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双减背景下优化语文作业的方法探究

【作者】 刘江云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实验初级中学)


【正文】摘 要:在双减背景下,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学生课业“负担”问题,让学生课业合理化。为了改变当前教学中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教师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从而使素质教育的推进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双减;语文作业;设计;减负
  2021年4月份,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2021年7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随后省教育厅、市县教育局相继均下发了相关文件,对作业设计和管理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为中小学作业管理提供了基本遵循。
  当前,学生作业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作业量大、作业布置随意粗放、作业批改不规范、作业反馈不及时、没有设计补偿性个性化作业、缺乏综合性、实践型和弹性作业。简言之,当前作业与减负政策不相适应,作业形式单一,且大量的机械的重复性作业过多,导致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在“双减”背景下,走优化作业之路,应该成为我们作业设计与管理的走向。结合自己平时的语文教学,现谈谈语文作业优化的几点做法。
  一、课文预习与课后习题需衔接
  多媒体教学普及后,教师们上课大多会使用PPT课件,这样能方便直观完整的把问题或知识点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或做笔记。但是,在平时上课的时候,老师们往往会直接在网上下载一个课件,只要这个课件包含了该课的一些主要问题,是一个从基础知识到课文梳理到中心归纳的所谓的完整课件,老师们就会采用。虽然一堂课或一课书教学任务完成了,但有时候往往忽略了教材课后的习题,而这些习题实际上本课教学的重点。情况好一点的是,下载的课件涉及到了课后习题里的问题,只是问法不同。不乐观的是,有时竟然没有解决课后习题,只能再花费时间去解决课后习题,这样对学生来说,上课的内容就过于繁琐,问题设计不够精准,教学耗时,没有给学生完成作业预留出时间,那在校的延时辅导时间必定会被占用,用来完成上课,用来解决课后习题,用来为课堂补火,学生们就不能利用延时辅导时间来完成当日该完成的作业,那学生们只好把作业带回家做,就没有实现作业减负了。   
  这和我们常规教学中的精心备课的要求也是一致的。因而,作业减负,还是要向课堂要效率,教师要精心备课,尤其是在备课安排预习时,设计问题时结合课后习题,把课后习题贯通在上课环节里,既能抓住重点,又能节约时间,为学生的学习减负,为学生的作业减负。我在完成八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时,常常会把下载的课件删去大半,保留一些最基本的内容,如作者介绍、背景了解、知识链接等客观的内容,而内容的梳理、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拓展的延伸等会结合课后练习来设计教学问题。像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下第五单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预习导题的:
  1、了解作家作品。  
  2、字词积累。(以课后的“读读写写”和课下注释为主)
  3、理清文章脉络,复述作者在格拉丹东的所见所感。(课后思考探究一)
  4、根据课文的内容,梳理作者的游踪(所至),并分析作者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感、所遭。请同学们看书5-7分钟,并用不同符号标出各类信息。
  5、思考:本文大量写游览过程中所遇的困难,有何作用?
  6、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课后思考探究二)
  7、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课后思考探究三)
  8、语言赏析:(课后思考探究四)
  9、主题归纳:
  把课后的练习题设计到预习题里,把握住了教学的重点,也避免了教学内容的冗杂繁琐,在教学的过程中减轻学生学习与课业的负担。
  二、基础巩固与能力培养需兼顾
  在我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基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字音字形字义是学语文必须积累的,
  对于这些内容不容忽视,如何有效高效的完成呢?在初中语文教材里,每一课后面有“读读写写”,课下有注解,这些放在预习时完成,上课时检查,然后展示一两个同学的书面完成情况,其他同学对照改正,争取当堂掌握,不遗留在课外时间里完成,不给学生们布置抄写作业,像这样的还有文言文、古诗词等,要求学生在背诵积累时认准辨清,边读边划,从这些小的方面逐步实现为学生减负。
  我们的语文教辅资料只有统一配发的《学习与评价》,这是对每节课或每课内容教学完成后的巩固,也是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的有限途径,就需要有效的用好。在减负与实效兼顾的情况下,最好是放在延时辅导课堂时间里完成,作为学生的自我检测来完成,既高效又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状况,便于老师了解情况,进行问题辅导。
  不只这样,对于作业的评讲,老师更是要做到除了对作业的情况了如指掌外,对于能力点重点更要心中有数,在讲评时才能有的放矢,高效精准,这样才能让学生不去大量做题,反复做题,机械做题。老师精设习题,精准点拨,精心讲评,举一反三,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减轻作业负担。
  在八年级下册的教学中,我们以《学习与评价》为主要载体,该教辅的编排与教材一样,以单元教学为主,第二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在进行知识巩固和能力培养时,选择题型不一样的阅读短文进行训练,这样一来,说明文的知识点都能巩固,不会遗漏。
  三、因人而异与分层管理需合理
  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美个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和不同的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在作业布置上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秀生。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语文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增加作业的层次性,供学生选择,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不同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展示。作业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布置,要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双减”背景下的作业减负,更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作业了。初中语文作业的减负也是可以进行分层布置的,也是需要因人而异的,即因材施教。我的基本做法是:现代文文言文背诵:各组里的1—4号学生,保质保量完成,5号学生分量完成,6号学生读准读熟。
  古诗背诵:各组里的1—4号学生,保质保量完成,5号学生当天完成,6号学生三天内完成。
  阅读练习:各组里的1—4号学生,保质保量完成,5号学生完成简单的题目,有难度的题目写出困难的原因,6号学生阅读短文,另复习相应课文里的字词,把重点词或不会的词语积累在词语本上。
  这是从作业量、作业难度、作业时间上的分层布置,在作业的检查与批改时,对照要求,组长分别收取作业,老师根据分层情况作出不同的反馈,让学生知道要求虽然不一样,但都会认真对待,而不是弃之不管。
  在采取这种办法的同时,我还会因人而异布置作业,因材施教。有的组5、6号同学在语文的学习上,还是有能力的,采取“学生自愿,特别关照”的方法,老师根据学生的能力,调整5、6号的作业内容,向4、5号同学看齐,他们也是乐意的,因为他们得到了老师的赏识。
  只有在学习中让学生充分享受到自主的权利,才会激发起主动有效的学习状态,从而
  自立其志,自奋其力,自致其知。作业问题也许不是个大问题,但针对初中学生实际情况,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双减实质上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这种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正越来越受到师生们的关注和重视。试想,如果学生长期被动接受毫无弹性、和个性化的作业,没有在作业环节中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主能力,就不可能主动获取知识,不可能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那就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在双减背景下优化作业设计,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使学生能
  够在一定的时间内高效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达到快乐写作业,积极写作业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张金凯.《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年第2期。
  [2]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张乐亭.《教育前沿与探索》.2009年第3期。
  [3]浅谈如何构建打造高效课堂∕吴波.《华章》.2009年第9期。
  [4]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张立红.《(学习周刊)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