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历史几个盛世时期的对比分析

【作者】 孙 燕

【机构】 (四川省资中县归德镇中心学校)


【正文】摘 要:一个国家的历史演变,其实质就是“起起伏伏”的发展过程。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历史上曾有过非常多的“高光”时期。我国历史上有过14个盛世时期,比如: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元嘉之治、开皇之治等等。初中历史教材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涉及的历史知识相对比较浅显。本文基于初中历史教材,就我国历史三大盛世时期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让初中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审视历史。
  关键词:初中历史;盛世时期;异同对比
  历史中的“盛世”是指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是“大乱”到“大治”之后,相对繁荣昌盛的较长时间段。有关盛世的划分有众多争论,但有三次盛世是比较公认的,即:西汉盛世(包括:文景之治、武帝极盛、昭宣中兴)、大唐盛世(贞观之治、开元全盛)、康(雍)乾盛世。但这三大盛世均经历了“盛极而衰”的过程,也为后人留下众多争论的话题。
  一、三大盛世的共同特征
  (一)内外无忧,疆域辽阔
  汉朝初期,匈奴等外族频频入侵,各路诸侯各怀心事;唐朝开国之初,中原处于割据状态,边境仍有突厥来袭;满族人入关之后,也经历了多次内忧(三藩、台湾和准噶尔)及外患(俄国)。历经多年努力,强敌被击溃,内部叛乱被平定。国家的军力盛极一时,国家的版图大幅度外延。同时,盛世时期(除去元朝),均为对其他国家造成威胁和挑战,这也是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外部条件。
  (二)拥有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这里说的三个盛世时期,都经历了“大乱”与“大治”。新朝代之初,社会凋敝,人口丧亡,或者还有大灾、大疫相伴。新王朝的统治者励精图治,推行休养生息的国策,促进了社会的长治久安。伴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百姓开始过上了富足殷实的生活,国家的实力也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这是对文景之治时期的描写。乾隆时期,我国在农业领域、商业领域,以及手工业方面均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当时的财政收入超过了历史上的各个时期,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都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即便时间来到嘉庆时期,我国仍然是世界的加工制造中心,出口能力没有出其右者。
  (三)成为文化输出强国
  汉、唐、清三个朝代,我国的文化发展也达到了世人仰慕的水准。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唐朝时期,无论是文学、艺术或者科学,都创造出了摧残的成就,清朝的经学、史学盛极一时,学术水平甚至超越了汉朝和宋朝。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我国的文化成为各国(尤其是亚洲国家)争相追逐的对象。有关这方面的记载不再赘述。即便现在,“中华文化圈”也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
  (四)兴盛持续时间较长
  从时间跨度来看,这三个盛世时期均在130年左右。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范围内,三个朝代文治武功,处于全面发展的状态。当然,还有一些“盛世”,但均没有达到这三个盛世恢宏的气象。
  二、盛世离不开强大的武备能力
  “太平盛世”似乎和刀光剑影没什么关联。但盛世的存在却离不开强大的武装。试想一下,欲缔造盛世之景,必然先消除内忧外患,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纵观汉、唐、清这几个朝代,都是和战争相伴相随的,无论是征讨、平叛、抗击还是统一,都离不开武装的整饬。正是以强大的武力装备为后盾,才保持了兴盛的局面。
  同样,武装上的失误也必然危及到盛世的延续。唐朝之所以日渐日衰,就是因为府兵制的瓦解,直接削弱了军事体制。这才引发了后面的安史之乱,加剧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历经几次内乱后,一个王朝必然大伤元气。
  三、从“盛世而衰”中寻找根源
  (一)政策缺乏持久性,领袖人物屈指可数
  从一个国家的持续发展来看,绕不开新动力这一要素。但事实上,一个朝代达到鼎盛时期后,从上至下无一不安于现状,并幻想这种繁荣的景象会一直延续下去。正是因为墨守陈规,缺乏相应政策的指导,造成了“持盈保泰”这一思想。当社会之风变得浮躁奢靡后,国家就会呈现出不进则退的局面。从这三大盛世来看,总有一些“领军人物”,比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唐太宗、武后、唐玄宗、康熙、雍正、乾隆。这些帝王或高瞻远瞩,或雄才大略,或知人善任,或有名臣相助。但是,在“家天下”的专制统一中,继任者不再励精图治,加之裙带风行,造成了艰难守业的被动局面,更何谈开疆拓土。可以说,盛世王朝的晚期都伴有孱弱的君主,乱臣贼子乘势而起,内忧外患层出不穷,王朝的羸弱坍塌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贪图享乐,忽视民生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周易.系辞下》)。通过分析三个王朝的衰败原因发现,“盛极而衰”似乎是不可逆转的。这主要源于,统治者阶层安于现状,自高自大,即便发现问题也仅仅是小修小补,根本不去洞悉问题背后的根源,日积月累后,一发不可收拾。即便创造贞观之治的唐太宗,在晚年时也自负满满,若不是有良臣辅佐,也会功败垂成。之后,“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结局也未能幸免,百年基业瞬间消失。
  (三)妄自尊大,固步自封
  相比汉朝和唐朝,大清帝国的时代背景有些特殊。在风起云涌的工业革命时代,清王朝故步自封,沉溺于“盛世”的繁荣之中。就在康(雍)乾盛世时期(1662~1795)西方国家完成了思想解放运动,促成了资本主义革命,在科技、工业、经济、军事等领域完成了华丽转身。当时的清王朝仍然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在乾隆退位后不足半个世纪后,中西实力碰撞(鸦片战争),就造成了清王朝的不堪一击。
  总结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哪一个阶段的盛世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在教学当中,我们可以将这些历史发光时期“拿”出来,通过对比分析盛世之间的异同,寻找出历史发展的轨迹,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