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诗歌阅读思维品质提升下的宋词比较教学
【作者】 唐 敏
【机构】 (四川省大英中学)
【正文】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文学作品阅读需要发展的思维类型——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诗歌属于文学作品的范畴,在阅读、鉴赏诗歌的过程中,理应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同异比较思维。
关键词:诗歌;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同异比较思维
阅读是每个学生都会经历的审美活动,更是培养思维的重要方式。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活动,不仅关乎读者的主观意愿,还关乎读者的思维活动。“诗歌阅读思维品质的提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潜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于思维品质,目前已经有很多的研究。我们在鉴赏诗歌,解读散文、小说的时候,要注重形象思维的培养;部分专家也阐述了通过分析部分文学作品来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笔者从宋词教学入手,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同异比较思维。
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是宋词单元,是高中人教版必修课程的最后一个诗歌单元,具有总结性的意义。从必修一的“现代诗歌”到必修二的“先秦两汉诗歌”再到必修三的“唐诗”,最后到如今的“宋词”,编者对于诗歌选择的处理是有序的、循序渐进的、有深意的。且本单元是必修模块中最后一个诗歌单元,以宋代具有代表性的四位词人的代表作为主要内容,着重培养学生“把握意境,感受情思”的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先是对学情进行了调查,通过问题反馈单的形式呈现,大多数同学问题集中如下:能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但对于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是有问题的?两首词比较来看,又有怎样的不同之处?进行学情调查之后,教学就会更有针对性,先学后教是一种好的教学方式。
一、阅读初感,实现直觉思维的提升
笔者教学的内容为:比较阅读之——《李清照词两首》。整堂课第一个部分为“初读——初体验”,旨在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高二的学生思维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直接经验去感受文本,走进文本,体会到最初的阅读感受,阅读初感是阅读主体根据已有阅读经验、语言文字水平、想象力等,在直接接触文本的过程中,对文本产生的第一感受和理解。这种阅读初体验是真实的、有意义的。教学案例如下:
师:诵读两首词,找出两首词中分别能够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生:“愁”字。
师:两首词都是“愁”字,词人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吗?
生:不同。
师:确实是不同的,如果让你给“愁”字分别加一个修饰的词语,你会加哪些词语?
生1:我觉得第二首词的情感比第一首词的情感更加悲伤一些,愁绪重很多,但是我不知道应该加那些词。
生2:第一首是作者早年的作品,第二首是她晚年的作品,结合作品背景,两首词的“愁”情肯定是不同的。
生3:结合李清照创作经历的知识,我觉得第一首是“淡淡的闲愁”,第二首词是“浓浓的哀愁”。
以上教学案例中学生都能找到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并在追问下表达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说明学生的思维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第2个问题提出以后,学生能够把自己的第一感受表现出来,这种真情实感是正确的、十分珍贵的,这种感受是他们与文本、作者的对话过程,会让他们感受到字里行间的力量,会让他们慢慢领悟到语文的魅力。我们也同样看到,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情况下,学生畅所欲言,他们对于文本的解读有些时候会给你惊喜。
二、找出意象,实现形象思维的提升
整堂课第二个部分为“再读——抓意象”,旨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学生在阅读作品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事物的形象表象为思维材料,在大脑中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最终构建出某种新形象的思维。它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特点尤其表现在生动形象性这一特点上,学生在阅读诗歌的时候,他脑海中所闪现的内容,总是那么生动、形象,总能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通过具体的形象——诗歌中的意象,去分析、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案例如下:
师:品味“愁情”——找出《醉花阴》和《声声慢》的意象,并分析意象的作用?
小组讨论8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生:《醉花阴》: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酒。《声声慢》:淡酒、西风、大雁、黄花、梧桐、秋雨。
师:请具体分析每一个意象的作用?
生1:我们小组认为作者写这些意象都是为了抒情,“薄雾”、“浓云”给人的感觉是抑郁的。
师:和万里无云的“晴天”比较来看,这是阴天,作者写低沉抑郁的阴天有什么作用呢?
生2:渲染气氛,表达感情。
生3:你们没有说具体,我们小组认为渲染了低沉压抑的气氛,景中含情,表达出作者的愁绪。
师:薄雾淡淡,云霭浓浓。“愁因薄雾起”,这样的阴天使人低迷忧郁,情景交融,作者愁绪满怀。
……
通过理解诗歌的意象从而分析、理解诗人的情感,这一过程就是“形象思维”的具体体现。这也是人性-物性的转换过程,作者常将人性(情感、思想等),借助一定的自然景物传递出来,形象思维的结果是呈现出具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象)。许多学者也同样指出:在诗歌的解读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促进诗歌阅读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比较阅读,实现同异比较思维的提升
同异比较是思维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理解、分析、比较、归纳,找出同一文学作品或者不同文学作品之中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同中找异,异中找同,由无联系到相互联系,从而形成对文学作品完整的、本质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同异比较思维的运用能够让学生重构文学作品的价值,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教学案例如下:
师:比较两首词相同的意象,说说它们的不同点。
生:两首词都有“酒”、“西风”、“黄花”这三个意象。
师:相同的意象找出来了,不同点在哪里?
