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规划研究
【作者】 卢丽清
【机构】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江岸小学)
【正文】摘 要:实施农村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调整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措施。但农村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布局既受共性因素的影响,又有其各自的特殊性,这是由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通过合理的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把握其中具体的原因,确保现有的教育模式得到改善。这样一来,广大中小学学生及幼儿就能做到健康成长,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对于进行农村中小学及幼儿园合理布局的具体设计,非常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
一、当前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原因
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不尽合理,学生上学路程远、费用大,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我们课题组调查发现,学生和家长反映当前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调整中最强烈的问题就是上学路程远、费用大。很多地方当初并没有考虑到当地学龄人口状况和地理环境等问题,盲目撤减农村中小学及幼儿园和教学点,使得农村中小学及幼儿园学生上学路程遥远。例如,一些偏远山区,上学路程远已经成为上学难的主要原因。很多学生为了上学是“天没亮就上学,晚上往家赶,两头不见天”,他们需步行十公里甚至数十公里山路上学,而且山区地广人稀,山坡陡峭,河道纵横,遇到刮风下雨更是泥泞难走,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学生的人身安全。另外,上学路程远直接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一些中小学及幼儿园撤并后的遗留校产造成了教育的浪费。布局调整后, 被撤销的教学点和中小及幼儿园机构不复存在, 学校剩余财产也就无人管理, 校舍逐渐破损, 教学设施严重流失, 学校资产被闲置甚至私分、乱用。许多农村闲置的学校变成了养鸡、养猪的场地, 还有的成了木材加工厂, 更有甚者把被撤并的小学卖掉以偿还村里的外债。导致教学设施流失。
农村中小学班级规模过大,教师编制普遍偏紧,教师负担明显加重。近年来农村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流失严重,加上缺乏稳定的教师补充机制,所以农村中小学及幼儿园大都存在师资短缺现象,教师编制普遍偏紧。无奈之下,这些中心学校只好实行大班教学,班级规模大都在60人以上,有些甚至超过70人。
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将农村中小学及幼儿园调整视为“政绩工程”,追求撤并的数量与速度。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调整成功与否的衡量指标并非撤减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数量越多或合并后的学校规模越大越好,而是能否真正保障当地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机会的普及与教育质量的提高。然而,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一方面急速地大规模撤减农村中小学及幼儿园,以“提前”、“超额”、“提速”完成布局调整为口号和目标;另一方面又盲目地追求合并后中心学校的办学规模,以办“大校”、“花园式学校”等为办学方向,脱离农村实际。
二、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
调整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必须以强化县级统筹为前提。调整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 不是简单地撤并几所学校, 而是对原有教育格局和教育体系的一场变革,必须始终坚持全局的、发展的、效益的和质量的观点,加强县级统筹,实行全县一盘棋。具体做法是:(1)根据人口、地理、经济等因素,着眼长远,科学制定布局调整的总体规划和目标。(2)统缆全局,稳妥调整。在实施调整时,不搞强制迫从, 不搞一哄而上,按照县办学校、乡办学校、村办学校三个层次进行调整,形成由中学到中心小学再到村级小学及幼儿园的连锁词整。(3)统筹安排教育资源,防止教育资产流失。在实施调整时,师资、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由县里统筹安排,师资安排以充实调整后的联办学校为主。(4)统筹中小学及幼儿园规划建设,避免重复建设。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合理地规划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调整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它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变迁和空间分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所以必须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1)正确处理集中办学和分散办学的关系。既关注集中办学的适度规模效益,又要兼顾分散办学能解决就近入学和上学难的优势;(2)正确处理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调整中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既要看到撤点并校对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重大意义,又要关注撤点并校后偏远地区的学生因上学难而接受不到优质教育的问题。(3)正确处理布局调整和学校均衡发展的关系。既要注意通过布局调整实现地区内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强强联合,又要注意中心学校和偏远地区小学和教学点均衡发展。
