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历史中军事史相关内容教学分析
【作者】 邹孟君
【机构】 (四川省资中县归德镇中心学校)
【正文】摘 要:战争史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特殊部分,除去血腥成分以外,战争还与文明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通过分析战争史,能够丰富初中历史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通过学习此类知识,还能让学生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和未来。本文就此进行简要分析,从而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出战争史的最大价值。
关键词:初中历史;战争史;教学方法
一、战争史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一)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
人们提到战争,总是联想到“屠戮”、“血流成河”等凄惨的词汇。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战争虽然具有极强的摧毁力,同时也有强大的创造力。在人类历史演变过程中,战争从来未曾停止过,即便当今,仍然有巴以冲突、中东库尔德,以及俄乌冲突(俄乌战争)在上演。回顾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年代的战争也在形式、手段、结局等方面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早年间的冷兵器到现代立体化战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当然,所有的战争都是“弱肉强食”与“适者生存”的一次次重演。
当然,即便我们翻阅所有的文献资料,也无法描绘出战争带给人类的苦难。上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轴心国与日本法西斯为欧洲、亚洲,乃至大洋洲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欧洲人对于新大陆的征服,更是彻底摧毁了美洲土著民族及土著文化。抗日战争期间,东方大国变得满目疮痍,即便今日那场战争带来的后遗症仍未彻底消失。当然,战争对于摧毁旧文明,塑造新文明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清朝末年,大清帝国的长矛盾牌已经无法阻挡八国联军的入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农耕文明被现代工业文明彻底击败。这也让亿万华夏儿女懂得,只有“师夷长技以制夷”才能屹立于世界之巅。
(二)战争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初中历史教学承载着培养民族精神的重任。历史教育具有典型的人文属性,有助于个体健康发展,更有利于民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通过学习历史知识,能够重新认识自我,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更是能够汲取前人的教训,并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未来。作为历史知识的分支,战争史和人类文明息息相关,具有非常独特的教育意义和人文价值。
通过学习战争史,可以增加学习兴趣。相比历史教材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板块而言,战争史更具可读性。借助于文字、图片、视频,能让战争变得生动起来,并且能够透过战争看到其背后的利益冲突。
通过学习战争史,能够感受另类的人文精神。战争推进人类文明、民主的进步,同时也为人类带来惨痛的代价。学生在学习战争史的时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历史,重新对人性有一个判断,并树立追求自由、民主、关爱生命的信念。
通过学习战争史,能够用变化的眼光看待社会的发展。战争所表现出来的是利益纷争,是兵戎相见。但在其背后,则有着各方利益集团的纷争,是在矛盾不可调基础上的最后博弈。通过学习战争史,能够深刻地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性质,从而能够客观、全面的分析历史事件,并能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审视人类社会的走势。
二、讲述战争史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习战争史需要分析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这样才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分析战争的来龙去脉。因此,历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清交战双方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从而学会在复杂的条件下去分析战争。通常,教师可以采用“铺垫法”去整合梳理教学材料。所引用的故事要生动有趣,客观地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切不可为了渲染气氛而随意杜撰。此外,教师所用语言应该深入浅出,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拉近历史事件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当然,所引用的故事要具有一定的情感推理性,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情感变化情况,基于特定的历史情感,引出相应的战争事件。
此外,“对比法”也是一个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知识储备情况,进行有效地引导。所用对比事件应该层次清晰,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主线进行对比,否则容易让学生产生混淆。为了便于区分事件之间的异同,还可以借助表格罗列一些提纲性的知识点,再提出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供学生们思考讨论。
三、战争史教学策略分析
(一)概述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该部分可以借用铺垫法,历史教师概述战争的背景线索要清晰,概括战争的原因要全面而精准。借助于某一历史线索,根据相关史料分析出战争爆发的根源。学生们通过对比也能体会到战争“另一方”的感受,进而分析两者之间的应对措施。学生们先消化吸收这部分知识,然后借助语言、图片及其他方法,就能够按图索骥的分析出战争的走势和结果。
(三)叙述战争过程
这部分多采用“细节法”,能够准确地描述战争细节,尤其是趣味性或可读性较强的历史战争故事。我国古代战争中,有很多战役和成语息息相关,如果借助这些衍生出来的成语,则能更好地讲解这些战争的原委,比如,淝水之战与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等。通过细节讲解,学生们会听得津津有味,对于该战争也会有深刻的记忆。
(四)对战争性质的探讨
探讨战争性质应该基于客观角度,而非交战双方。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充足的铺垫工作,然后化繁为简,并引导学生去思考战争的性质,比如:双方发动战争的动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自然条件,交战双方的实力,战争手段与进程等等。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慢慢掌握验证法,结合战争双方所具备的条件,假设一种结果,并通过战争进展情况加以验证。
(五)其他方面
学习战争史,还要分析战争所带来的影响,比如:疆界的重新划分、附属国、政权的颠覆。以及对后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等等。同时,还要带领学生反思战争,比如,对于交战某一方的“审判”,如何避免此类战争,如何将战争控制在最小规模等等。
