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解决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问题

【作者】 潘常桂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球溪镇葵花小学)


【正文】摘 要:“两极”这个词出现在教学中并非是一件好事。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两极分化代表着“泾渭分明”,无论是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都不利于班级同学的全面发展。更有甚者,学习相对较差的一“极”和成绩较好的一“极”容易出现对立情绪,甚至有碍于班级的团结。本文从教学角度进行梳理,针对两极分化问题提出一些教学方法,旨在有效避免或者消除这种两极分化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两极分化;问题原因;应对措施
  有关两极分化的现象,其内在根源在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学习习惯。说这些,并非为教师开脱责任。试想,学生当中肯定有天赋异禀的人才,也有伏案苦读的学子,同时家长的付出与子女的成长也成正比例关系。反之,缺乏约束且顽劣成性的学生,会慢慢成为学困生中的一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肯定不能放任自流,还需要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爱好,进而提升班级整体成绩,削弱两极之间的差距。
  一、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
  从小学数学教学来看,两极分化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从学生角度来看,小学生缺乏足够的兴致,自主学习能力存在“短板”。数学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具有晦涩、逻辑性强等先天“缺陷”,而小学生更擅长形象思维。这种矛盾无法回避,数学教师只能“赋予”数学知识更多有趣的“元素”,才能提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师角度来看,由于班容量相对较大,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位学生,由此出现的弊端是,学困生会快速下滑,直至出现两极分化。再者,部分家长认为,文化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家长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其中。家长不了解子女实际情况,与教师沟通缺乏有效性。一旦数学成绩滑坡,家长很难找出正确的原因,也无法客观对待,或者放任自流或者呵斥责骂。受到上述因素影响学困生成绩无法提升,甚至越来越差,最终造成两极分化。
  二、解决数学“两极分化”的主要方法建议
  (一)开展针对性辅导
  为了缩小两极之间的距离,有必要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考虑到学生个体情况差异较大,问题根源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实施针对性辅导。通过辅导解决小学生心中存在的疑惑,比如说:曾经有一个这样典型的案例。有一位大学毕业生,一直在想小学时候那个“可笑”的问题,“为什么0代表‘没有’呢?”而且,这个问题是她小学阶段一直思考的“无解”问题。当然,她一直将这个问题藏在心里,没有和其他人沟通交流过。由这个案例可知,小学生面对数学(其他学科也有类似情况)知识的时候,一些“小问题”可能成为他们无法逾越的“鸿沟”。由此,对该学科产生质疑,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能够通过观察、交流,洞悉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帮助他们快速解决。
  再比如,有些小学生总是折戟于“20以内进位加法”,针对这种加减法总算错的情况,教师要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先从10以内加减法算起,先从“数手指”开始。涉及20以内加减法时,手指显然不够用了。那么,就教学生们进位加法表,考虑到这种背诵较为枯燥,可以结合“分与合”的知识去计算。要掌握“因为”、“所以”、“结果”等几个关键词,指导自己去理解题目,去计算数字。
  (二)解答各种疑惑
  “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部的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陶行知),针对两极分化问题,我们应该针对学困生,从兴趣入手,帮助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至于成绩,则需要日积月累,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取得一些进步,就需要给予及时地反馈,让学生有满满的成就感。教师应该尝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说,开展相应的比赛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在实践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在解答学生各种疑问时,需要认真对待,不能因为题目过于简单而随意回答,甚至置之不理,否则有可能泯灭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摸索出相应的答案,比如,就“25×4÷(25×4)=?”这一题,学困生也能快速回答出结果“1”,如果让他分析解题思路,他会慢慢理清“25×4=100”,则“100÷100=1”。通过这种诱导,能够让学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如果学生很难用准确的语言阐述解题思路,教师切不可一带而过,甚至嗤之以鼻。应该鼓励学生一步步分析解题过程,并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总结。否则,极有可能挫伤小学生的自尊心。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大家分析题意,并慢慢培养思考的良好习惯。这样才能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三)做好互动沟通工作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消除两极分化问题。教师需要和家长开展有效的沟通交流,比如说:通过交流掌握学生校外学习情况,特别是中高年级作业完成情况(是否按时完成,完成的质量如何)。要尽早完成,切不可在睡觉前“赶”作业,否则完成质量无法保证。另外,针对课堂听课情况,小测试成绩,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共同探讨出错原因,一起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弥补学习中存在的不足。针对反复出现的同类问题,家长与教师需要反复讲解,并多做一些这类习题,慢慢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在沟通过程中,教师不要使用抱怨的词汇,要与家长倾心沟通,最终达到“1+1+1>3”的效果。就学困生而言,往往基础知识是最为薄弱的问题,比如说:计算准确率问题,不仅影响到计算类题目得分,还会因为计算错误造成应用题大量丢分。对此,教师与家长在沟通之余,需要采取“回头看”的方法,针对学困生,即便到了小学高年级也要坚持写口算卡,这样才能缩小和成绩优异学生之间的差距。
  总结
  总之,两极分化现象是任何人不想看到的问题。但是众多主客观因素是无法回避的,学生之间存在差距也是在所难免的。教师需要做的是,如何缩小两者之间的距离。从小学数学教学来看,要充分考虑到学科特点,小学生的特点,并调动多方面的资源,为小学生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环境,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