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实施小组合作

【作者】 包凤萍

【机构】 (广西那坡县那坡中学)


【正文】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推动性,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改变了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一、小组合作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现实社会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创造了学生互相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小环境中相互适应,通过适应这个小环境,逐步过渡到适应大环境。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尤其是在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成员之间合作的机会,增加课堂上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频度和强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一个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是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
  3.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终究是要融入庞大的社会体系里边去,社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便是学生在校期间的需求,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地肯定与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思维过程及时得到纠错和完善,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捍卫集体荣誉的学习动机。从而激发源于内驱力的学习主动性,大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数学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分析
  1.高中生数学学习特点——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自信心不足
  小组合作初期,小组成员接到学习任务后,不能按照任务要求进行合作学习,不能独立思考或者经过独立思考后不能或者不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静坐待其他成员完成小组任务,而小组长又无法兼顾到此类成员,重蹈了传统授课的覆辙。长此以往,常会出现发呆、走神,甚至出现抵触和不愿参与的不良情绪。
  2.流于形式——主要用于公开课,常规课依然传统式授课
  部分教师难以接受新鲜事物,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本身积极性不高,常规课堂依旧我行我素地行走在填鸭式的传统授课之路上。只有接到上一堂公开课的通知前夕,开始着手制作小组合作文本材料和电子材料,临时抱佛脚式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短暂而又简单粗暴的培训。此类教师的宗旨——课堂热闹即可。忽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小组合作长年累月地流于形式。
  3.教师缺乏必要的关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
  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较大,课堂上出现意外情况的概率大增,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有了更高的要求。老师的初衷是想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上,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获取知识。初衷虽好,但教师
  自身没有得到较为系统的培训就被大面积的铺开,致使教师缺乏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的技能,在进行过程设置和任务布置的时候不明确或者缺乏延展性。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随意性大,调控困难,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进入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混乱开局,仓促收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数学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与实践
  1.数学课中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思想准备
  教研部门在全面铺开教育教学改革之前,应该对全体教师进行系统的专题讲座,从思想上将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之心武装起来。明确育人目标——培养能适应不断变迁的信息化时代的学生,具备国家意识、兼有国际视野的自信的个体。对学生学习现状分析来明确教师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的目标,使教师在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之前,能够准确把握学生,即洞悉学生如何学习及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2.数学课中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技能准备
  基于问题的学习才能更好的提升教师的技能,迫使教师进行思考如何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细化致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教师应该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授课方能实现育人目标。学生应该是善于学习、勤于思考、能团结协作、志气高远的独立个体。
  根据既定目标,通过研修、示范教学、研课磨课等方式,帮助教师实现由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到教育教学的实践转变,提高教师研究反思能力,促进自主研修,从而达成“培而为不培”的目的。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过程设置与课堂调控能力的准备
  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即是放权于学生自主学习,不科学规范的课堂调控必然导致课堂随意学习效率低下。为此,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更是超前的高要求,这就涉及到课前教师的过程设置的科学与严谨。应遵循小组合作与小组展示不是目的,而是过程,是知识(规律)的整合,最后形成一个比较客观的规范的知识(规律)。
  在小组合作学习全面铺开之前,应该通过小范围的试点,组织教师进行听课、评课、磨课,引导教师聚焦主题,基于问题相互切磋、商讨,再设计、再实践、再反思,从而不断改进教学策略、解决问题,迫使教师指向共同成长。好的教学设计(策略)方能使学生脑洞大开、畅所欲言而又不脱离学习主题本身,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思考,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自信心,敢于思考、敢于表达。
  4.数学课中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思想准备
  教师在参与培训的时候应该谨记自己也是培训者,在新鲜事物(教育教学改革)到来的时候教师要有思想上的准备,学生亦然。为此,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该对学生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性和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培训,使学生从理论上对小组合作有初步的认识,而后方能有效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四、结束语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中不断发掘的方式之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育教学的改革需要热爱学习和热衷于思考的教师,时刻将“如何让学生爱上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如何提升适应不断变迁的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教学能力”作为教师毕生学习的动力。不断的树立更高更强的育人目标:品德高尚、志趣高远、学问高深、品质高雅;家国意识强、人文精神强、科学思维意思强、身体素质意识强、学科素养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