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曹志钢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第一中学)
【正文】摘 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能力。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把物质及其变化规律,通过分析、比较、概括得出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应用从一般到特殊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应用有关化学原理来判断、推理得出物质具有何种特征,发生何种变化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本文就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展开探讨。
关键词:思维能力;分析;推理;立体思维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提出:酸能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在制备氢气和硫化氢时,却用稀盐酸或稀硫酸,而不能用稀硝酸?在进行硫化氢还原性教学时,启发思考:1.硫化氢是酸性物质,为什么不用浓硫酸干燥?2.硫化氢和浓硫酸会发生什么反应?
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二、采用多种形式训练思维能力
科学史上大量的事实证明,没有正确的思维往往就没有科学上的新发现。没有分类法和归纳法,就没有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没有理想实验方法和演绎法,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掌握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并实际运用于认识和实践,能使学生主体思维能力发生层次的飞跃。
1.基本思维方法的训练
(1)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新知识不断的涌现,新概念不断的引入,这些知识和要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如: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等;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等,教师应经常将易混淆的概念有意识地提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索比较,注重实例说明,使学生掌握概念的精髓,提高分析比较能力。
(2)抽象、概括思维的训练
信息的输入诱发了思维,引起了质疑,从而产生了问题,提出问题总是希望解决问题。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认真探讨点拨的最佳时机,选择最优的知识媒体。对晶体晶胞的学习,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要充分利用课件,动画展示,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3)推理能力的训练
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即从个别的特殊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例如:在讲到导体时,从铜、铁、铝、金、银等金属导电,推出一切金属都导电,这就是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到特殊,即从一般原理到个别特殊事例的推理。如以“碱金属元素都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和“钠是碱金属元素”这两个判断推出“钠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的结论。在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时,学习了氯元素的性质,可推理出同族溴,碘等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在化学教学中经常要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演绎推理,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学生立体思维训练
立体思维是在基本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以智慧为轴心,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打开一个又一个的空间。变点和线的思维为立体思维,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培养多系统、多方位、多功能、多角度、多途径的高效率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的品质。
(1)整体思维。整体思维就是思维的广阔性、高度性和整体性。站得高,看得远,既有广阔的视野又有把握全局的能力。
(2)动态思维。就是用动态平衡的观点,勒夏特列原理,观察现象,理解概念,探究物质的性质,分析反应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逆向思维。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了七种元素,这在元素发现史上实属罕见,他成功的秘诀是:他运用了逆向思维。当1990年意大利科学家伏特,发现了伏特电池,第一次将化学能变成了电能。化学家戴维则思其反,进行了电化学研究,用电解法制取物质,1907年,他选用电解熔融的苏打和苛性钠制得了钠,同年用电解硼酸制出硼。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也有利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如在讲化学键时,要求学生思考以下判断题:1.极性分子一定具有极性键,具有极性键的化合物一定是极性分子?2.只有非极性键的物质一定是非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一定具有非极性键?3.具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一定都只有离子键?
(4)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形式。收敛性思维是以集中思维为特点的逻辑思维,具有同一性、程序性、比较性三个特点。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把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辨正地统一起来。例如,化学计算的一题多解,基础理论教学中,对一个问题,一个论点,从多角度、多方位、多途径加以论证;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分离和物质的鉴定,多种鉴别方法的设计等训练,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爆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发散性若没有收敛性思维作补充,容易发散无边,当学生的思维发散到一定程度,就要适当收敛。例如,学生对同一实验进行多种方案设计后,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对众多的方案进行比较和可行性检验,从而寻求较好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以及二者的辩证统一,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前提。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思维能力;分析;推理;立体思维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提出:酸能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在制备氢气和硫化氢时,却用稀盐酸或稀硫酸,而不能用稀硝酸?在进行硫化氢还原性教学时,启发思考:1.硫化氢是酸性物质,为什么不用浓硫酸干燥?2.硫化氢和浓硫酸会发生什么反应?
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二、采用多种形式训练思维能力
科学史上大量的事实证明,没有正确的思维往往就没有科学上的新发现。没有分类法和归纳法,就没有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没有理想实验方法和演绎法,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掌握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并实际运用于认识和实践,能使学生主体思维能力发生层次的飞跃。
1.基本思维方法的训练
(1)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新知识不断的涌现,新概念不断的引入,这些知识和要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如: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等;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等,教师应经常将易混淆的概念有意识地提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索比较,注重实例说明,使学生掌握概念的精髓,提高分析比较能力。
(2)抽象、概括思维的训练
信息的输入诱发了思维,引起了质疑,从而产生了问题,提出问题总是希望解决问题。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认真探讨点拨的最佳时机,选择最优的知识媒体。对晶体晶胞的学习,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要充分利用课件,动画展示,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3)推理能力的训练
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即从个别的特殊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例如:在讲到导体时,从铜、铁、铝、金、银等金属导电,推出一切金属都导电,这就是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到特殊,即从一般原理到个别特殊事例的推理。如以“碱金属元素都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和“钠是碱金属元素”这两个判断推出“钠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的结论。在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时,学习了氯元素的性质,可推理出同族溴,碘等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在化学教学中经常要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演绎推理,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学生立体思维训练
立体思维是在基本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以智慧为轴心,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打开一个又一个的空间。变点和线的思维为立体思维,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培养多系统、多方位、多功能、多角度、多途径的高效率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的品质。
(1)整体思维。整体思维就是思维的广阔性、高度性和整体性。站得高,看得远,既有广阔的视野又有把握全局的能力。
(2)动态思维。就是用动态平衡的观点,勒夏特列原理,观察现象,理解概念,探究物质的性质,分析反应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逆向思维。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了七种元素,这在元素发现史上实属罕见,他成功的秘诀是:他运用了逆向思维。当1990年意大利科学家伏特,发现了伏特电池,第一次将化学能变成了电能。化学家戴维则思其反,进行了电化学研究,用电解法制取物质,1907年,他选用电解熔融的苏打和苛性钠制得了钠,同年用电解硼酸制出硼。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也有利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如在讲化学键时,要求学生思考以下判断题:1.极性分子一定具有极性键,具有极性键的化合物一定是极性分子?2.只有非极性键的物质一定是非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一定具有非极性键?3.具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一定都只有离子键?
(4)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形式。收敛性思维是以集中思维为特点的逻辑思维,具有同一性、程序性、比较性三个特点。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把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辨正地统一起来。例如,化学计算的一题多解,基础理论教学中,对一个问题,一个论点,从多角度、多方位、多途径加以论证;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分离和物质的鉴定,多种鉴别方法的设计等训练,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爆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发散性若没有收敛性思维作补充,容易发散无边,当学生的思维发散到一定程度,就要适当收敛。例如,学生对同一实验进行多种方案设计后,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对众多的方案进行比较和可行性检验,从而寻求较好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以及二者的辩证统一,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前提。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