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分析
【作者】 陈文艳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西堡镇西堡学校)
【正文】 摘 要: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分层教学能让层次各异的学生学有所得,在分层教学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布置分层作业。设计分层作业不仅能让学生巩固、掌握所学知识,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文对学生分层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行分析,力求通过学生分层、作业内容分层、评价标准分层等方式,帮助学生打好基础,缩小学生间差距,促进学习成绩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作业;有效设计;探究
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而初中数学又具有较强的学科性、理论性特点,对学生逻辑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受自身学科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影响,学习效果参差不齐。以往数学作业设计中普遍存在诸多弊端,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差异,因材施教,采取分层作业设计的方式,使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
一、学生分层,确定分层作业的对象
在正式分层之前,要对学情进行充分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基础、特点等科学分组,大多划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别为后进生、中等生与优秀生。当学生有所进步时,可调整到前一层,以此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同时,在促进B层学生成绩提升的同时,还应对A层和C层学生“两手抓”。在对数学作业进行分层设计时应注重以下原则:一是分层设计应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根据学生学习变化情况灵活的调整,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人性化特点,使分层作业与学生需求更加符合。二是分层设计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手,使其“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使其思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对此,在设计时可融入“一题多解”等题型,促使学生挖掘问题多面性,从而提高思辨能力。三是新课标要求教师归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作业设计中适当加入开放性内容,引导学生全方位、立体化探究问题,激发其内在潜能,鼓励其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思维与科学素养。
二、作业分层,确保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分层作业设计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特点、表现、水平等,为其设计相应的作业内容,确保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需求得以满足,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思维品质优化,具体措施如下。
1.划分班级学生层次
教师将所教班级学生划分为多个层次,为每层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层次划分可依据以下标准:一是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A、B、C三层,分别为后进生、中等生与优秀生,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将分层结果进行公示,仅学生自己知晓即可。此种方式以学生数学成绩为准,较为公平,但也有弊端,忽视了学习兴趣、智力水平、潜力等因素差异,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学生发展情况改变其所在层次;二是知识难易度。教师可根据知识难易程度进行分组,分为基础、发展、创新三级,鼓励不同能力学生在实现本级目标的同时,朝着下一层次目标努力。此种分层由学生自主选择,可使多样化需求得以满足,在应用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适当调整;三是作业量。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掌握速度等因素进行分层,对于态度认真、能力强、速度快的学生可适当增加作业量,反之则减少作业量,并适当加入趣味性、开放性作业,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划分学习内容层次
在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方面,在对班级学生进行层次划分后,还应对学习内容进行分层,具体措施如下。例如,“数与代数”分层设计,要求A层次学生掌握计算顺序与方法,能够灵活的利用定律进行运算;B层次学生在学会计算的同时,促进计算能力提升;C层学生在确保计算精准、速度的同时,还可布置一些拓展题目,培养此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又如,“空间与图形”分层设计,在几何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几何特征、计算公式等,可实施分层作业设计,提高其知识解决能力,如在学习圆的表面积与体积后,对于A层学生可要求其完成课本中的常规练习,B层学生在完成课本练习之外,还应解答圆柱与比例分配等问题;C层学生可以选择性的做课本练习,但必须采用多种方式解答综合类题目,以此提高应用技能与思维能力;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可要求层次低的学生完成前1—2问,层次高的学生重点研究最后几问,有效解决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吃不消”的问题。
3.实施分层评价
在开展作业分层设计一段时间后,教师可开展阶段性测试,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置测试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可良好的完成题目,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可检测此种作业设计方式的实施效果。对于不同层次学生来说,教师应实施分层评价,例如,对于A层学生,教师应注重激发其学习热情,帮助其打好数学基础,树立学习自信;对于B层次学生,可通过教师评价,使其始终处于勇往直前的状态,朝着C级不断努力;对于C级学生,教师可适当严格要求,使其在体验成就感的同时,又感到一定的压力。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使数学作业变成无形的竞赛,可充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你追我赶、争相恐后,朝着更高层次努力,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分层作业的设计和布置,要符合学生实际,使全部学生都能主动、生动地学习,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的一种有效模式,分层作业设计也需要教师充分把握知识点,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对作业内容精挑细选,才可使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得以满足,开发每位学生的潜能,在作业中培养能力、锻炼思维,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本领,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建荣.实施分层教学的探讨[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S1).