生1:《醉花阴》里是“酒”,《声声慢》里是“淡酒”。
师:这个细节找得很好,同学们还需要找到更多的细节,再读诗歌,再找找。
我提醒两句话:两首词中关于“酒”的描写。
生2:对了,“暗香盈袖”和“怎敌他晚来风急”。
师:酒并不是真的淡,而是相较于什么而言的?
生3:相较于浓重的愁情而言的,就淡了。
师:东篱下饮酒,还有花香陪衬;秋风中靠酒御寒,已不能御寒。两首词分别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词人形象?
生4:优雅闲适;狼狈不堪。
……
师:《醉花阴》和《声声慢》营造的意境是否相同?
生:不同。第一首是“凄凉”,第二首是“凄惨”。
师:《醉花阴》和《声声慢》其中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这里补充背景资料。
生:结合前面同学讲的,第一首是“淡淡的闲愁”,第二首词是“浓浓的哀愁”。
师:《醉花阴》抒写了词人寂寞与相思情怀的“闲愁”;《声声慢》达了词人故国灭亡、夫死家破、饱经忧患和漂泊流离的凄惨孤寂的愁苦之情的“哀愁”。
以上教学实践,分别从意象、意境、情感,逐层深入地比较分析了两首词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意图培养学生的同异比较思维。同异比较阅读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同中找异,异中找同,进行“比较式阅读”,不断提升阅读认知,加深对《李清照词两首》的理解,深入理解李清照前后时期词风格的不同,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课程标准》中没有过多提及,这是我们应该创新的地方,这对语文老师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诗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以往的诗歌阅读教学很多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而很少涉及到“思维”的层面,而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同异比较思维就是三个很好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柯丽文.《在名著阅读教学中促进直觉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学教育,2019年04月.
[2]彭玉兰.《浅论初中阅读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社会科学Ⅱ辑,中等教育G633.3.
[3]张维.《同异比较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中学教师 2018.7.8.
关键词:诗歌;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同异比较思维
阅读是每个学生都会经历的审美活动,更是培养思维的重要方式。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活动,不仅关乎读者的主观意愿,还关乎读者的思维活动。“诗歌阅读思维品质的提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潜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于思维品质,目前已经有很多的研究。我们在鉴赏诗歌,解读散文、小说的时候,要注重形象思维的培养;部分专家也阐述了通过分析部分文学作品来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笔者从宋词教学入手,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同异比较思维。
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是宋词单元,是高中人教版必修课程的最后一个诗歌单元,具有总结性的意义。从必修一的“现代诗歌”到必修二的“先秦两汉诗歌”再到必修三的“唐诗”,最后到如今的“宋词”,编者对于诗歌选择的处理是有序的、循序渐进的、有深意的。且本单元是必修模块中最后一个诗歌单元,以宋代具有代表性的四位词人的代表作为主要内容,着重培养学生“把握意境,感受情思”的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先是对学情进行了调查,通过问题反馈单的形式呈现,大多数同学问题集中如下:能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但对于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是有问题的?两首词比较来看,又有怎样的不同之处?进行学情调查之后,教学就会更有针对性,先学后教是一种好的教学方式。
一、阅读初感,实现直觉思维的提升
笔者教学的内容为:比较阅读之——《李清照词两首》。整堂课第一个部分为“初读——初体验”,旨在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高二的学生思维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直接经验去感受文本,走进文本,体会到最初的阅读感受,阅读初感是阅读主体根据已有阅读经验、语言文字水平、想象力等,在直接接触文本的过程中,对文本产生的第一感受和理解。这种阅读初体验是真实的、有意义的。教学案例如下:
师:诵读两首词,找出两首词中分别能够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生:“愁”字。
师:两首词都是“愁”字,词人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吗?
生:不同。
师:确实是不同的,如果让你给“愁”字分别加一个修饰的词语,你会加哪些词语?
