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分析

【作者】 温淋淋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椑木镇中心学校)


【正文】摘 要:素质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学习音乐不仅能让小学生们懂得简谱,字正腔圆地唱歌,还能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本文结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就如何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水平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实践
  小学音乐教学能够传达人的情感,是培养感染力与艺术感的重要方法。在学习音乐知识的时候,能够感受到音符跳动带来的韵律之美,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生喜欢音乐课,不仅能学会一些乐理知识,还能一展歌喉,激发个人对人生的认知。
  一、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模式单一刻板
  一直以来,教师习惯在教材的基础上讲解音符、乐器基本技能、乐理、乐器创作背景等等。在反复讲解过程中,一些小学生就会产生疲惫感。在某些学唱乐曲时,学生一板一眼地学习教师的唱法,却无法融入自己的情感。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会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学会的曲子也多半是苍白无力的,缺乏融入个人的情感。
  (二)理论和实践脱节
  学习音乐课要掌握相应的实操技能,事实上,多数教师仍然以讲解为主。学生自我练习时间过短,课外实践活动更是聊胜于无。学生们自认为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就万事大吉了,可学生无法在乐器伴奏下进行演唱,无法准确地表达音乐情感。由此造成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剥离。
  (三)教学忽略了乐理知识
  步入小学校园后,小学生多按照教师的引导完成同步学习。如果教师忽略了乐理知识的讲解,学生们也不会主动寻求外部帮助。多数教师侧重于音乐技能的讲解,却将乐理知识束之高阁。涉及乐器的时候,学生对于基础理论一知半解,就急于去演奏乐器,由此出现低级错误。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会因为错误连连而失去学习乐器的兴趣。总的来说,因为理论知识不扎实,很难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学唱与伴奏缺乏衔接
  音乐是一门极具创造力的课程,比如说:很多歌曲面世后反应平平,但经过其他乐手翻唱后却非同凡响,这就是“再创作”带来的成果。在音乐教学中会涉及小乐器伴奏,但事实上这些小乐器却鲜有出现,学生们多数时间用在“学唱”,基本上很少跟随小乐器演唱,由此缺乏了实践能力。从长期来看,音乐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分析
  (一)摒弃传统教学理念
  由于素质教育被提到史无前例的高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艺术感也就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因此,我们要从教学理念入手,重视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第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音乐技能教学效率。比如:适当引入一些学生们喜欢的流行歌曲,《声声慢》就像是一幅水墨画,表现出江南水乡之美。当教师讲解相关演唱技巧时,学生们的专注力就会非常高,教学效率也会非常高。如果条件具备,还可以引入一些小乐器,让大家用手指触碰键盘或感受弦乐之美。这远比传统的说教式教学会来的更高一些。
  (二)改善音乐技能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能够让学习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要尽量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就乐器本身而言,其最大的功能就是烘托气氛,比如:二胡《赛马》中,马的长嘶之声就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在课堂内“引入”一些小乐器,让大家有一种新奇感,并慢慢喜欢上这种艺术之美。此外,这种学习还能缓解学生的心理负担,拓展教学素材,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音乐表演活动,让更多音乐爱好者聚集起来,组建乐队和合唱队。这不仅能愉悦参与者的心情,还能在校园内刮起一股清新的音乐之风。
  (三)多听多唱,丰富体验
  在歌唱教学当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们多多参与,适当增加“听”和“唱”的内容,以此丰富学生的体验感。要让学生感悟到歌曲的节奏,明白歌曲的演唱形式。在歌唱学习中能够准确地传递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学会以自己的视角去理解歌曲。小学生活泼好动,更爱表现自我。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增加一些有意思的音乐活动,让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体,比如,在学习《念故乡》时,教师要让大家分析一下歌词里体现了曲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重视合唱教学。通过有序的衔接,表现出丰富的思想内容,同时还能兼顾学生的声音特点和演唱习惯。通过有益的尝试,学生们会慢慢了解自身的条件,在选择歌曲的时候也会有所侧重,并在歌唱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四)结合学生认知能力,衔接教材内容
  文化学科提倡差异化教学,音乐课程也不例外。可以说,在学生当中有个别天赋异禀的人才,有大量资质一般的学生,当然也有自嘲“五音不全”的学困生。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尽量选择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在小学音乐课标基础上,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人发展情况,合理处理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优势和智慧,结合大家的喜好增加特色教学环节,借助于看、听、唱、摸、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兼顾学生的学习习惯于思维特点,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尝试让小学生主动学习一些音乐常识,比如:接触手风琴相关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去查阅有关手风琴的演奏技巧,主要曲名等等。有的学生甚至查出巴扬是手风琴的“孪生兄弟”。这样能慢慢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总的来说,同课异构教学模式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能够让因材施教得以实现。当然,如何巧妙的衔接处理教材内容还需要教师去深思熟虑。
  三、总结
  综上所述,音乐课是一门有意思的课程,也是多数小学生喜欢的课程。当然,传统教学模式束缚了小学生的“手脚”和大脑。教师要增加教学素材,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给予学生更多时间和空间,适当增加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助力于小学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