总结
战争是很多人不愿提及的问题,但也是人类无法避免的事件。在人类历史演变中,战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讲解战争史的过程中,我们要基于现代人的理念,从客观的角度去分析战争的始末,当然教学要具有足够的趣味性,这样才能让战争史变得更具人文色彩。
关键词:初中历史;战争史;教学方法
一、战争史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一)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
人们提到战争,总是联想到“屠戮”、“血流成河”等凄惨的词汇。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战争虽然具有极强的摧毁力,同时也有强大的创造力。在人类历史演变过程中,战争从来未曾停止过,即便当今,仍然有巴以冲突、中东库尔德,以及俄乌冲突(俄乌战争)在上演。回顾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年代的战争也在形式、手段、结局等方面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早年间的冷兵器到现代立体化战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当然,所有的战争都是“弱肉强食”与“适者生存”的一次次重演。
当然,即便我们翻阅所有的文献资料,也无法描绘出战争带给人类的苦难。上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轴心国与日本法西斯为欧洲、亚洲,乃至大洋洲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欧洲人对于新大陆的征服,更是彻底摧毁了美洲土著民族及土著文化。抗日战争期间,东方大国变得满目疮痍,即便今日那场战争带来的后遗症仍未彻底消失。当然,战争对于摧毁旧文明,塑造新文明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清朝末年,大清帝国的长矛盾牌已经无法阻挡八国联军的入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农耕文明被现代工业文明彻底击败。这也让亿万华夏儿女懂得,只有“师夷长技以制夷”才能屹立于世界之巅。
(二)战争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初中历史教学承载着培养民族精神的重任。历史教育具有典型的人文属性,有助于个体健康发展,更有利于民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通过学习历史知识,能够重新认识自我,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更是能够汲取前人的教训,并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未来。作为历史知识的分支,战争史和人类文明息息相关,具有非常独特的教育意义和人文价值。
通过学习战争史,可以增加学习兴趣。相比历史教材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板块而言,战争史更具可读性。借助于文字、图片、视频,能让战争变得生动起来,并且能够透过战争看到其背后的利益冲突。
通过学习战争史,能够感受另类的人文精神。战争推进人类文明、民主的进步,同时也为人类带来惨痛的代价。学生在学习战争史的时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历史,重新对人性有一个判断,并树立追求自由、民主、关爱生命的信念。
通过学习战争史,能够用变化的眼光看待社会的发展。战争所表现出来的是利益纷争,是兵戎相见。但在其背后,则有着各方利益集团的纷争,是在矛盾不可调基础上的最后博弈。通过学习战争史,能够深刻地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性质,从而能够客观、全面的分析历史事件,并能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审视人类社会的走势。
二、讲述战争史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习战争史需要分析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这样才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分析战争的来龙去脉。因此,历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清交战双方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从而学会在复杂的条件下去分析战争。通常,教师可以采用“铺垫法”去整合梳理教学材料。所引用的故事要生动有趣,客观地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切不可为了渲染气氛而随意杜撰。此外,教师所用语言应该深入浅出,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拉近历史事件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当然,所引用的故事要具有一定的情感推理性,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情感变化情况,基于特定的历史情感,引出相应的战争事件。
此外,“对比法”也是一个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知识储备情况,进行有效地引导。所用对比事件应该层次清晰,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主线进行对比,否则容易让学生产生混淆。为了便于区分事件之间的异同,还可以借助表格罗列一些提纲性的知识点,再提出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供学生们思考讨论。
三、战争史教学策略分析
(一)概述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该部分可以借用铺垫法,历史教师概述战争的背景线索要清晰,概括战争的原因要全面而精准。借助于某一历史线索,根据相关史料分析出战争爆发的根源。学生们通过对比也能体会到战争“另一方”的感受,进而分析两者之间的应对措施。学生们先消化吸收这部分知识,然后借助语言、图片及其他方法,就能够按图索骥的分析出战争的走势和结果。
(三)叙述战争过程
这部分多采用“细节法”,能够准确地描述战争细节,尤其是趣味性或可读性较强的历史战争故事。我国古代战争中,有很多战役和成语息息相关,如果借助这些衍生出来的成语,则能更好地讲解这些战争的原委,比如,淝水之战与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等。通过细节讲解,学生们会听得津津有味,对于该战争也会有深刻的记忆。
(四)对战争性质的探讨
探讨战争性质应该基于客观角度,而非交战双方。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充足的铺垫工作,然后化繁为简,并引导学生去思考战争的性质,比如:双方发动战争的动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自然条件,交战双方的实力,战争手段与进程等等。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慢慢掌握验证法,结合战争双方所具备的条件,假设一种结果,并通过战争进展情况加以验证。
(五)其他方面
学习战争史,还要分析战争所带来的影响,比如:疆界的重新划分、附属国、政权的颠覆。以及对后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等等。同时,还要带领学生反思战争,比如,对于交战某一方的“审判”,如何避免此类战争,如何将战争控制在最小规模等等。
总结
战争是很多人不愿提及的问题,但也是人类无法避免的事件。在人类历史演变中,战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讲解战争史的过程中,我们要基于现代人的理念,从客观的角度去分析战争的始末,当然教学要具有足够的趣味性,这样才能让战争史变得更具人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