实施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调整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措施。但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布局既受共性因素的影响,又有其各自的特殊性,这是由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进行农村中小学及幼儿园合理布局的具体设计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的举措
多渠道筹集经费, 加大教育投入。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调整后, 合并学校生源急剧增加, 由于缺少经费, 没有资金来扩建校舍, 导致班级规模过大。在实行寄宿制的学校, 学生不得不住在以前的旧教室里, 这些旧教室大多是危房, 再加上受医疗、卫生条件的限制, 学生屡屡在学校发生意外地方政府首先应设立布局调整专项资金, 同时与中央、自治区上转移支付的危房改造资金结合使用, 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次要充分调动社会和广大群众关心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 动员社会捐资、捐物兴办教育。
1.统筹均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1)统筹城乡资源。按照城乡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小学及幼儿园规划人口科学预测学位需求,统筹考虑城乡中小学及幼儿园范围内学校布局,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促进教学资源共享。
(2)统筹优质资源。通过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以既有优质中小学及幼儿园为核心,缩小校际教学差异;同时引导优质学校均衡落地,并积极推进老城乡中小学及幼儿园及其周边环境改造,为优质办学提供条件。
(3)统筹阶段资源。提倡公平的升学制度,有效管控前后阶段校际生源挂钩。
(4)保证就近入学。结合居住用地、居民出行习惯合理布局,保证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小学及幼儿园就近入学。
2.多样并举,完善教育体系建设
(1)保留部分用地条件达标、布局合理、教学质量优良的民办中小学及幼儿园,形成公办学校的有效补充。
(2)与国内先进中小学及幼儿园接轨,新建一批办学特色的城乡中小学及幼儿园。
(3)通过推进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改造,完善城乡中小学及幼儿园阶段的特殊教育部分。
3.积极稳妥,保障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用地供给。
(1)新建地区中小学及幼儿园优先保障基础教育设施用地。
(2)切实推进更新改造地区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设施完善。
(3)大力实施现状教育设施挖潜改造。
(4)利用局部地块迁建重建进行城乡中小学及幼儿园基础教育设施查漏补缺。
参考文献:
[1] 李六广: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规划初探[J].中小学校长,2013(4).
[2] 黄广斌 .学校后勤管理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7(3).
关键词: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
一、当前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原因
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不尽合理,学生上学路程远、费用大,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我们课题组调查发现,学生和家长反映当前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调整中最强烈的问题就是上学路程远、费用大。很多地方当初并没有考虑到当地学龄人口状况和地理环境等问题,盲目撤减农村中小学及幼儿园和教学点,使得农村中小学及幼儿园学生上学路程遥远。例如,一些偏远山区,上学路程远已经成为上学难的主要原因。很多学生为了上学是“天没亮就上学,晚上往家赶,两头不见天”,他们需步行十公里甚至数十公里山路上学,而且山区地广人稀,山坡陡峭,河道纵横,遇到刮风下雨更是泥泞难走,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学生的人身安全。另外,上学路程远直接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一些中小学及幼儿园撤并后的遗留校产造成了教育的浪费。布局调整后, 被撤销的教学点和中小及幼儿园机构不复存在, 学校剩余财产也就无人管理, 校舍逐渐破损, 教学设施严重流失, 学校资产被闲置甚至私分、乱用。许多农村闲置的学校变成了养鸡、养猪的场地, 还有的成了木材加工厂, 更有甚者把被撤并的小学卖掉以偿还村里的外债。导致教学设施流失。
农村中小学班级规模过大,教师编制普遍偏紧,教师负担明显加重。近年来农村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流失严重,加上缺乏稳定的教师补充机制,所以农村中小学及幼儿园大都存在师资短缺现象,教师编制普遍偏紧。无奈之下,这些中心学校只好实行大班教学,班级规模大都在60人以上,有些甚至超过70人。
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将农村中小学及幼儿园调整视为“政绩工程”,追求撤并的数量与速度。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调整成功与否的衡量指标并非撤减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数量越多或合并后的学校规模越大越好,而是能否真正保障当地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机会的普及与教育质量的提高。然而,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一方面急速地大规模撤减农村中小学及幼儿园,以“提前”、“超额”、“提速”完成布局调整为口号和目标;另一方面又盲目地追求合并后中心学校的办学规模,以办“大校”、“花园式学校”等为办学方向,脱离农村实际。
