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实施方法分析
【作者】 赵 静
【机构】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朝阳小学)
【正文】摘 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好语文的三个重要元素。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的作用非同寻常,简言之,在语文教材中,每个字、每个词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愫。如果不能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那么要学好语文,几乎不可能,即便侥幸过关,那么他的所言、所写也是苍白无力的。本文基于小学语文教学,就语言、行为、情绪等知识进行分析,目的是提升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其情感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学;教学实践
一、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的基本策略分析
(一)丰富课堂语言
提及情感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即便是师生对话,教师也要根据话题选择相应的语言和语气,让学生在相应的氛围内体会老师所要表达的意思。或者是谆谆教诲,或者是启迪智慧,或者是丰富认知,亦或激发审美体验。
首先,借助讲述型语言引导学生渐入佳境。近年来,情景教学成为教育领域内出现频率较高的“热词”。当然,网络信息时代多媒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能够用声音、图片、文字、视频营造出相应的场景,以《萤火虫》一课为例,教师播放有关夏夜的小视频,同时配上画外音“夏天来了,气温慢慢升高了。傍晚,夜色渐浓。我们在院子里乘凉,无意间发现了这些发光的小飞虫。对,就是这些小虫子。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小学生们边看,边听,边想,最后会随着教师的引导说出“萤火虫———”。以后,每每遇到萤火虫这三个字,脑海中就会定格在“夏夜——小草——凉风——萤火虫”这一画面。
其次,在回答性问题中融入情感元素。有关提问,最好设计成环环相扣的渐进式问题,借助多个问题拓展知识面,仍以《萤火虫》为例,教师可以提出以下一组问题:“读完课文后,你能将你想象的事物画出来吗?”,“除去萤火虫,还有哪些是必须画的呢?”,“可以画星星,但不能画月亮,为什么呢?”,“单纯画一些画可以吗?”,“萤火虫需要画很多吗?”等等。通过这种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小学生会强化头脑中的信息,并构建出逻辑性很强的框架,有效提升个人感悟力。
(二)借助行为升华个人情感
师生互动是课堂中较多的交流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去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教师要“走入”学生当中去,借助行动升华感情,让学生看到教师慈祥的眼神,看到教师赞许的笑容。
首先,发挥眼神的妙用。有时候,教师的眼神就是一根指挥棒。比如说,温暖的眼神能开启学生的智慧,欣赏和专注的眼神能增添学生的信心,赞许的眼神是对学生最好的支持,严厉的眼神能让学生明白此事不可为。总之,合理利用眼神能够很好地表达教师的态度和想法。有时候,反而比语言更具影响力。
其次,合理使用手势。近年来,多媒体在课堂上大显身手。但还需要适当增加范读内容,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邀请学生回答问题,可以做伸手邀请的动作,彰显出教师对学生的认可和尊重;在提问环节,教师可以做出举手示范动作,这样既不刺激学生(尤其是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还能起到很好的提醒作用。
(三)时刻关注学生情绪
尊重学生就要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并从他们的学业情绪中一探究竟。教师要学会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当然,教师要善于纠正学生的不良情绪,或者及时激发学生的情感。我们知道:情绪具有外显特征,而情感则更为内敛,两者相互影响,又相互依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绪变化,感知到学生心理方面的变化。比如说,如果学生面部凝重,或呼吸急促,那么他当时就是处于紧张的状态。一旦学生认为教学内容过于枯燥,那么注意力也会随之下降,会感觉学习索然无味。教师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增加一些和课堂知识相关的话题,通过情感课堂优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借助审美构建情感课堂
小学生天性率真,嫉恶如仇,又敢作敢当,当然他们更向往美好的事物,时不时在脑海中“构建”一个理想化的场景。教师应该激发小学生的这种审美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在阅读中,要充分发挥情感要素的作用,让阅读变成美读,在阅读中宣泄自己的情感。此外,小学生都喜欢绘画。语文课增加一些绘画元素,也能很好的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当然,我们提倡简笔画,在最短的时间内画出与课文对应的人物、动物或者场景,从而让文章鲜活起来。
二、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相关环节分析
(一)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这些精挑细选的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反应,能够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学生情感。比如,在《鹿角和鹿腿》一课中,作者描绘出鹿的情感变化过程。学生在研读过程中,需要注意标点符号的巧妙应用。教师要明确,“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最主要的内容。
(二)掌握小学生的情感基础
作为教学主体,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情感基础,准确掌握学情特点。要善于从情感视角去分析学情。教师应该首先明确学生的情感需求是什么?比如:每位小学生都希望获得老师的尊重和认可。因此,教师应该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们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要密切关注那些性格内向,或者参与度较低的学生,引导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借助绘画、回答问题、表演等活动,增加师生(生生)互动频率,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另外,教师要做一个“预判者”,真实预判出学生情绪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当学生完成阅读后,其情绪也会随着文章情节变化而跌宕起伏。结合预判提前调整教学方案,让学生兴趣满满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三)制定相应的目标与流程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目标都比较模糊。教师要制定出可行的阶段性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设计好相应的流程。努力创建平等、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
