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逻辑思维能力与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融合分析
【作者】 李 东
【机构】 (四川省威远县实验小学)
【正文】摘 要:逻辑性是数学的特质之一。学好数学知识,需要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就小学生而言,更“擅长”形象思维,有关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则相对较弱。因此,从小学阶段开始,就应该有侧重地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下就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应用题;能力培养
应用题是以语言文字表述数量关系的题目,应用题信息(已知和未知)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性。小学生需要经过缜密的思考,有效地推理才能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然后借助四则运算算出最终结果。
一、提升综合能力,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准确解答应用题需建立在读懂题的基础之上。小学生要根据题意区分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借助相互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但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经常出现忽略关键词/句,曲解题意,或者读题不准确等问题。一旦出现这种问题,会直接关系到后续计算,做错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比如:某毛绒玩具厂的产品包括,巴比熊、抱枕、毛毛虫,人均每天生产巴比熊36个,抱枕为巴比熊的2/3,毛毛虫为前两种数量和的1/2,问平均每个工人一天生产多少件(三种毛绒玩具)玩具?针对这类题目,学生要准确列出(计算)三种玩具的日生产量:36、24、29,然后运用加法计算得出最终答案。在题目中有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还有相互关联的条件,那么学生们计算时,就要借助“前因”找出“后果”并按照逻辑关系进行推理计算。
通过类似的题目可以发现,在计算应用题的过程中,需要从各个部分入手,进而获得整体特征,借助关键数据和条件,理清问题脉络,继而形成整体概念。
二、巧用具象与抽象方法,提高思维深刻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如果能够准确把握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就能发现问题的关键点,这个过程可以称作“思维获得深刻发展过程”。可以说,在应用题中有大量条件表述,但这些表述或浅显或抽象。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时,需要借助这些知识点去分析,从而提升思维的缜密性。
比如:有一条长为2200m的隧道,有一辆平板货车(车长10m),其运动速度为15m/秒,问:该平板货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多长的时间?可以说,本题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特征,即便对于成年人,也需要认真思考。很多小学生做错题,就在所难免了。针对这种题,我们可以进行直观演示,取一根PVC管(横向切开做一个剖面便于观察),用一根粉笔作为货车,演示“货车”经过“隧道”的过程。这样能够直观地看清楚,什么叫做“完全通过”。这样,就能快速列出算式(2200+10)÷15,最终答案为147秒。
再以“求比一个数多几”这种应用题为例,“白兔有6只,黑兔比白兔多2只,问黑兔有多少只?”这类题也可以用一些物体或者图形代替,学生们都很容易理解。比如说,白粉笔代表白兔,黄粉笔代表黑兔,大家就能直观地找出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变换解题方法,训练思维灵活性
学好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灵活的数学思维。在计算应用题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调整方案,保证推理和计算更具实用性。就应用题来看,往往是生活问题的“浓缩形式”,学生需要快速还原问题的真相,即便遇到不清晰的已知条件,也能快速调整思路,从而找到对应的解题方法。
比如:“在牧区,为了更好地保存鲜牛肉,一般把无法短期食用的牛肉风干处理,这就是我们说的牛肉干。通常,2公斤鲜牛肉可以加工1.2公斤牛肉干,那么现在有1500公斤鲜牛肉,能够加工多少公斤牛肉干呢?”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先计算出1500公斤鲜牛肉包括多少个2公斤(1500÷2=750个),每2公斤鲜牛肉可以生产1.2公斤牛肉干,则750×1.2=900kg。
四、借助判断和推理,提升思考的严谨性
“一字进宫门,九牛拽不出”,这是对文字的严格要求。同样,如果在计算应用题时,判断失误,或者未能读懂题意,也会出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果。因此,在计算应用题时,需要准确判断,有序推理。保证每步之间都非常严谨。
比如:比例问题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应用题型,有关这类题目多以生产、经营内容为主。有一道这样的应用题,涉及物品的单价、总价、数量等。当某商品的总价格固定时,那么单价与商品数量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如果学生能够准确判断出这两者成反比例关系,且能快速闪现出价格公式(总价=单价×数量),那么就可以快速在脑海中闪现出,如果单价和数量都是“变量”,当数量增加时,单价肯定下降;反之,数量减少时,单价肯定上升。再以某图形应用题为例,选两个正方形,若将两个图形拼成一个图形,那么该图形的面积就是单个正方形面积的2倍?学生们就应该从正方形入手,由于题目中未能给出两个正方形的具体边长数据,那么存在两种可能性,第一,两个正方形边长一致,拼出来的正方形,其面积肯定是同一正方形的2倍。第二,两个正方形边长不一致,拼出来的图形也并非长方形,那么题目中的2倍关系也就不存在了。
上述这类应用题,是基于证据的推理,全程借助“为什么”去引导和验证。这样有助于学生边思考边验证,边验证边推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严谨性的效果。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多使用类似的应用题,让学生不断去思索各种条件之间的关联性,而非一味地去计算。
总结
