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效作业设计探索
【作者】 周春香
【机构】 (四川省资中县重龙镇中心学校)
【正文】摘 要:2021年出台的“双减”政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这个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做到减负增效,尽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为教师新的研究目标。本文基于“双减”视角,就如何优化小学语文作业,提升小学生的学科素养等问题,进行简要梳理和分析。
关键词:“双减”;小学语文;减负增效;作业设计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都是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有关作业部分更是教师关注的焦点,好的作业方案,能够对课堂教学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也能有意识地让学生探索一些未知领域。按照以前的惯例,小学生作业具有“以量取胜”的特点,面对大量的书面作业,小学生心生倦意,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在“双减”政策指引下,缩减作业量成为教学的主旋律。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优化教学进度,设计针对性强的作业内容,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一、前置性作业与图文型作业的结合
就小学高年级(5~6年级)而言,已经具备提取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慢慢学会抽丝剥茧,探索课文更深层次的内容。当然,小学生更“擅长”形象思维,增加直观形象的作业,能够让小学生更容易理解。另外,之所以提升前置性作业,它能够让小学生围绕课文文本信息开展自学,如果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借助大家收集的信息,通过重新分析、整合,从而达到拓展认知面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宇宙生命之谜》一课前,借助小组学习模式布置一些前置性作业。再比如:月亮上有嫦娥姐姐吗?地球与月亮、太阳的关系?你能做出太阳系的模型吗?为什么银河系能够“称霸”宇宙呢?你了解的火星是什么样子?同一个小组一般4~5人,包括组长、资料员、编辑、PPT制作员、讲解员等。通过分工协作,发挥个人的优势和团队协作的力量,有助于学生掌握筛查资料,汇总分析信息,后续图文处理等各种能力,从而形成较为缜密的思维模式。
二、全面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双减政策下来之前,语文作业都体现出全面性的特点,即:教师布置的作业未考虑到个体差异,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布置统一的作业内容。为了提升语文作业的效能,需要考虑到作业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以及学生的差异性等问题。从同一个班级来看,几十名学生在家庭环境、心智水平、认知能力、学习习惯等各方面迥然不同。最终体现在学习能力方面也有明显的不同,如果作业千篇一律,只能取一个“折中”标准,那么优秀的学生会觉着过于简单,学困生则认为难度过大。对此,语文作业应该具有差异性的特征,或者根据学习层次制定几套作业内容,让学生“对号入座”,自觉自愿地完成课后作业。
三、注重课后作业的评价与反馈
作业设计不是孤立存在的,经过精心组织设计的作业,必定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那么,作业设计的水平如何?学生完成的情况如何?如何丰富/调整作业内容?如何做到有效反馈?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入思考,不断实践。教师需要借助课后作业掌握学生的理解能力、消化能力、学习态度,进而帮助学生弥补差距。此外,就小学生而言,都希望获得教师投来的笑容,或者一句赞赏的话语。这些无疑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及时反馈,挖掘学生学习中的亮点。在尊重和包容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赞许,尽量少用“及格”、“良好”、“优”等枯燥的字眼应付学生。有关作业评语部分,不能千篇一律,要尽量丰富评价用语。让学生感受到人性化的关爱,比如“你最近一周上课注意力很集中,因此作业完成得很好,继续保持呦!”,“这三次作业,你的字迹非常工整,一定要保持住啊!”,这样的评价非常具体真实,毫无敷衍色彩,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关爱。
四、增加一些非书面作业
通常,语文作业多以书面形式出现。这种形式久了,就容易产生疲劳感。有时候,我们可以布置一些非书面作业,从而调剂一下学生的学习节奏。比如说:在作文课前一天,安排学生观察生活(春天来了、家庭成员,或者某一件事情),积累一些生活素材。或者说,让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朗读者》等等。这些“特殊”的作业,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还能荡涤学生的心灵,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怀。还能减少小学生写作业的时间,满足他们“看电视”的愿望,可谓一举两得。
五、提升作业的趣味性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语文作业而言,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个人表现情况,并通过作业寻找切入点,考虑到学生对于学习、心理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几乎每位小学生都喜欢内容新奇,形式多样的作业。比如:很多字,一旦“单飞”,大家就不认识了。“垂涎三尺”中的“涎”字,“叱咤风云”中的“叱”字,“伶仃”中的“伶”字,“榫卯”中的“榫”字,“狰狞”的“狞”字等等。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布置作业时可以采取“回头看”的方法,选择以前学过且难度相对较大的字,通过默写、组词,或者借助拼音写出生字(生词)的方法,重新认识这些似曾相识的字词,从而达到巩固基础的效果。
总结