总结
总之,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应该基于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努力,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素材,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能体现出情感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学;教学实践
一、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的基本策略分析
(一)丰富课堂语言
提及情感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即便是师生对话,教师也要根据话题选择相应的语言和语气,让学生在相应的氛围内体会老师所要表达的意思。或者是谆谆教诲,或者是启迪智慧,或者是丰富认知,亦或激发审美体验。
首先,借助讲述型语言引导学生渐入佳境。近年来,情景教学成为教育领域内出现频率较高的“热词”。当然,网络信息时代多媒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能够用声音、图片、文字、视频营造出相应的场景,以《萤火虫》一课为例,教师播放有关夏夜的小视频,同时配上画外音“夏天来了,气温慢慢升高了。傍晚,夜色渐浓。我们在院子里乘凉,无意间发现了这些发光的小飞虫。对,就是这些小虫子。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小学生们边看,边听,边想,最后会随着教师的引导说出“萤火虫———”。以后,每每遇到萤火虫这三个字,脑海中就会定格在“夏夜——小草——凉风——萤火虫”这一画面。
其次,在回答性问题中融入情感元素。有关提问,最好设计成环环相扣的渐进式问题,借助多个问题拓展知识面,仍以《萤火虫》为例,教师可以提出以下一组问题:“读完课文后,你能将你想象的事物画出来吗?”,“除去萤火虫,还有哪些是必须画的呢?”,“可以画星星,但不能画月亮,为什么呢?”,“单纯画一些画可以吗?”,“萤火虫需要画很多吗?”等等。通过这种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小学生会强化头脑中的信息,并构建出逻辑性很强的框架,有效提升个人感悟力。
(二)借助行为升华个人情感
师生互动是课堂中较多的交流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去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教师要“走入”学生当中去,借助行动升华感情,让学生看到教师慈祥的眼神,看到教师赞许的笑容。
首先,发挥眼神的妙用。有时候,教师的眼神就是一根指挥棒。比如说,温暖的眼神能开启学生的智慧,欣赏和专注的眼神能增添学生的信心,赞许的眼神是对学生最好的支持,严厉的眼神能让学生明白此事不可为。总之,合理利用眼神能够很好地表达教师的态度和想法。有时候,反而比语言更具影响力。
其次,合理使用手势。近年来,多媒体在课堂上大显身手。但还需要适当增加范读内容,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邀请学生回答问题,可以做伸手邀请的动作,彰显出教师对学生的认可和尊重;在提问环节,教师可以做出举手示范动作,这样既不刺激学生(尤其是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还能起到很好的提醒作用。
(三)时刻关注学生情绪
尊重学生就要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并从他们的学业情绪中一探究竟。教师要学会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当然,教师要善于纠正学生的不良情绪,或者及时激发学生的情感。我们知道:情绪具有外显特征,而情感则更为内敛,两者相互影响,又相互依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绪变化,感知到学生心理方面的变化。比如说,如果学生面部凝重,或呼吸急促,那么他当时就是处于紧张的状态。一旦学生认为教学内容过于枯燥,那么注意力也会随之下降,会感觉学习索然无味。教师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增加一些和课堂知识相关的话题,通过情感课堂优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借助审美构建情感课堂
小学生天性率真,嫉恶如仇,又敢作敢当,当然他们更向往美好的事物,时不时在脑海中“构建”一个理想化的场景。教师应该激发小学生的这种审美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在阅读中,要充分发挥情感要素的作用,让阅读变成美读,在阅读中宣泄自己的情感。此外,小学生都喜欢绘画。语文课增加一些绘画元素,也能很好的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当然,我们提倡简笔画,在最短的时间内画出与课文对应的人物、动物或者场景,从而让文章鲜活起来。
二、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相关环节分析
(一)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这些精挑细选的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反应,能够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学生情感。比如,在《鹿角和鹿腿》一课中,作者描绘出鹿的情感变化过程。学生在研读过程中,需要注意标点符号的巧妙应用。教师要明确,“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最主要的内容。
(二)掌握小学生的情感基础
作为教学主体,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情感基础,准确掌握学情特点。要善于从情感视角去分析学情。教师应该首先明确学生的情感需求是什么?比如:每位小学生都希望获得老师的尊重和认可。因此,教师应该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们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要密切关注那些性格内向,或者参与度较低的学生,引导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借助绘画、回答问题、表演等活动,增加师生(生生)互动频率,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另外,教师要做一个“预判者”,真实预判出学生情绪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当学生完成阅读后,其情绪也会随着文章情节变化而跌宕起伏。结合预判提前调整教学方案,让学生兴趣满满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三)制定相应的目标与流程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目标都比较模糊。教师要制定出可行的阶段性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设计好相应的流程。努力创建平等、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
总结
总之,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应该基于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努力,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素材,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能体现出情感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