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施路径研究
【作者】 曹正平
【机构】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第一中学)
【正文】 摘 要:任何语言的教学目标无外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但如果对该四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可以发现“听、说、读”的价值要远远高于“写”。“写”虽然也是一种语言的运用方式,但现实中的“写”往往与技能相挂钩,可以将写作理解成一个人的技能,而非日常生活中的硬性要求。那么在回到“听、说、读”的教学目标,又可以发现其落实,始终都离不开阅读教学。因此,本文立足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备后续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是当下我国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的一个要求。人们常说“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高达发展必然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改变。这其中就包括了当代高中生所处的生活物质文化环境。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环境进行分析,有必要认识到环境中可能存在的负面干扰。而“课程思政”正是通过学科载体的方式来面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那么当具体到英语学科时,也能够依托于语言背后的文化,让学生形成一种更为理性的文化认知,既热爱自己国家的文化,也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以更为包容的、谦虚的态度收获成长中的养分。
一、“课程思政”的意义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一种用于教育连接的桥梁,其两端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各个高中阶段的具体学科。当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同更多的学科建立起这样一种联系后,便能够形成一种更为庞大的育人网络,并在不同学科载体下,一并容纳和融合学科的精髓与特点,同样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和拓展。前文中曾谈到“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问题。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而教育也需要“时势”,教育理应关注当下的背景,承载时代的要求,尤其是文化的交流和思潮的碰撞,急需一条能够照亮混沌的清晰路线,这便“课程思政”的意义所在。高中生的知识是不需要传递的,那么在过往盲目关注理论知识的反思中,便形成了“要重视实践教学”这一理念。但显然这一反思还没有完成,并非到了停下脚步的时刻。后续的反思让人又看到了实践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够通过一种正确价值观所建立起的信仰来指导这种实践,则实践极容易产生错误影响,实践也再无意义,而知识自然也无意义。因此,做好“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意义深远。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不足
(一)学生普遍缺少发散性思维
我国的教育事业尚处在转型阶段,一切尚未定性。虽然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已有时日,但仍未从根本剔除成绩与分数重点关注的应试教育影响。具体到英语阅读教学,明显地反映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不足。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处于一种十分浅显的局面,如果不能够用汉语来对英语进行翻译,那么学生便不能够理解英语。那么试想一下,在我们学习汉语时是否将其繁育成某种语言后再去理解呢?面对眼前的一个苹果,提高“苹果”这个词时,我们会直接想到苹果这个水果,但如果说道“Apple”这个英语词汇时,学生首先想到的不是苹果这个水平,而是“苹果”这个汉语词汇,这就表示了学生的发散性不足,不能够真正理解英语。
(二)缺少系统化的教学
所谓系统化教学,必然要求教学的全面性,即为目标全面,内容全面,考评全面。传统教学多为彼此割裂存在的,阅读仅仅是阅读,阅读不能够可写作进行联系,而阅读中所反映出的文化和价值观也不能够和学生的素质教育相联系,自然影响了教学的价值。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施路径
(一)构建合适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结合以上问题反思,可采取情境教学方法,着重关注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例如,在“Friendship”阅读中,其主旨在于“朋友”和“友谊”。其中,书中内容虽千万,但仍比不过学生自身的成长体会,学生身边的同学便是这节课最高的感悟。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问题来设置情境,鼓励学生作答交流。例如“Do you like meeting new friends?”“Are there any new friends of yours in the class”等。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思考,去回顾和总结自己的真实生活,在点滴和感悟中,形成对“朋友”与“友谊”这些情感概念的理解。同时,学生之间的表述,对话,同样也让学生进行口语锻炼很好的机会,之后再去让学生阅读文本,再有了自己的思考后,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二)强化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一般认为,一些文章的表述往往是隐晦的,每个字词虽有每个字词的意识,但是当这些字词组合起来便成了新的意识,那么如果将这种意识放在一篇带有明显观点的文章里后,也会成为这篇文中的论据。学生若想要真正理解文章,必然要对其进行深度的思考。其中,既存在直观地表述,也存在一些借助场景、心理活动活动和对话的表述。因此,关键就在于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需要透过文章事物的表象来分析其中的核心所在,虽然要有自己的态度,但态度不能偏激,不能够主观臆断。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对文章关键位置进行设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同时,针对文章中正确的观点来鼓励学生思考,在收获英语知识的同时,一并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如果没有搞懂这一问题,便无法开展教育,即便是开展了也必定举步维艰。那么教育的核心是知识吗?显然仅用知识来概括教育是偏激的。教育应该是更全面的,应该是为人所服务的,是如何让一个人在具有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具有健全的人格,优秀的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当前“课程思政”所要达到的目标。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与高中英语学科的融合是贯彻落实这一目标的必然,对其方法进行创新探索,也是“必然”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今, 杨国华. 混合式教学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英语专业《英文报刊选读》课程为例[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 36(2):4.
