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培养小学生古诗鉴赏能力

【作者】 刘亚男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马鞍镇中心学校)


【正文】摘 要:近年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听到的“金句”都渗透着古人的智慧与文采。小学生学好古诗词不仅要理解其真实含义,还要具备较强的学习与鉴赏能力,以此提升个人的学科素养。本文就如何引导小学生步入诗词意境,更好地欣赏古诗词之美进行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欣赏能力;意境;教学方法
  五千年的历史积累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国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且只有中华文化一直代代相传。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很多古诗词都属于千古绝唱,在学习的过程中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是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绝佳题材。小学语文教师要意识到古诗词的巨大价值,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古诗鉴赏能力。
  一、借助背景了解古诗作者写作意图
  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来自生活,并且体现了作者当时的境遇和心情,属于有感而发。可以说,透过文字我们能体味到作者的情感与思想,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句话(《黍离》)表达了作者想和读者(或知音)心照不宣与琴瑟共鸣。
  可以说,古诗词字数不多但“信息量”巨大,字里行间体现着借景抒情、叹息人生、抨击黑暗。由于作者人生经历不同,其写作风格也有天壤之别。比如说,李白和杜甫是同时期的两位伟大诗人,并且一生中有三次谋面,并且两人都非常尊重对方。但两个人写作风格迥然不同,一个飘逸倜傥,另一个则属于社会现实派诗人。
  从诗歌类别来看,可以划分出:边塞诗、田园诗、送别诗、哲理诗等。在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时候,要从作者“入手”,尤其是作者的经历,时代背景等等。这样才能从深层次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诗歌主题,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一诗为例,这个时期恰逢安史之乱平定之后,而作者此时也想携带眷属回归故里,当他听到蓟北收复后,竟然喜极而泣,从此结束了长达八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一蹴而就的随手而为之,竟然成了千古名篇。在学习这首古诗的时候,学生要领悟几个“关键词”,比如“忽传”、“初闻”、“涕泪”、“放歌”、“还乡”等等。这些词又环环相扣,似乎构成了精彩的短视频,在学生脑海中飘过。这样才能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提升个人的鉴赏能力。
  二、紧扣“诗眼”体会古诗大致意思 
  在古诗词中,总有一些字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虽然每个字都经过作者的推敲,但“诗眼”更是具有高屋建瓴的作用,比如,在《江雪》(柳宗元)一诗中,寥寥数笔就勾勒出大雪封山,渔夫垂钓的寂静之美,其中“孤舟”、“独钓”赋予了本诗悲凉之情。这种寄情于景的手法,相当于随手涂鸦,瞬间表达出那种清冷的氛围。殊不知,此时作者贬谪永州,可想而知,作者虽然心有不甘但无法施展自己的志向,心情是多么无奈。此时,找准“诗眼”就能瞬间进入情境,或如沐春风,或悲喜交加,跟随着“诗眼”快速找到诗歌的突破口。
  三、学习古诗词领悟特殊的意境 
  古诗词字字珠玑,每一句都是用凝练的词汇组合而成的。同时,古诗词是作者切身感受的情感升华,准确传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极具感染力。比如,在《登鹳雀楼》(王之涣)一诗中,就借助“视觉”表达出自己不甘平庸的心情,白日、山、黄河、海,这些都是通过眼睛观察到的。此时,作者还想施展自己更大的包袱,从而有了“欲穷千里目”的想法,以及“更上一层楼”的实现方法。可以说,这首诗并非简单的写景,更是借物言志,将自己的情感和景物、哲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四、巧借画面丰富古诗词情感内容
  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会遇到很多难题。比如说,古诗词中有的字词较为生涩,与现代语言使用习惯差异较大,比如“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中的“野”(yǎ),小学生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古今差异这么大。另外,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古诗词过于凝练,不理解的时候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因此,我们有必要借助画面,让隐性知识变成显性知识。
  (一)依据诗句,欣赏画面 
  引入一些图片或者视频,能够让小学生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比如,在《绝句》(杜甫)一诗中,“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虽然诵读时朗朗上口,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绝美的“风景画”,即便教师讲解清楚“东吴”是哪里,“万里船”又是什么意思。大家仍然无法自己勾勒出那幅画卷。此时,我们播放一段美妙的视频,配上声音悠远的古琴弹奏曲,学生们在看和听的过程中,会瞬间顿悟。此时,抽象的文字就“化身”成唯美的一幅画,并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痕迹。
  (二)借助诵读反复回味画面 
  我们能够接触的古诗词,历经千百年历史的“荡涤”,仍然绚丽夺目。在诵读古诗词的时候,能够体会到音律之美。因此,学习古诗词离不开诵读这一常见教学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出了反复诵读的意义。在长期坚持过程中,由于感悟与体验不同,每次大声朗读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并能够将自己慢慢融入到风景中,或者变成故事中的“看客”。通过长期诵读,还能陶冶小学生的情操,净化小学生的心灵,进而不断提升小学生的鉴赏能力。此外,“出口成章”是基于小学生的不断积累,而古诗词中不仅有美轮美奂的意境,还有传承潜在的成语和故事。这些都是提升个人文学修养的绝佳素材,长期反复诵读也是储备知识的过程。
  总结
  总之,古诗词短小精悍,是人类难得的艺术瑰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部分是重要的构成部分,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鉴赏能力,是对古诗词的最好传承。同时,也能让这些青少年遨游于诗词歌赋之中,成为弘扬中华文明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