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多样化练习的设计
【作者】 张洪菊
【机构】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永北镇第一小学)
【正文】“双减”背景下作业的功能,从学生发展层面来看,是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和应用学习内容,深化概念理解、强化学科技能,促进思维发展,提高学业成绩等。从教师教学层面来看,是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问题、反馈教学效果、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与方式的重要依据,调节师生关系的主要途径。
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就要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注重数学练习的多样性,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练习中主动地、愉快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一、设计生活化的练习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例如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了学完《找规律》后,布置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些相关的图案,如:漂亮的手帕、精美的地板砖、五彩的墙壁等。完成后,让学生进行展示、交流、欣赏、评比。经过学生大胆的创新及生生间的互动,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进发出创新的火花,而且有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把一次次练习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的创作。又如:教学《认识人民币》后,我让学生准备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场景:让同学们带了各种各样的小物品(包括学习用品,玩具,小食品等),自由组成小组(不少于4人),将带来的物品标上价格,让学生轮流在小组内扮演售货员及顾客,进行购物活动。在购物中如果付钱及找钱出现问题,就由小组同学互相纠正。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在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既学会了看商品的价格,又学会了人民币的换算,付钱、找钱的方法,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充满生活情趣的数学练习活动,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的同时,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二、设计游戏式的练习
数学知识大多比较抽象,小学生年龄小,往往难以理解,学起来就常会感到枯燥无味,而游戏式的数学练习可以把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通过设置游戏的方法,让学生们在有趣的游戏中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例如:学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可以组织学生课间玩伸手指说数游戏:两人各伸出一只手,任意伸出几个指头。一边出手,一边说数,如果谁说的数正好等于两个人仲出的指头数的和,谁就算赢。有人认为,这完全没有规律,赢都是靠运气,双方赢的机会相同。其实,仔细分析,还和学过的数学知识密切相关呢。甲出1时,乙可能出0、1、2、3、4、5中的任意一个,出不同的手指,和也不同。指头和为0、10的情况各一种;和为1、9的各两种,和为2、8的各3种;和为3、7的各4种;和为4、6的各5种,和为5的共6种。可见和为5的组合最多,也就是说,说5赢的机会相对较多。因为不管对方出几个指头,都容易和它凑成5。在学习了“凑十法”后,布置学生玩扑克游戏,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让学生准备一副扑克(把大于10 点的扑克去掉),让两名学生一起玩,双方任意抽出对方的一张扑克,同时翻过来,谁先算出两张扑克上的数字之和,谁就能获得对方的一张扑克。由于学生都想赢,他们就会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努力训练并提高自己的口算速度。学生这样反复玩一段时间,他们玩腻的时候,进位加法的口算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由此可以看出:数学游戏设计得好,学生就能在动中玩,乐中学。
三、设计操作性练习
有效的学科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学科的重要方式。操作性作业是指一类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来获得感性认识,构建学科知识,解决具体生活中的问题,以达到动手、动脑为目的作业模式。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而活动又是儿童的天性。对于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枯燥、机械、重复的练习尤其令人乏味。根据这些特点,练习应转变方式,由机械单调转变为学生自己的有声有色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学生通过操作来理解题意,解答习题,学生就会学得比较主动。简单的“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算一算”等操作活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练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的“书面练习”和“口头练习”等形式上,还要重视学生练习的操作性。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后,可让学生到生活中找长方形去测量,再算一算他们的面积。这样的操作性的练习,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的认识》后,让学生准备各种不同的测量工具(学生尺、米尺、卷尺),在学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2—3人),选择恰当的测量工具,测量出课本、作业本的长和宽,课桌的长、宽、高,教室门的宽和高,教室的长和宽等。学生在动手、动脑操作活动中,既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又亲身感受到了1厘米、1米所代表的长度及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的方法。又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存款和贷款的利息之别等。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将会学到许多课内无法学到的知识。
教育学家第斯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些情趣化的练习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创造了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就要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注重数学练习的多样性,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练习中主动地、愉快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一、设计生活化的练习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例如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了学完《找规律》后,布置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些相关的图案,如:漂亮的手帕、精美的地板砖、五彩的墙壁等。完成后,让学生进行展示、交流、欣赏、评比。经过学生大胆的创新及生生间的互动,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进发出创新的火花,而且有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把一次次练习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的创作。又如:教学《认识人民币》后,我让学生准备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场景:让同学们带了各种各样的小物品(包括学习用品,玩具,小食品等),自由组成小组(不少于4人),将带来的物品标上价格,让学生轮流在小组内扮演售货员及顾客,进行购物活动。在购物中如果付钱及找钱出现问题,就由小组同学互相纠正。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在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既学会了看商品的价格,又学会了人民币的换算,付钱、找钱的方法,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充满生活情趣的数学练习活动,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的同时,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二、设计游戏式的练习
数学知识大多比较抽象,小学生年龄小,往往难以理解,学起来就常会感到枯燥无味,而游戏式的数学练习可以把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通过设置游戏的方法,让学生们在有趣的游戏中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例如:学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可以组织学生课间玩伸手指说数游戏:两人各伸出一只手,任意伸出几个指头。一边出手,一边说数,如果谁说的数正好等于两个人仲出的指头数的和,谁就算赢。有人认为,这完全没有规律,赢都是靠运气,双方赢的机会相同。其实,仔细分析,还和学过的数学知识密切相关呢。甲出1时,乙可能出0、1、2、3、4、5中的任意一个,出不同的手指,和也不同。指头和为0、10的情况各一种;和为1、9的各两种,和为2、8的各3种;和为3、7的各4种;和为4、6的各5种,和为5的共6种。可见和为5的组合最多,也就是说,说5赢的机会相对较多。因为不管对方出几个指头,都容易和它凑成5。在学习了“凑十法”后,布置学生玩扑克游戏,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让学生准备一副扑克(把大于10 点的扑克去掉),让两名学生一起玩,双方任意抽出对方的一张扑克,同时翻过来,谁先算出两张扑克上的数字之和,谁就能获得对方的一张扑克。由于学生都想赢,他们就会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努力训练并提高自己的口算速度。学生这样反复玩一段时间,他们玩腻的时候,进位加法的口算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由此可以看出:数学游戏设计得好,学生就能在动中玩,乐中学。
三、设计操作性练习
有效的学科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学科的重要方式。操作性作业是指一类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来获得感性认识,构建学科知识,解决具体生活中的问题,以达到动手、动脑为目的作业模式。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而活动又是儿童的天性。对于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枯燥、机械、重复的练习尤其令人乏味。根据这些特点,练习应转变方式,由机械单调转变为学生自己的有声有色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学生通过操作来理解题意,解答习题,学生就会学得比较主动。简单的“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算一算”等操作活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练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的“书面练习”和“口头练习”等形式上,还要重视学生练习的操作性。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后,可让学生到生活中找长方形去测量,再算一算他们的面积。这样的操作性的练习,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的认识》后,让学生准备各种不同的测量工具(学生尺、米尺、卷尺),在学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2—3人),选择恰当的测量工具,测量出课本、作业本的长和宽,课桌的长、宽、高,教室门的宽和高,教室的长和宽等。学生在动手、动脑操作活动中,既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又亲身感受到了1厘米、1米所代表的长度及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的方法。又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存款和贷款的利息之别等。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将会学到许多课内无法学到的知识。
教育学家第斯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些情趣化的练习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创造了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