综上所述,“双减”的出台是社会各界多方呼喊的结果。当然,说到减负并非“一减了之”,而是应该结合作业做到“增质减量”。这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包括课堂时间)提升学习效果,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学生兴趣为前提,以学生层次有别为基础,就如何降低作业量,丰富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简单分析。有关这方面的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双减”;小学语文;减负增效;作业设计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都是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有关作业部分更是教师关注的焦点,好的作业方案,能够对课堂教学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也能有意识地让学生探索一些未知领域。按照以前的惯例,小学生作业具有“以量取胜”的特点,面对大量的书面作业,小学生心生倦意,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在“双减”政策指引下,缩减作业量成为教学的主旋律。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优化教学进度,设计针对性强的作业内容,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一、前置性作业与图文型作业的结合
就小学高年级(5~6年级)而言,已经具备提取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慢慢学会抽丝剥茧,探索课文更深层次的内容。当然,小学生更“擅长”形象思维,增加直观形象的作业,能够让小学生更容易理解。另外,之所以提升前置性作业,它能够让小学生围绕课文文本信息开展自学,如果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借助大家收集的信息,通过重新分析、整合,从而达到拓展认知面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宇宙生命之谜》一课前,借助小组学习模式布置一些前置性作业。再比如:月亮上有嫦娥姐姐吗?地球与月亮、太阳的关系?你能做出太阳系的模型吗?为什么银河系能够“称霸”宇宙呢?你了解的火星是什么样子?同一个小组一般4~5人,包括组长、资料员、编辑、PPT制作员、讲解员等。通过分工协作,发挥个人的优势和团队协作的力量,有助于学生掌握筛查资料,汇总分析信息,后续图文处理等各种能力,从而形成较为缜密的思维模式。
二、全面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双减政策下来之前,语文作业都体现出全面性的特点,即:教师布置的作业未考虑到个体差异,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布置统一的作业内容。为了提升语文作业的效能,需要考虑到作业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以及学生的差异性等问题。从同一个班级来看,几十名学生在家庭环境、心智水平、认知能力、学习习惯等各方面迥然不同。最终体现在学习能力方面也有明显的不同,如果作业千篇一律,只能取一个“折中”标准,那么优秀的学生会觉着过于简单,学困生则认为难度过大。对此,语文作业应该具有差异性的特征,或者根据学习层次制定几套作业内容,让学生“对号入座”,自觉自愿地完成课后作业。
三、注重课后作业的评价与反馈
作业设计不是孤立存在的,经过精心组织设计的作业,必定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那么,作业设计的水平如何?学生完成的情况如何?如何丰富/调整作业内容?如何做到有效反馈?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入思考,不断实践。教师需要借助课后作业掌握学生的理解能力、消化能力、学习态度,进而帮助学生弥补差距。此外,就小学生而言,都希望获得教师投来的笑容,或者一句赞赏的话语。这些无疑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及时反馈,挖掘学生学习中的亮点。在尊重和包容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赞许,尽量少用“及格”、“良好”、“优”等枯燥的字眼应付学生。有关作业评语部分,不能千篇一律,要尽量丰富评价用语。让学生感受到人性化的关爱,比如“你最近一周上课注意力很集中,因此作业完成得很好,继续保持呦!”,“这三次作业,你的字迹非常工整,一定要保持住啊!”,这样的评价非常具体真实,毫无敷衍色彩,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关爱。
四、增加一些非书面作业
通常,语文作业多以书面形式出现。这种形式久了,就容易产生疲劳感。有时候,我们可以布置一些非书面作业,从而调剂一下学生的学习节奏。比如说:在作文课前一天,安排学生观察生活(春天来了、家庭成员,或者某一件事情),积累一些生活素材。或者说,让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朗读者》等等。这些“特殊”的作业,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还能荡涤学生的心灵,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怀。还能减少小学生写作业的时间,满足他们“看电视”的愿望,可谓一举两得。
五、提升作业的趣味性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语文作业而言,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个人表现情况,并通过作业寻找切入点,考虑到学生对于学习、心理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几乎每位小学生都喜欢内容新奇,形式多样的作业。比如:很多字,一旦“单飞”,大家就不认识了。“垂涎三尺”中的“涎”字,“叱咤风云”中的“叱”字,“伶仃”中的“伶”字,“榫卯”中的“榫”字,“狰狞”的“狞”字等等。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布置作业时可以采取“回头看”的方法,选择以前学过且难度相对较大的字,通过默写、组词,或者借助拼音写出生字(生词)的方法,重新认识这些似曾相识的字词,从而达到巩固基础的效果。
总结
综上所述,“双减”的出台是社会各界多方呼喊的结果。当然,说到减负并非“一减了之”,而是应该结合作业做到“增质减量”。这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包括课堂时间)提升学习效果,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学生兴趣为前提,以学生层次有别为基础,就如何降低作业量,丰富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简单分析。有关这方面的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