助学生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困难,并且“授之于渔”。
那么我们要在阅读文本中挖掘那些写作资源呢?
(一)在阅读文本中积累写作素材。
关于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一篇学生习作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动笔之前对材料的选择。“温故而知新”,把学过的课本找出来,以往你没有想过的问题可能在你回归文本的过程中重新“激活”出来。从教材中雅词、美句、精段中积累语言、积累思想情感、积累对人生的感悟和体验,努力使自己从贫乏走向丰富,从肤浅走向深刻。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文本素养的重要构成,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二)向阅读文本借鉴写作技法。
借鉴也是写作突破的重要手段,俗话说“有样学样,没样学世上”体现了借鉴重要性。借鉴就是向最好的东西学习,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果子的办法,能够克服自己的不足,节省摸索的过程和时间。实践证明:在人类的各种行为中,借鉴是产生飞跃的第二大途径。而对作文而言,要得到快速提高,借鉴是第一捷径。
可以“借思路”。思路决定着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质量。虽然作文一般要求有头有尾,逻辑清晰,前后照应,但由于作者写的事不一样,说的理不一样,或者表露的感情不一样,这就要求文章应该有其不同的表达。在把握这一点的前提下,我们不妨同一类文章采用多种写作思路,让学生选择尝试使用。
可以“借写法”。编入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作品,具有很强的典范性。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文本阅读教学中往往只注重言语的品味,文本思想的深度解读,而对于文本中蕴藏着的精妙的写作手法往往蜻蜓点水或是忽略。为此,我们在文本的阅读教学中必须有意加强这方面的关注,立足文本内容,捕捉文章中的写法相关知识的精妙点,从而来指引我们的习作。
借鉴就是化“我”入文,学习借鉴,既要能出,即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之做理性的分析,如分段,段落大意的概括和主题思想的归纳等;更要能入,即以参与者的身份和文中的人物同欣喜,共悲伤,在感情上融入,用心灵去感受,这样才能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课文。譬如,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就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然后依据自己的理解,整合对他(她)的感受借鉴对人物的描写和故事结尾的出人意料写法撰写成文,结果学生写出了如《弟弟》、《谁给我祝福》、《我真傻》、《叔叔,对不起》等一类精彩的作文,而且效果较好。
总之读是基础,是为写做准备;写是运用,是更深入的阅读。我个人认为阅读教学还应读写结合,达到读写一体化。如果阅读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的意义上,奔忙于繁多的字词句含义的挖掘,那么,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受到束缚。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和创造性比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从课文的品读上挖掘写作资源,从文本中积累作文语言、内容、思想、情感等素材,从文本中挖掘写作方法,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阅读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激活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有许多,但依托文本才是出发点。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为教学开发更多更广的资源。为此,在平时教学中,依托文本引进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能帮助学生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困难,并且“授之于渔”。
那么我们要在阅读文本中挖掘那些写作资源呢?
(一)在阅读文本中积累写作素材。
关于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一篇学生习作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动笔之前对材料的选择。“温故而知新”,把学过的课本找出来,以往你没有想过的问题可能在你回归文本的过程中重新“激活”出来。从教材中雅词、美句、精段中积累语言、积累思想情感、积累对人生的感悟和体验,努力使自己从贫乏走向丰富,从肤浅走向深刻。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文本素养的重要构成,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二)向阅读文本借鉴写作技法。
借鉴也是写作突破的重要手段,俗话说“有样学样,没样学世上”体现了借鉴重要性。借鉴就是向最好的东西学习,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果子的办法,能够克服自己的不足,节省摸索的过程和时间。实践证明:在人类的各种行为中,借鉴是产生飞跃的第二大途径。而对作文而言,要得到快速提高,借鉴是第一捷径。
可以“借思路”。思路决定着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质量。虽然作文一般要求有头有尾,逻辑清晰,前后照应,但由于作者写的事不一样,说的理不一样,或者表露的感情不一样,这就要求文章应该有其不同的表达。在把握这一点的前提下,我们不妨同一类文章采用多种写作思路,让学生选择尝试使用。
可以“借写法”。编入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作品,具有很强的典范性。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文本阅读教学中往往只注重言语的品味,文本思想的深度解读,而对于文本中蕴藏着的精妙的写作手法往往蜻蜓点水或是忽略。为此,我们在文本的阅读教学中必须有意加强这方面的关注,立足文本内容,捕捉文章中的写法相关知识的精妙点,从而来指引我们的习作。
借鉴就是化“我”入文,学习借鉴,既要能出,即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之做理性的分析,如分段,段落大意的概括和主题思想的归纳等;更要能入,即以参与者的身份和文中的人物同欣喜,共悲伤,在感情上融入,用心灵去感受,这样才能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课文。譬如,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就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然后依据自己的理解,整合对他(她)的感受借鉴对人物的描写和故事结尾的出人意料写法撰写成文,结果学生写出了如《弟弟》、《谁给我祝福》、《我真傻》、《叔叔,对不起》等一类精彩的作文,而且效果较好。
总之读是基础,是为写做准备;写是运用,是更深入的阅读。我个人认为阅读教学还应读写结合,达到读写一体化。如果阅读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的意义上,奔忙于繁多的字词句含义的挖掘,那么,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受到束缚。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和创造性比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从课文的品读上挖掘写作资源,从文本中积累作文语言、内容、思想、情感等素材,从文本中挖掘写作方法,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阅读教学效果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