综上所述,逻辑思维是学习理科知识必备的“素质”,尤其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学生要保持头脑清醒,层次分明,步步为营。就小学数学应用题而言,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充分利用有效条件,筛选出那些“捣乱”的条件。这样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最终将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提升到相应的应用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应用题;能力培养
应用题是以语言文字表述数量关系的题目,应用题信息(已知和未知)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性。小学生需要经过缜密的思考,有效地推理才能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然后借助四则运算算出最终结果。
一、提升综合能力,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准确解答应用题需建立在读懂题的基础之上。小学生要根据题意区分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借助相互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但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经常出现忽略关键词/句,曲解题意,或者读题不准确等问题。一旦出现这种问题,会直接关系到后续计算,做错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比如:某毛绒玩具厂的产品包括,巴比熊、抱枕、毛毛虫,人均每天生产巴比熊36个,抱枕为巴比熊的2/3,毛毛虫为前两种数量和的1/2,问平均每个工人一天生产多少件(三种毛绒玩具)玩具?针对这类题目,学生要准确列出(计算)三种玩具的日生产量:36、24、29,然后运用加法计算得出最终答案。在题目中有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还有相互关联的条件,那么学生们计算时,就要借助“前因”找出“后果”并按照逻辑关系进行推理计算。
通过类似的题目可以发现,在计算应用题的过程中,需要从各个部分入手,进而获得整体特征,借助关键数据和条件,理清问题脉络,继而形成整体概念。
二、巧用具象与抽象方法,提高思维深刻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如果能够准确把握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就能发现问题的关键点,这个过程可以称作“思维获得深刻发展过程”。可以说,在应用题中有大量条件表述,但这些表述或浅显或抽象。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时,需要借助这些知识点去分析,从而提升思维的缜密性。
比如:有一条长为2200m的隧道,有一辆平板货车(车长10m),其运动速度为15m/秒,问:该平板货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多长的时间?可以说,本题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特征,即便对于成年人,也需要认真思考。很多小学生做错题,就在所难免了。针对这种题,我们可以进行直观演示,取一根PVC管(横向切开做一个剖面便于观察),用一根粉笔作为货车,演示“货车”经过“隧道”的过程。这样能够直观地看清楚,什么叫做“完全通过”。这样,就能快速列出算式(2200+10)÷15,最终答案为147秒。
再以“求比一个数多几”这种应用题为例,“白兔有6只,黑兔比白兔多2只,问黑兔有多少只?”这类题也可以用一些物体或者图形代替,学生们都很容易理解。比如说,白粉笔代表白兔,黄粉笔代表黑兔,大家就能直观地找出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变换解题方法,训练思维灵活性
学好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灵活的数学思维。在计算应用题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调整方案,保证推理和计算更具实用性。就应用题来看,往往是生活问题的“浓缩形式”,学生需要快速还原问题的真相,即便遇到不清晰的已知条件,也能快速调整思路,从而找到对应的解题方法。
比如:“在牧区,为了更好地保存鲜牛肉,一般把无法短期食用的牛肉风干处理,这就是我们说的牛肉干。通常,2公斤鲜牛肉可以加工1.2公斤牛肉干,那么现在有1500公斤鲜牛肉,能够加工多少公斤牛肉干呢?”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先计算出1500公斤鲜牛肉包括多少个2公斤(1500÷2=750个),每2公斤鲜牛肉可以生产1.2公斤牛肉干,则750×1.2=900kg。
四、借助判断和推理,提升思考的严谨性
“一字进宫门,九牛拽不出”,这是对文字的严格要求。同样,如果在计算应用题时,判断失误,或者未能读懂题意,也会出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果。因此,在计算应用题时,需要准确判断,有序推理。保证每步之间都非常严谨。
比如:比例问题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应用题型,有关这类题目多以生产、经营内容为主。有一道这样的应用题,涉及物品的单价、总价、数量等。当某商品的总价格固定时,那么单价与商品数量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如果学生能够准确判断出这两者成反比例关系,且能快速闪现出价格公式(总价=单价×数量),那么就可以快速在脑海中闪现出,如果单价和数量都是“变量”,当数量增加时,单价肯定下降;反之,数量减少时,单价肯定上升。再以某图形应用题为例,选两个正方形,若将两个图形拼成一个图形,那么该图形的面积就是单个正方形面积的2倍?学生们就应该从正方形入手,由于题目中未能给出两个正方形的具体边长数据,那么存在两种可能性,第一,两个正方形边长一致,拼出来的正方形,其面积肯定是同一正方形的2倍。第二,两个正方形边长不一致,拼出来的图形也并非长方形,那么题目中的2倍关系也就不存在了。
上述这类应用题,是基于证据的推理,全程借助“为什么”去引导和验证。这样有助于学生边思考边验证,边验证边推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严谨性的效果。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多使用类似的应用题,让学生不断去思索各种条件之间的关联性,而非一味地去计算。
总结
综上所述,逻辑思维是学习理科知识必备的“素质”,尤其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学生要保持头脑清醒,层次分明,步步为营。就小学数学应用题而言,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充分利用有效条件,筛选出那些“捣乱”的条件。这样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最终将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提升到相应的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