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微课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1.曹 波 2.胡 哲
【机构】 (1.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老庄镇徐家村小学;2.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文川镇毛家岭小学)
【正文】摘 要:微课是新兴的一种学习资源,其蕴涵的价值很大,适宜在各学科中推广,当然也包括小学数学,而且目前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已经具备了实施、应用的基础。本文论述了微课在学生不同的学习时段的作用,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合理使用微课提供了借鉴。但微课虽好,仍然需要教师合理调控。本文从微课的制作、学生微课使用的指导、教师对课堂教学结构的适应性设计等方面对教师应如何调控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小学数学;微课;应用
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新概念的普及和中国微课大赛活动的开展,微课在全国各地迅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笔者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中也反复尝试运用微课改变教学活动的组织模式,对微课的教学运用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微课开辟了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天地
百度百科对“微课”的解释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学活动全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农村,随着数码产品和宽带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在线学习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1. 教育装备水平的快速提升为微课应用提供了便利
以笔者所在的地区为例,近年来,经过“双高双普”县域内所有学校全部建有校园网,大部分学校完成了宽带网络“班班通”建设,每个教室拥有多媒体教学一体机设备,教师人人配备笔记本电脑。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数码产品的大众化和网络资费的降低,绝大部分学生都具备了在家利用手机上网的条件。加之各种在线录屏软件界面亲切、操作简易,使教师自己录制微课成为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微课的录制、传播和使用。
2. 农村学校学生现状让微课有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笔者所在学校位于农村学校处,生源状况比较复杂,学生家庭环境、家庭教育背景等差别很大,这导致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也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传统整齐划一的班级授课模式很难兼顾班级的全体学生。另外,近几年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学生视野封闭,这也给课堂教学组织带来新的压力。微课的出现,打破了课堂的框框,打通了课内与课外学习的联系,其鲜明的可重复性、可选择性特点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加灵活,给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让“教学活动顾及班级的每一名学生”成为可能。
3. 小学数学教学的特殊性让微课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数学以其思维的抽象性、理论的严谨性、应用的广泛性而区别于任意一门学科。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活之迷、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其思维发展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就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运用微课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微课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一项活动,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学生在学习时,时间和地点可以选择,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极大提高。
微课也让数学教师的因材施教得到真正实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然而,单靠课堂40分钟,面向数十名学生,教师要想开展好分层教学,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了微课,就适应了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播放速度和播放次数,使教师的授课能最大程度地服务于每一位学生,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转化学困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微课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教师可以结合平时的教学内容把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料与数学趣题等制作成微课,丰富课堂学习的素材,让优秀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探索的乐趣。
二、微课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注入了新活力
以课堂为中心,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发挥微课的不同作用,让课内、课外学习联系更加紧密,使教学时间与空间得到拓展,数学教学的面貌将焕然一新。
1. 课前使用——让微课成为学生学习新知的解铃人
在课前的预习阶段,学生初次学习新知识,他们肯定会对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有很多疑问,也不知道如何去把握哪些是学习的重点。此时的微课,主要是答疑解惑,为学生学习新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扫清障碍。例如,在预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对“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不理解,他们会想:为什么只把分子相加减呢?为什么分母不变?分母相加减行不行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课前制作了一节“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微课视频,使学生在预习时,就将错误的想法消灭于萌芽状态,并借助微课正确理解算法和算理。
2. 课中使用——让微课成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引路人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还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互相讨论、解决课前自学中未能理解的问题,还要通过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高》一课时,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教材以及观看微课《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及画法》,基本掌握了这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这里的基本技能,也就是画三角形的高,仅仅局限于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高和钝角三角形的一条高,而对于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另外两条高,学生还是不会画,甚至可能画错。因此,当有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这个问题后,笔者让全班学生一起研究。在自己尝试解决、交流后,通过一个微课视频来印证大家的想法,达到教学的目标。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提出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的过程,将微课视频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3. 课后使用——让微课引领数学学习向深处漫溯
课后使用的微课必须有一定的深化、升华,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深刻化,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在深刻性、灵活性、创新性等方面进一步得到培养。例如,在学生学习完《公顷和平方千米》后,笔者制作了一个微课《称面积》。首先出示问题:如何知道我们国家某个省或某个市的面积,如江苏省的面积、连云港市的面积等。接着进行实际讲解、操作,使学生知道具体的方法。最后给学生留下实践作业,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去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随着微课资源的不断丰富,一些新的教学方式也应运而生。
一是借助优质资源,让名师“帮我”教学。教师课前对网络共享的微课资源进行筛选、甄别,选择优秀微课“为我所用”。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推荐给学生观看,让普通学校、普通家庭的学生能够方便地得到全国各地名师的指导,有效解决了农村学校优质师资短缺的难题。