二、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
调整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必须以强化县级统筹为前提。调整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 不是简单地撤并几所学校, 而是对原有教育格局和教育体系的一场变革,必须始终坚持全局的、发展的、效益的和质量的观点,加强县级统筹,实行全县一盘棋。具体做法是:(1)根据人口、地理、经济等因素,着眼长远,科学制定布局调整的总体规划和目标。(2)统缆全局,稳妥调整。在实施调整时,不搞强制迫从, 不搞一哄而上,按照县办学校、乡办学校、村办学校三个层次进行调整,形成由中学到中心小学再到村级小学及幼儿园的连锁词整。(3)统筹安排教育资源,防止教育资产流失。在实施调整时,师资、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由县里统筹安排,师资安排以充实调整后的联办学校为主。(4)统筹中小学及幼儿园规划建设,避免重复建设。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合理地规划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调整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它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变迁和空间分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所以必须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1)正确处理集中办学和分散办学的关系。既关注集中办学的适度规模效益,又要兼顾分散办学能解决就近入学和上学难的优势;(2)正确处理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调整中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既要看到撤点并校对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重大意义,又要关注撤点并校后偏远地区的学生因上学难而接受不到优质教育的问题。(3)正确处理布局调整和学校均衡发展的关系。既要注意通过布局调整实现地区内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强强联合,又要注意中心学校和偏远地区小学和教学点均衡发展。
实施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调整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措施。但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布局既受共性因素的影响,又有其各自的特殊性,这是由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进行农村中小学及幼儿园合理布局的具体设计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的举措
多渠道筹集经费, 加大教育投入。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调整后, 合并学校生源急剧增加, 由于缺少经费, 没有资金来扩建校舍, 导致班级规模过大。在实行寄宿制的学校, 学生不得不住在以前的旧教室里, 这些旧教室大多是危房, 再加上受医疗、卫生条件的限制, 学生屡屡在学校发生意外地方政府首先应设立布局调整专项资金, 同时与中央、自治区上转移支付的危房改造资金结合使用, 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次要充分调动社会和广大群众关心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 动员社会捐资、捐物兴办教育。
1.统筹均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1)统筹城乡资源。按照城乡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小学及幼儿园规划人口科学预测学位需求,统筹考虑城乡中小学及幼儿园范围内学校布局,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促进教学资源共享。
(2)统筹优质资源。通过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以既有优质中小学及幼儿园为核心,缩小校际教学差异;同时引导优质学校均衡落地,并积极推进老城乡中小学及幼儿园及其周边环境改造,为优质办学提供条件。
(3)统筹阶段资源。提倡公平的升学制度,有效管控前后阶段校际生源挂钩。
(4)保证就近入学。结合居住用地、居民出行习惯合理布局,保证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小学及幼儿园就近入学。
2.多样并举,完善教育体系建设
(1)保留部分用地条件达标、布局合理、教学质量优良的民办中小学及幼儿园,形成公办学校的有效补充。
(2)与国内先进中小学及幼儿园接轨,新建一批办学特色的城乡中小学及幼儿园。
(3)通过推进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改造,完善城乡中小学及幼儿园阶段的特殊教育部分。
3.积极稳妥,保障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用地供给。
(1)新建地区中小学及幼儿园优先保障基础教育设施用地。
(2)切实推进更新改造地区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设施完善。
(3)大力实施现状教育设施挖潜改造。
(4)利用局部地块迁建重建进行城乡中小学及幼儿园基础教育设施查漏补缺。
参考文献:
[1] 李六广: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规划初探[J].中小学校长,2013(4).
[2] 黄广斌 .学校后勤管理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