[2]陈敏.基于初中数学分层教学下的作业分层设计分析[J].考试周刊,2018(6):63-64.
[3]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4]张庆云.浅析如何进行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J].数学教学通讯,2017(17):90.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作业;有效设计;探究
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而初中数学又具有较强的学科性、理论性特点,对学生逻辑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受自身学科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影响,学习效果参差不齐。以往数学作业设计中普遍存在诸多弊端,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差异,因材施教,采取分层作业设计的方式,使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
一、学生分层,确定分层作业的对象
在正式分层之前,要对学情进行充分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基础、特点等科学分组,大多划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别为后进生、中等生与优秀生。当学生有所进步时,可调整到前一层,以此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同时,在促进B层学生成绩提升的同时,还应对A层和C层学生“两手抓”。在对数学作业进行分层设计时应注重以下原则:一是分层设计应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根据学生学习变化情况灵活的调整,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人性化特点,使分层作业与学生需求更加符合。二是分层设计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手,使其“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使其思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对此,在设计时可融入“一题多解”等题型,促使学生挖掘问题多面性,从而提高思辨能力。三是新课标要求教师归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作业设计中适当加入开放性内容,引导学生全方位、立体化探究问题,激发其内在潜能,鼓励其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思维与科学素养。
二、作业分层,确保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分层作业设计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特点、表现、水平等,为其设计相应的作业内容,确保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需求得以满足,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思维品质优化,具体措施如下。
1.划分班级学生层次
教师将所教班级学生划分为多个层次,为每层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层次划分可依据以下标准:一是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A、B、C三层,分别为后进生、中等生与优秀生,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将分层结果进行公示,仅学生自己知晓即可。此种方式以学生数学成绩为准,较为公平,但也有弊端,忽视了学习兴趣、智力水平、潜力等因素差异,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学生发展情况改变其所在层次;二是知识难易度。教师可根据知识难易程度进行分组,分为基础、发展、创新三级,鼓励不同能力学生在实现本级目标的同时,朝着下一层次目标努力。此种分层由学生自主选择,可使多样化需求得以满足,在应用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适当调整;三是作业量。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掌握速度等因素进行分层,对于态度认真、能力强、速度快的学生可适当增加作业量,反之则减少作业量,并适当加入趣味性、开放性作业,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划分学习内容层次
在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方面,在对班级学生进行层次划分后,还应对学习内容进行分层,具体措施如下。例如,“数与代数”分层设计,要求A层次学生掌握计算顺序与方法,能够灵活的利用定律进行运算;B层次学生在学会计算的同时,促进计算能力提升;C层学生在确保计算精准、速度的同时,还可布置一些拓展题目,培养此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又如,“空间与图形”分层设计,在几何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几何特征、计算公式等,可实施分层作业设计,提高其知识解决能力,如在学习圆的表面积与体积后,对于A层学生可要求其完成课本中的常规练习,B层学生在完成课本练习之外,还应解答圆柱与比例分配等问题;C层学生可以选择性的做课本练习,但必须采用多种方式解答综合类题目,以此提高应用技能与思维能力;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可要求层次低的学生完成前1—2问,层次高的学生重点研究最后几问,有效解决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吃不消”的问题。
3.实施分层评价
在开展作业分层设计一段时间后,教师可开展阶段性测试,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置测试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可良好的完成题目,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可检测此种作业设计方式的实施效果。对于不同层次学生来说,教师应实施分层评价,例如,对于A层学生,教师应注重激发其学习热情,帮助其打好数学基础,树立学习自信;对于B层次学生,可通过教师评价,使其始终处于勇往直前的状态,朝着C级不断努力;对于C级学生,教师可适当严格要求,使其在体验成就感的同时,又感到一定的压力。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使数学作业变成无形的竞赛,可充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你追我赶、争相恐后,朝着更高层次努力,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分层作业的设计和布置,要符合学生实际,使全部学生都能主动、生动地学习,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的一种有效模式,分层作业设计也需要教师充分把握知识点,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对作业内容精挑细选,才可使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得以满足,开发每位学生的潜能,在作业中培养能力、锻炼思维,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本领,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建荣.实施分层教学的探讨[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S1).
[2]陈敏.基于初中数学分层教学下的作业分层设计分析[J].考试周刊,2018(6):63-64.
[3]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4]张庆云.浅析如何进行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J].数学教学通讯,2017(1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