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精读与略读课文的教学

【作者】 李妍妍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凤翔镇中心校)


【正文】从三年级上册开始,课文分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这是从阅读方法上对课文进行的划分。精读是认真仔细地研读,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精读不同,略读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
  1.精读课文的教学
  要求精读的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词、句的训练
  词、句训练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训练中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理解,二是积累,三是运用。首先,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如读词语,熟字组新词,反义词练习,形容词叠词的练习,词语的搭配练习,句式的练习等,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多练习,不断复习巩固,举一反三,防止形近字、同音字混淆。其次,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低年级学生会遇到许多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要弄懂词句的意思,我们不提倡以词解词、解句,而应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或者用一些图片、音像资料,将抽象的内容变成具体形象可感知的内容:或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中年级更加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如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最后,重视积累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词句的积累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引导得好,会使学生的语言积累更符合学生的不同情况,而且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对今后的学习是有益的。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学习课文,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还要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2)阅读教学,要始终坚持“以读为本”
  第一,要加强朗读的指导。要重视示范朗读,中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即通常所说的“语感”,因此,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遇到长句子或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句子,教师要勇于发挥示范作用。
  第二,朗读要体现层次性。每一次读书的要求、读书的目的都应该有所不同。如初读课文要能够读得正确、流利,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细读课文要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读出感悟:赏读课文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另外还要重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阅读后要留给学生自己交流阅读感受的时间,教师在这方面,往往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或仅流于形式,学生读书以后,有了体会、感受,却舍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交流。第三,要考虑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性。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要考虑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性。现在教师在引导全班学生读课文的时候,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读完了课文后干什么,往往重视不够,使得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之后,无事可做。“阅读教学要处理好课文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这个“整体”应该包括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朗读。有的教师要问,课堂上只有40分钟,哪有时间呢?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时,
  明确哪些是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的内容,用什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也不必要扳开揉碎、反反复复地去讲。现在课堂上虽然学生读书的形式多样,但每次朗读的效果并不明显。有时候,教师试图在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实际上还是牵着学生走。
  第四,教学中还要重视继续加强默读的指导。低年级开始要注意引导学习默读,要求学生不指读,不动嘴唇,不发声音。中年级仍然要重视加强默读的指导,提高默读的速度。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也更利于思考。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默读课文,一般要对学生提出默读的要求,读完后,要交流感受,质疑问难,组织讨论,解决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目的是听听学生有什么问题,教师对于学生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善于疏导,进行归纳,明确哪些问题学生之间能够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师生共同解决,要突出重点、难点问题,“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2.略读课文的教学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熟习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二者同样重要。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敢于放手,主要靠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由此可见,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要我们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那么,在教学上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例如,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读;二读,画画批批,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的,可以是好词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写法的,可以是读书方法的),积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