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让小学一年级孩子爱上数学课
【作者】 莫丽梅
【机构】 (广西那坡县第二小学)
【正文】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趣,让学生以热情的态度将数学知识与技能高效获取,得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良好发展,期望实现低年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于小学数学课堂当中。鉴于此,本文对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开展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开展策略
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采取更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打造趣味化的数学课堂,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其未来的发展夯实基础。
一、小学低年段数学教师的定位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身兼数职”,但其中很多角色并不是教师应该扮演的,对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阻碍。为实现课堂教学的全面优化,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从摆正自我位置开始,围绕以下几方面原则树立正确的工作认识。
1、由“掌控者”向“引导者”的转变
小学低年段数学教师要将一些课堂资源交还给学生,在学生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多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讨和学习,自己则更多地提供方法、思路和延伸类知识方面的引导与辅助,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潜能和最佳提升途径。
2、由“保姆”向“评委”的转变
尽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行为能力和思考意识还很薄弱,但这并不意味其无法开展任何形式的学习活动。小学低年段数学教师要摒弃“事必躬亲”的“保姆”式教学思想,不要因担心学生出现错误而什么事情都代替学生去做,要敢于甚至有意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瑕疵,以便自己从中发现学生的知识短板和提升重点,从而为课堂教学的优化准备更为充足的素材和思路。
3、由“高高在上”向“近在咫尺”的转变
不得不承认的是,几乎所有教师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心中都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即使是比较和蔼亲善的教师也会给学生留下“雷霆雨露皆不可测”的印象。因此,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学会适当放低姿态,多和学生一起参与一些趣味活动,并在教学中时时刻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看待、思考问题,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疏远感和畏惧感,以为后续教学优化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开展策略
1、结合绘本故事
近年来,数学绘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广泛,说明数学绘本是承载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数学绘本为载体进行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更能调动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9加几”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首先利用绘本故事《阳阳数鸡蛋》,以故事的主人公阳阳帮助养鸡大叔制作装鸡蛋的盒子呈现出10个鸡蛋为一盒的生活经验,分解了本课“凑十法”计算的难点。学生在故事中不知不觉地感知并接受10个鸡蛋装一盒的优点,自然内化为本课的知识点———凑十法。接着出示问题:一个盒子装9个鸡蛋,另一个盒子装4个鸡蛋,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学生列式“9+4”,再让学生思考“9+4”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有3种:(1)一个一个地数,从1数到13,是13个;(2)把9放在心里,接着数10、11、12、13,是13个;(3)从装有4个鸡蛋的盒子里拿1个放进装有9个鸡蛋的盒子里凑满一盒(10个),再加上剩下的3个,就是13个。在学生的互相交流中发现,75%以上的学生通过听绘本故事已经掌握了“凑十法”并会用“凑十法”来解决问题,这相比传统的教师说教、灌输效果好多了。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是图式的发展。而绘本故事不但有直观的故事情境,更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故事语言,能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故事情境,引发问题,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认识人民币”的教学:根据孩子有储存零花钱的经历,创设绘本故事《小小储钱罐》,通过小主人公“收集小额人民币—认人民币—数人民币—换人民币”一系列活动,带领学生学习人民币的知识,感悟到数学就是自己的日常生活,领会数学的实际价值,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结合日常生活
根据小学生的知识储备特点,我们可将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经验知识,即以往的生活经验,这是他们最熟悉、了解的知识内容。第二种是新知识,即课本知识,学生对这类知识的学习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和一个缓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我们采用“以旧引新”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使学生以经验知识为参考,为新知识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而使学习过程更自然、轻松。针对这一内容我们做如下设计。
例如,在“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开课时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知道什么是数字吗?谁能数一数。”学生们开始根据生活经验数数:“1、2、3……”但此时仍然只是一个机械记忆的过程,想要使学生对“数字”这一概念有一个全面认知,我们就应该将问题深化,启发学生去思考。我们继续提问:“谁能帮老师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字呢?”学生展开思考:“苹果像0,黄瓜像1,鸭子像2,两个香蕉可以构成3……”这样学生对数字的形象就有了一个直观的认知,但此时学生仅有数形的概念,但还没有数意的概念。之后我们拿出道具—5只玩具鸭子,说:“鸭子像2,但一只鸭子可不能表示2这个概念哦。”此时我们拿起一只鸭子问:“如果老师现在想用数字表示这只鸭子,你们觉得使用数字几最合适?”学生在短暂的思考后坚定地说:“用数字1最合适。”这样学生就能够将数字形的概念与意的概念相互区分开,并且认知到鸭子越多所代表的数字越大,也就是总数越大这一概念,为数字比较、大数拆分打下基础,形成引导式教学、思索式教学。
3、创设问题情境
