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巧用小组讨论法点亮小学英语课堂
【作者】 张 静
【机构】 (安徽省太和县沙河路小学)
【正文】摘 要:新课标提倡合作学习,而课堂小组讨论是实施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是针对小学英语课堂小组讨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以引导学生积极地,高效地进行小组讨论。
关键词:新课标;小组讨论;教学实践;高效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逐渐推进和实施,英语课堂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课堂小组讨论这一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师生教学相长的促进,特别有助于贯彻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思想,因此,课堂小组讨论受到了广大英语教师的普遍重视和推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在实践中操作不当,难以引发学生对小组讨论的浓厚兴趣,导致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对于课堂教学没有多大的帮助,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冷场”的尴尬局面。小组讨论开始之后,小组成员面对讨论话题,既不知道说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说,结果面面相觑,鸦雀无声,结局尴尬。
二、学生合作不到位,出现“虚热闹”的混乱局面。教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讨论,结果学生借机浑水摸鱼,大谈无关紧要或与讨论话题相差甚远的东西。
三、学生的合作不主动。在开展小组讨论时,发现很多学生只顾自己思考,独立行事,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使讨论流于形式。
四、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出现“独白”的演说场面。小组讨论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但是小组内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掌控小组的局面,这阻碍了全体组员平等地参与小组活动,尤其对内向、文静或能力较差的学生不利。“小权威”往往独断专行,以自己的见解代替全组的想法。那些成绩差或内向的学生不敢也不愿表达思想,只是安静地做个听众;懒惰的学生在小组内不出力,却享受小组共同的成果。渐渐地他们对一切语言活动都表现得漠不关心。
针对上述小组讨论的低效、形式化现象,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精心设计讨论的话题。精心设计一个话题是小组讨论顺利开展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小组讨论之前,深入研究教材,理出教材的基本框架,教学内容以及文本所传达的意义;确定所学内容的哪些地方适合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话题是否基于文本之上,能否挖掘文本的内涵;讨论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否激励其有感而发。教师还应尽可能地把握学生在阅读文本与讨论问题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或难点,精心设计讨论话题,避免“有题无议”或“有议无质”的现象。例如,在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5 Dinner’s ready 教学中,我们可让学生先从自己一日三餐通常吃什么开始交流,学生一听到这个与自己生活相关的话题都踊跃发言,而后我们就把话题展开,讨论起“What would you like?”,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开来并模拟起点餐的生活场景。又如,在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4 I have a pen pal 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由于学生交网友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存在很多争议,所以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把全班分成两大组,每一组的同学再分成小组讨论利弊。当代的学生都是思维敏捷,富有个性,富有个人想法的孩子,于是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些看法连老师都为之赞叹。
二、 合理分组,调控小组讨论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有效的学生分组活动是精心设计的、有目的和有准备的教学活动,而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随心所欲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组建小组时要充分考虑到小组成员在性别、能力、原有成绩、性格特征、智力差异等方面的差别,每个小组可以由四个或六个同学组成,在座位的编排上最好以前后左右四人或六人为宜,这样有利于小组讨论的随时性。另外,组内的个别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小组讨论这一形式的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精神,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承担特定的职责,防止大部分学生充当“听众”。因此,教师应注意做好指导工作。首先是对小组长的指导,指导他们如何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给每个成员分配角色,如何在讨论过程中调动本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如何做好讨论记录,如何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为本组的讨论搜集资料等。
三、 排除障碍,保证讨论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课堂预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看书、上网或请教长辈等方式预先了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料。例如,在上六年级下册Unit1 How tall are you? Part B Read and write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先通过上网等方式了解光和影的关系,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讨论“Can you answer Little Duck’s question?”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能做到有话可说,避免了从众心理。另外,老师也应该为小组讨论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例如在上六年级上册“Unit6 How do you feel? A Let’s learn”这一节的时候,先给学生提供四幅图,要求学生描绘图中发生的事情,然后根据Sarah的事例,结合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分组讨论该如何去做?在学生进行讨论之前,我先提供给学生一些基本句型及表达法,如“You should...”等,这样就为学生讨论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下转第105页)
(上接第106页)
四、 营造宽松的讨论氛围,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小组讨论”式的课堂中,教师不仅是小组讨论的设计者、组织者,还应该是引导者和参与者,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走动于各小组之间,了解情况,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帮助一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作为教师应该既要引导学生在讨论时不要离题太远、钻牛角尖,要引导学生深入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普遍发言,并尽量给中下学生发言的机会。而且在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该做必要的小结,指出讨论中的得失,并阐明自己的看法,尤其是那些有争议性的问题,不过不能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要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看法。因此,尽管课堂小组讨论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解决问题,但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时时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 调控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在课堂讨论的活动中,应把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讨论中,教师应选择重点的句式,设计适当的语言交际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这些重要的句式,能够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语言。例如在上三年级下册Unit5 Do you like pears? 这一单元的时候,在上完整体理解之后,我先让学生对句型“Do you like pears? Yes, I do. / No, I don’ t.”进行造句,进行有意识地句型操练,然后再让学生在讨论“Do you like... ?”这个话题时灵活使用这个句型。学生通过这种操练后又在真实语境中为完成交际任务而使用语言形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通过机械性操练让学生记忆语言形式的单调、枯燥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记住了“Do you like pears?”和“Yes, I do. / No, I don’ t. I like apples.”这些句型,又会使用这些句型。
总之,小组讨论学习作为合作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促使学生通过讨论,自主地学习,真正在讨论中学习,在实践中成熟;同时,通过讨论中的交流,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相互鼓励、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而且在讨论中巧妙地运用语言形式达到交际的目的。因此,小组讨论如何高效地实施将是值得我们广大教育者一再思考与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01
