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吴永弟

【机构】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大河镇大河社区第二小学


【正文】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时代常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能够在班级营造共同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交流讨论和合作中发散思维,相互促进,提高学习效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经常被各科教师广泛应用在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中,本文将主要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它的积极作用、存在的问题和有效的应用方法,希望能让这一方式不断得到完善。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应用策略


在小学数学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使用“填鸭式”这一教学方法,根据教材中数学内容来教学,教师独自占据课堂主体地位,将数学知识灌输给学生,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长时间被动学习,难以发挥自身的思维进行提问和发表个人观点,这样的情况下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不具备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难以提升数学教学效率。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数学教学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指的是将学生进行分组来学习,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使其相互配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提升其学习积极性,学生更愿意主动发问,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探索数学知识。除此之外,小组合作学习可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将自身团队意识提升,并得到全面发展。

一、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价值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组员需要互相交流意见然后探求最佳想法。在小组交流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小矛盾,所以这就需要组员进行调和矛盾,维持合作的进行;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由于每个人都具有独特性,提出的想法也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某个成员提出想法可能是其他成员所想不到的一点。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多视角看到问题的能力;最后,在现代化社会,合作意识显得尤其的重要。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建立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明白每个成员都有其独特作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 动态化管理小组成员及优化构成,保证每位学生获得发展

数学教师在新课改的影响下,积极尝试小组学习模式。数学教师可能会发现虽然打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旗号,但是实际上小组内部仍然是各学各的,没有合作行为或者只是优生发言,其余较差的学生只是默默地听,这样不仅不能有效地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 而且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浪费课堂的宝贵时间。所以一方面,数学教师应该对小组成员的人数进行动态化管理。人数根据任务的难易度定;另一方面,数学教师应该对于成员的选择采用多种方式,比如:随机、学生的自愿配对以及根据学习层次等。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将班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由于这个任务比较简单和基础, 那么这个分组可以根据座位进行编排,然后教师分配任务让每个小组的成员分别看加法,减法,乘法以及除法的各部分关系,最后小组成员推选代表说出这些关系以及相关例子。对于四则运算中的一些难题,比如:你知道数学中有哪些关于0的运算这种题目。首先教师可以将班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学生为优等生,第二个层次的学生为中等生,第三个层次的学生为后进生,随后教师分别从这三个层次里面抽取一位或者两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这样的组成方式可以让中等生带着后进生巩固基础以及让优等生传授一些学习技巧给中等生,从而促进全班同学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 明确任务及合理分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数学教师要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这个任务需要涉及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并且需要考虑到每位学生的发展水平。有些任务太难和太简单都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前,应该清楚的阐述任务的要求,让每位学生准确地理解任务。最后,由于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并不像初中生以及高中生那么强,所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任务分工,让每位学生都知道自

己该做什么,避免无所事事,避免让一个学生承担所有成员的任务,这样可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团队责任感。总之,教师这样优化教学,可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二)》时,首先,教师让同学看课本的案例一,让同学独自思考:这些图形分别是从什么方向看的?然后让同学进行思考并进行连线。随后教师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在PPT上展示三个立方体图形并且明确任务-这些立方体从哪个位置看是一样的?哪个位置看是不一样的。再进行分组-教师根据座位将同学分为6个人一组,然后再明确任务分工, 让每位同学画出这三个立方体图形的一个面,最后让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成果,讨论问题的答案。教师通过这样的任务设计,可以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质量,使之能够有效地运行。

3. 增加展示环节与建立评价机制,维持学生的合作热情

小组成果的展示环节和教师的反馈是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的重中之重。这关系到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看法。但是在目前的课堂上,数学教师只注重小组成员的讨论的过程,忽视了小组成员成果展示的环节,导致有些学生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浪费时间,对于自我能力提升一点帮助都没有。”所以教师也应该同样注重学生讨论的结果并且增加成果展示环节,教师也要对每个小组的展示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评价,这样才能使小组学习模式的意义和价值发挥到最大。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这一课前,教师可以提前将这一课的任务分配到小组成员,让每个小组探讨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并在下一节课,展示这一章节的重点,难点以及相关例题,展示成员可以是小组一个人到六个人。有的小组推选了三名同学,一名同学展示三角形的顶点,三条边以及高, 并且提出了小组的一些疑问:为什么有的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外面呢?

第二名同学展示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以及两点间的距离是最短的这两个知识点,第三名同学展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且举出一些反例。这三名同学在展示的过程也分别说明了他们小组的讨论过程。随后教师给予一些建议。教师通过这样的成果展示,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究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言语表达的能力,另外一方面可以维持学生小组合作的热情。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尝试推动了数学教学的改革。教师在运用小组学习模式时,要仔细观察其中的不足之处,然后做出相应措施进行改进,这样不仅能够发展教师行动研究的能力,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素华,韦陆耀.浅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J].教育,201731):161.

[2]蔡雪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策略[J].新课程,201831):179.

[3]胡羽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华少年,201829):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