师生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可以有效清除彼此之间存在的沟通障碍,改善教学现状,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上提出难度较低的问题,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与交流,利用课堂提问来把握学情,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之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讲解“认识钟表”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作息”话题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状况,再介绍钟表模型,解读钟表工作原理,让学生明白“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转一圈、时针走五小格”。然后,围绕“起床、早饭、午饭、放学、晚饭”等进行提问,让学生说出对应的时间,活用问题情境,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深入分析学情,让学生在观察、叙述的过程中,会看、会拨整时,掌握时间的正确读法,从而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之中的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将简单的加减法知识融入教学中,引领学生在辨认时间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数学素养。由此可以知道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在深入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可以明确后续的教学方向,有助于改善教学现状,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4、媒体技术激趣
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对于一年级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也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如何打造出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成为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新时代背景下,多媒体成为辅助教学的重要设备,对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构建趣味数学课堂,将动态的图片或者视频等内容展示出来,促使学生在产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主动融入数学课堂,不断提升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的内容时,在课堂上,数学教师可以直接利用多媒体呈现出几组带有不同规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各组图片的规律。多媒体呈现的这些图画有学生喜欢吃的汉堡和冰激凌,也有学生喜欢的喜羊羊和灰太狼,因此,他们对其中规律的探究热情很高。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逐步发现图片中不管是食物还是动画人物都是按照“1、1、1……”“1、2、1、2……”的规律排布。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想法进行了肯定,又展示出更多的图片,鼓励学生继续探究。有了多媒体的辅助,数学规律可以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也会由此增强。
三、结语
数学是一门需要学生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学科。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发挥其组织和辅导作用,充分地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多元有效的教学手段,增强数学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陈雯婧.浅谈如何上好一年级数学课[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2):416.
[2]关春梅.增强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教学的趣味性[J].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11):114.
关键词: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开展策略
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采取更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打造趣味化的数学课堂,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其未来的发展夯实基础。
一、小学低年段数学教师的定位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身兼数职”,但其中很多角色并不是教师应该扮演的,对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阻碍。为实现课堂教学的全面优化,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从摆正自我位置开始,围绕以下几方面原则树立正确的工作认识。
1、由“掌控者”向“引导者”的转变
小学低年段数学教师要将一些课堂资源交还给学生,在学生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多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讨和学习,自己则更多地提供方法、思路和延伸类知识方面的引导与辅助,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潜能和最佳提升途径。
2、由“保姆”向“评委”的转变
尽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行为能力和思考意识还很薄弱,但这并不意味其无法开展任何形式的学习活动。小学低年段数学教师要摒弃“事必躬亲”的“保姆”式教学思想,不要因担心学生出现错误而什么事情都代替学生去做,要敢于甚至有意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瑕疵,以便自己从中发现学生的知识短板和提升重点,从而为课堂教学的优化准备更为充足的素材和思路。
3、由“高高在上”向“近在咫尺”的转变
不得不承认的是,几乎所有教师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心中都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即使是比较和蔼亲善的教师也会给学生留下“雷霆雨露皆不可测”的印象。因此,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学会适当放低姿态,多和学生一起参与一些趣味活动,并在教学中时时刻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看待、思考问题,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疏远感和畏惧感,以为后续教学优化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开展策略
1、结合绘本故事