[2]How to teach English,Jereny Harmer, 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0,8
关键词:新课标;小组讨论;教学实践;高效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逐渐推进和实施,英语课堂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课堂小组讨论这一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师生教学相长的促进,特别有助于贯彻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思想,因此,课堂小组讨论受到了广大英语教师的普遍重视和推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在实践中操作不当,难以引发学生对小组讨论的浓厚兴趣,导致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对于课堂教学没有多大的帮助,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冷场”的尴尬局面。小组讨论开始之后,小组成员面对讨论话题,既不知道说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说,结果面面相觑,鸦雀无声,结局尴尬。
二、学生合作不到位,出现“虚热闹”的混乱局面。教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讨论,结果学生借机浑水摸鱼,大谈无关紧要或与讨论话题相差甚远的东西。
三、学生的合作不主动。在开展小组讨论时,发现很多学生只顾自己思考,独立行事,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使讨论流于形式。
四、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出现“独白”的演说场面。小组讨论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但是小组内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掌控小组的局面,这阻碍了全体组员平等地参与小组活动,尤其对内向、文静或能力较差的学生不利。“小权威”往往独断专行,以自己的见解代替全组的想法。那些成绩差或内向的学生不敢也不愿表达思想,只是安静地做个听众;懒惰的学生在小组内不出力,却享受小组共同的成果。渐渐地他们对一切语言活动都表现得漠不关心。
针对上述小组讨论的低效、形式化现象,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精心设计讨论的话题。精心设计一个话题是小组讨论顺利开展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小组讨论之前,深入研究教材,理出教材的基本框架,教学内容以及文本所传达的意义;确定所学内容的哪些地方适合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话题是否基于文本之上,能否挖掘文本的内涵;讨论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否激励其有感而发。教师还应尽可能地把握学生在阅读文本与讨论问题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或难点,精心设计讨论话题,避免“有题无议”或“有议无质”的现象。例如,在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5 Dinner’s ready 教学中,我们可让学生先从自己一日三餐通常吃什么开始交流,学生一听到这个与自己生活相关的话题都踊跃发言,而后我们就把话题展开,讨论起“What would you like?”,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开来并模拟起点餐的生活场景。又如,在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4 I have a pen pal 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由于学生交网友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存在很多争议,所以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把全班分成两大组,每一组的同学再分成小组讨论利弊。当代的学生都是思维敏捷,富有个性,富有个人想法的孩子,于是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些看法连老师都为之赞叹。
二、 合理分组,调控小组讨论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有效的学生分组活动是精心设计的、有目的和有准备的教学活动,而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随心所欲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组建小组时要充分考虑到小组成员在性别、能力、原有成绩、性格特征、智力差异等方面的差别,每个小组可以由四个或六个同学组成,在座位的编排上最好以前后左右四人或六人为宜,这样有利于小组讨论的随时性。另外,组内的个别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小组讨论这一形式的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精神,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承担特定的职责,防止大部分学生充当“听众”。因此,教师应注意做好指导工作。首先是对小组长的指导,指导他们如何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给每个成员分配角色,如何在讨论过程中调动本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如何做好讨论记录,如何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为本组的讨论搜集资料等。
三、 排除障碍,保证讨论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课堂预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看书、上网或请教长辈等方式预先了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料。例如,在上六年级下册Unit1 How tall are you? Part B Read and write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先通过上网等方式了解光和影的关系,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讨论“Can you answer Little Duck’s question?”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能做到有话可说,避免了从众心理。另外,老师也应该为小组讨论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例如在上六年级上册“Unit6 How do you feel? A Let’s learn”这一节的时候,先给学生提供四幅图,要求学生描绘图中发生的事情,然后根据Sarah的事例,结合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分组讨论该如何去做?在学生进行讨论之前,我先提供给学生一些基本句型及表达法,如“You should...”等,这样就为学生讨论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下转第105页)
(上接第106页)
四、 营造宽松的讨论氛围,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小组讨论”式的课堂中,教师不仅是小组讨论的设计者、组织者,还应该是引导者和参与者,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走动于各小组之间,了解情况,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帮助一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作为教师应该既要引导学生在讨论时不要离题太远、钻牛角尖,要引导学生深入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普遍发言,并尽量给中下学生发言的机会。而且在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该做必要的小结,指出讨论中的得失,并阐明自己的看法,尤其是那些有争议性的问题,不过不能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要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看法。因此,尽管课堂小组讨论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解决问题,但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时时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 调控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在课堂讨论的活动中,应把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讨论中,教师应选择重点的句式,设计适当的语言交际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这些重要的句式,能够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语言。例如在上三年级下册Unit5 Do you like pears? 这一单元的时候,在上完整体理解之后,我先让学生对句型“Do you like pears? Yes, I do. / No, I don’ t.”进行造句,进行有意识地句型操练,然后再让学生在讨论“Do you like... ?”这个话题时灵活使用这个句型。学生通过这种操练后又在真实语境中为完成交际任务而使用语言形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通过机械性操练让学生记忆语言形式的单调、枯燥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记住了“Do you like pears?”和“Yes, I do. / No, I don’ t. I like apples.”这些句型,又会使用这些句型。
总之,小组讨论学习作为合作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促使学生通过讨论,自主地学习,真正在讨论中学习,在实践中成熟;同时,通过讨论中的交流,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相互鼓励、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而且在讨论中巧妙地运用语言形式达到交际的目的。因此,小组讨论如何高效地实施将是值得我们广大教育者一再思考与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01
[2]How to teach English,Jereny Harmer, 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