[2] 宋晓红. 新课程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究[J]. 校园英语, 2020(1):2.
[3] 陆云.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索[J]. 校园英语, 2020(3):1.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是当下我国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的一个要求。人们常说“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高达发展必然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改变。这其中就包括了当代高中生所处的生活物质文化环境。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环境进行分析,有必要认识到环境中可能存在的负面干扰。而“课程思政”正是通过学科载体的方式来面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那么当具体到英语学科时,也能够依托于语言背后的文化,让学生形成一种更为理性的文化认知,既热爱自己国家的文化,也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以更为包容的、谦虚的态度收获成长中的养分。
一、“课程思政”的意义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一种用于教育连接的桥梁,其两端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各个高中阶段的具体学科。当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同更多的学科建立起这样一种联系后,便能够形成一种更为庞大的育人网络,并在不同学科载体下,一并容纳和融合学科的精髓与特点,同样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和拓展。前文中曾谈到“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问题。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而教育也需要“时势”,教育理应关注当下的背景,承载时代的要求,尤其是文化的交流和思潮的碰撞,急需一条能够照亮混沌的清晰路线,这便“课程思政”的意义所在。高中生的知识是不需要传递的,那么在过往盲目关注理论知识的反思中,便形成了“要重视实践教学”这一理念。但显然这一反思还没有完成,并非到了停下脚步的时刻。后续的反思让人又看到了实践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够通过一种正确价值观所建立起的信仰来指导这种实践,则实践极容易产生错误影响,实践也再无意义,而知识自然也无意义。因此,做好“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意义深远。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不足
(一)学生普遍缺少发散性思维
我国的教育事业尚处在转型阶段,一切尚未定性。虽然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已有时日,但仍未从根本剔除成绩与分数重点关注的应试教育影响。具体到英语阅读教学,明显地反映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不足。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处于一种十分浅显的局面,如果不能够用汉语来对英语进行翻译,那么学生便不能够理解英语。那么试想一下,在我们学习汉语时是否将其繁育成某种语言后再去理解呢?面对眼前的一个苹果,提高“苹果”这个词时,我们会直接想到苹果这个水果,但如果说道“Apple”这个英语词汇时,学生首先想到的不是苹果这个水平,而是“苹果”这个汉语词汇,这就表示了学生的发散性不足,不能够真正理解英语。
(二)缺少系统化的教学
所谓系统化教学,必然要求教学的全面性,即为目标全面,内容全面,考评全面。传统教学多为彼此割裂存在的,阅读仅仅是阅读,阅读不能够可写作进行联系,而阅读中所反映出的文化和价值观也不能够和学生的素质教育相联系,自然影响了教学的价值。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施路径
(一)构建合适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结合以上问题反思,可采取情境教学方法,着重关注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例如,在“Friendship”阅读中,其主旨在于“朋友”和“友谊”。其中,书中内容虽千万,但仍比不过学生自身的成长体会,学生身边的同学便是这节课最高的感悟。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问题来设置情境,鼓励学生作答交流。例如“Do you like meeting new friends?”“Are there any new friends of yours in the class”等。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思考,去回顾和总结自己的真实生活,在点滴和感悟中,形成对“朋友”与“友谊”这些情感概念的理解。同时,学生之间的表述,对话,同样也让学生进行口语锻炼很好的机会,之后再去让学生阅读文本,再有了自己的思考后,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二)强化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一般认为,一些文章的表述往往是隐晦的,每个字词虽有每个字词的意识,但是当这些字词组合起来便成了新的意识,那么如果将这种意识放在一篇带有明显观点的文章里后,也会成为这篇文中的论据。学生若想要真正理解文章,必然要对其进行深度的思考。其中,既存在直观地表述,也存在一些借助场景、心理活动活动和对话的表述。因此,关键就在于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需要透过文章事物的表象来分析其中的核心所在,虽然要有自己的态度,但态度不能偏激,不能够主观臆断。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对文章关键位置进行设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同时,针对文章中正确的观点来鼓励学生思考,在收获英语知识的同时,一并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如果没有搞懂这一问题,便无法开展教育,即便是开展了也必定举步维艰。那么教育的核心是知识吗?显然仅用知识来概括教育是偏激的。教育应该是更全面的,应该是为人所服务的,是如何让一个人在具有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具有健全的人格,优秀的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当前“课程思政”所要达到的目标。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与高中英语学科的融合是贯彻落实这一目标的必然,对其方法进行创新探索,也是“必然”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今, 杨国华. 混合式教学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英语专业《英文报刊选读》课程为例[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 36(2):4.
[2] 宋晓红. 新课程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究[J]. 校园英语, 2020(1):2.
[3] 陆云.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索[J]. 校园英语, 20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