生1:我觉得第二首词的情感比第一首词的情感更加悲伤一些,愁绪重很多,但是我不知道应该加那些词。
生2:第一首是作者早年的作品,第二首是她晚年的作品,结合作品背景,两首词的“愁”情肯定是不同的。
生3:结合李清照创作经历的知识,我觉得第一首是“淡淡的闲愁”,第二首词是“浓浓的哀愁”。
以上教学案例中学生都能找到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并在追问下表达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说明学生的思维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第2个问题提出以后,学生能够把自己的第一感受表现出来,这种真情实感是正确的、十分珍贵的,这种感受是他们与文本、作者的对话过程,会让他们感受到字里行间的力量,会让他们慢慢领悟到语文的魅力。我们也同样看到,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情况下,学生畅所欲言,他们对于文本的解读有些时候会给你惊喜。
二、找出意象,实现形象思维的提升
整堂课第二个部分为“再读——抓意象”,旨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学生在阅读作品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事物的形象表象为思维材料,在大脑中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最终构建出某种新形象的思维。它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特点尤其表现在生动形象性这一特点上,学生在阅读诗歌的时候,他脑海中所闪现的内容,总是那么生动、形象,总能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通过具体的形象——诗歌中的意象,去分析、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案例如下:
师:品味“愁情”——找出《醉花阴》和《声声慢》的意象,并分析意象的作用?
小组讨论8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生:《醉花阴》: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酒。《声声慢》:淡酒、西风、大雁、黄花、梧桐、秋雨。
师:请具体分析每一个意象的作用?
生1:我们小组认为作者写这些意象都是为了抒情,“薄雾”、“浓云”给人的感觉是抑郁的。
师:和万里无云的“晴天”比较来看,这是阴天,作者写低沉抑郁的阴天有什么作用呢?
生2:渲染气氛,表达感情。
生3:你们没有说具体,我们小组认为渲染了低沉压抑的气氛,景中含情,表达出作者的愁绪。
师:薄雾淡淡,云霭浓浓。“愁因薄雾起”,这样的阴天使人低迷忧郁,情景交融,作者愁绪满怀。
……
通过理解诗歌的意象从而分析、理解诗人的情感,这一过程就是“形象思维”的具体体现。这也是人性-物性的转换过程,作者常将人性(情感、思想等),借助一定的自然景物传递出来,形象思维的结果是呈现出具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象)。许多学者也同样指出:在诗歌的解读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促进诗歌阅读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比较阅读,实现同异比较思维的提升
同异比较是思维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理解、分析、比较、归纳,找出同一文学作品或者不同文学作品之中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同中找异,异中找同,由无联系到相互联系,从而形成对文学作品完整的、本质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同异比较思维的运用能够让学生重构文学作品的价值,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教学案例如下:
师:比较两首词相同的意象,说说它们的不同点。
生:两首词都有“酒”、“西风”、“黄花”这三个意象。
师:相同的意象找出来了,不同点在哪里?
生1:《醉花阴》里是“酒”,《声声慢》里是“淡酒”。
师:这个细节找得很好,同学们还需要找到更多的细节,再读诗歌,再找找。
我提醒两句话:两首词中关于“酒”的描写。
生2:对了,“暗香盈袖”和“怎敌他晚来风急”。
师:酒并不是真的淡,而是相较于什么而言的?
生3:相较于浓重的愁情而言的,就淡了。
师:东篱下饮酒,还有花香陪衬;秋风中靠酒御寒,已不能御寒。两首词分别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词人形象?
生4:优雅闲适;狼狈不堪。
……
师:《醉花阴》和《声声慢》营造的意境是否相同?
生:不同。第一首是“凄凉”,第二首是“凄惨”。
师:《醉花阴》和《声声慢》其中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这里补充背景资料。
生:结合前面同学讲的,第一首是“淡淡的闲愁”,第二首词是“浓浓的哀愁”。
师:《醉花阴》抒写了词人寂寞与相思情怀的“闲愁”;《声声慢》达了词人故国灭亡、夫死家破、饱经忧患和漂泊流离的凄惨孤寂的愁苦之情的“哀愁”。
以上教学实践,分别从意象、意境、情感,逐层深入地比较分析了两首词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意图培养学生的同异比较思维。同异比较阅读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同中找异,异中找同,进行“比较式阅读”,不断提升阅读认知,加深对《李清照词两首》的理解,深入理解李清照前后时期词风格的不同,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课程标准》中没有过多提及,这是我们应该创新的地方,这对语文老师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诗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以往的诗歌阅读教学很多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而很少涉及到“思维”的层面,而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同异比较思维就是三个很好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柯丽文.《在名著阅读教学中促进直觉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学教育,2019年04月.
[2]彭玉兰.《浅论初中阅读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社会科学Ⅱ辑,中等教育G633.3.
[3]张维.《同异比较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中学教师 201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