二是分享微课资源,让学生“择师”学习。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特点和风格,对于同一内容,也往往有不同的教学策略。让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的不同微课在学校公共资源平台实现共享,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教师的微课进行学习,博采众长,学习的兴趣和效果也将会大大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微课;应用
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新概念的普及和中国微课大赛活动的开展,微课在全国各地迅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笔者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中也反复尝试运用微课改变教学活动的组织模式,对微课的教学运用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微课开辟了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天地
百度百科对“微课”的解释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学活动全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农村,随着数码产品和宽带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在线学习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1. 教育装备水平的快速提升为微课应用提供了便利
以笔者所在的地区为例,近年来,经过“双高双普”县域内所有学校全部建有校园网,大部分学校完成了宽带网络“班班通”建设,每个教室拥有多媒体教学一体机设备,教师人人配备笔记本电脑。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数码产品的大众化和网络资费的降低,绝大部分学生都具备了在家利用手机上网的条件。加之各种在线录屏软件界面亲切、操作简易,使教师自己录制微课成为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微课的录制、传播和使用。
2. 农村学校学生现状让微课有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笔者所在学校位于农村学校处,生源状况比较复杂,学生家庭环境、家庭教育背景等差别很大,这导致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也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传统整齐划一的班级授课模式很难兼顾班级的全体学生。另外,近几年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学生视野封闭,这也给课堂教学组织带来新的压力。微课的出现,打破了课堂的框框,打通了课内与课外学习的联系,其鲜明的可重复性、可选择性特点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加灵活,给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让“教学活动顾及班级的每一名学生”成为可能。
3. 小学数学教学的特殊性让微课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数学以其思维的抽象性、理论的严谨性、应用的广泛性而区别于任意一门学科。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活之迷、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其思维发展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就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运用微课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微课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一项活动,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学生在学习时,时间和地点可以选择,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极大提高。
微课也让数学教师的因材施教得到真正实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然而,单靠课堂40分钟,面向数十名学生,教师要想开展好分层教学,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了微课,就适应了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播放速度和播放次数,使教师的授课能最大程度地服务于每一位学生,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转化学困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微课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教师可以结合平时的教学内容把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料与数学趣题等制作成微课,丰富课堂学习的素材,让优秀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探索的乐趣。
二、微课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注入了新活力
以课堂为中心,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发挥微课的不同作用,让课内、课外学习联系更加紧密,使教学时间与空间得到拓展,数学教学的面貌将焕然一新。
1. 课前使用——让微课成为学生学习新知的解铃人
在课前的预习阶段,学生初次学习新知识,他们肯定会对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有很多疑问,也不知道如何去把握哪些是学习的重点。此时的微课,主要是答疑解惑,为学生学习新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扫清障碍。例如,在预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对“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不理解,他们会想:为什么只把分子相加减呢?为什么分母不变?分母相加减行不行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课前制作了一节“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微课视频,使学生在预习时,就将错误的想法消灭于萌芽状态,并借助微课正确理解算法和算理。
2. 课中使用——让微课成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引路人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还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互相讨论、解决课前自学中未能理解的问题,还要通过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高》一课时,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教材以及观看微课《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及画法》,基本掌握了这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这里的基本技能,也就是画三角形的高,仅仅局限于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高和钝角三角形的一条高,而对于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另外两条高,学生还是不会画,甚至可能画错。因此,当有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这个问题后,笔者让全班学生一起研究。在自己尝试解决、交流后,通过一个微课视频来印证大家的想法,达到教学的目标。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提出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的过程,将微课视频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3. 课后使用——让微课引领数学学习向深处漫溯
课后使用的微课必须有一定的深化、升华,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深刻化,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在深刻性、灵活性、创新性等方面进一步得到培养。例如,在学生学习完《公顷和平方千米》后,笔者制作了一个微课《称面积》。首先出示问题:如何知道我们国家某个省或某个市的面积,如江苏省的面积、连云港市的面积等。接着进行实际讲解、操作,使学生知道具体的方法。最后给学生留下实践作业,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去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随着微课资源的不断丰富,一些新的教学方式也应运而生。
一是借助优质资源,让名师“帮我”教学。教师课前对网络共享的微课资源进行筛选、甄别,选择优秀微课“为我所用”。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推荐给学生观看,让普通学校、普通家庭的学生能够方便地得到全国各地名师的指导,有效解决了农村学校优质师资短缺的难题。
二是分享微课资源,让学生“择师”学习。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特点和风格,对于同一内容,也往往有不同的教学策略。让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的不同微课在学校公共资源平台实现共享,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教师的微课进行学习,博采众长,学习的兴趣和效果也将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