近年来,数学绘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广泛,说明数学绘本是承载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数学绘本为载体进行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更能调动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9加几”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首先利用绘本故事《阳阳数鸡蛋》,以故事的主人公阳阳帮助养鸡大叔制作装鸡蛋的盒子呈现出10个鸡蛋为一盒的生活经验,分解了本课“凑十法”计算的难点。学生在故事中不知不觉地感知并接受10个鸡蛋装一盒的优点,自然内化为本课的知识点———凑十法。接着出示问题:一个盒子装9个鸡蛋,另一个盒子装4个鸡蛋,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学生列式“9+4”,再让学生思考“9+4”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有3种:(1)一个一个地数,从1数到13,是13个;(2)把9放在心里,接着数10、11、12、13,是13个;(3)从装有4个鸡蛋的盒子里拿1个放进装有9个鸡蛋的盒子里凑满一盒(10个),再加上剩下的3个,就是13个。在学生的互相交流中发现,75%以上的学生通过听绘本故事已经掌握了“凑十法”并会用“凑十法”来解决问题,这相比传统的教师说教、灌输效果好多了。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是图式的发展。而绘本故事不但有直观的故事情境,更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故事语言,能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故事情境,引发问题,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认识人民币”的教学:根据孩子有储存零花钱的经历,创设绘本故事《小小储钱罐》,通过小主人公“收集小额人民币—认人民币—数人民币—换人民币”一系列活动,带领学生学习人民币的知识,感悟到数学就是自己的日常生活,领会数学的实际价值,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结合日常生活
根据小学生的知识储备特点,我们可将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经验知识,即以往的生活经验,这是他们最熟悉、了解的知识内容。第二种是新知识,即课本知识,学生对这类知识的学习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和一个缓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我们采用“以旧引新”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使学生以经验知识为参考,为新知识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而使学习过程更自然、轻松。针对这一内容我们做如下设计。
例如,在“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开课时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知道什么是数字吗?谁能数一数。”学生们开始根据生活经验数数:“1、2、3……”但此时仍然只是一个机械记忆的过程,想要使学生对“数字”这一概念有一个全面认知,我们就应该将问题深化,启发学生去思考。我们继续提问:“谁能帮老师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字呢?”学生展开思考:“苹果像0,黄瓜像1,鸭子像2,两个香蕉可以构成3……”这样学生对数字的形象就有了一个直观的认知,但此时学生仅有数形的概念,但还没有数意的概念。之后我们拿出道具—5只玩具鸭子,说:“鸭子像2,但一只鸭子可不能表示2这个概念哦。”此时我们拿起一只鸭子问:“如果老师现在想用数字表示这只鸭子,你们觉得使用数字几最合适?”学生在短暂的思考后坚定地说:“用数字1最合适。”这样学生就能够将数字形的概念与意的概念相互区分开,并且认知到鸭子越多所代表的数字越大,也就是总数越大这一概念,为数字比较、大数拆分打下基础,形成引导式教学、思索式教学。
3、创设问题情境
师生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可以有效清除彼此之间存在的沟通障碍,改善教学现状,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上提出难度较低的问题,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与交流,利用课堂提问来把握学情,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之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讲解“认识钟表”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作息”话题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状况,再介绍钟表模型,解读钟表工作原理,让学生明白“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转一圈、时针走五小格”。然后,围绕“起床、早饭、午饭、放学、晚饭”等进行提问,让学生说出对应的时间,活用问题情境,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深入分析学情,让学生在观察、叙述的过程中,会看、会拨整时,掌握时间的正确读法,从而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之中的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将简单的加减法知识融入教学中,引领学生在辨认时间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数学素养。由此可以知道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在深入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可以明确后续的教学方向,有助于改善教学现状,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4、媒体技术激趣
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对于一年级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也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如何打造出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成为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新时代背景下,多媒体成为辅助教学的重要设备,对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构建趣味数学课堂,将动态的图片或者视频等内容展示出来,促使学生在产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主动融入数学课堂,不断提升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的内容时,在课堂上,数学教师可以直接利用多媒体呈现出几组带有不同规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各组图片的规律。多媒体呈现的这些图画有学生喜欢吃的汉堡和冰激凌,也有学生喜欢的喜羊羊和灰太狼,因此,他们对其中规律的探究热情很高。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逐步发现图片中不管是食物还是动画人物都是按照“1、1、1……”“1、2、1、2……”的规律排布。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想法进行了肯定,又展示出更多的图片,鼓励学生继续探究。有了多媒体的辅助,数学规律可以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也会由此增强。
三、结语
数学是一门需要学生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学科。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发挥其组织和辅导作用,充分地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多元有效的教学手段,增强数学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陈雯婧.浅谈如何上好一年级数学课[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2):416.
[2]关春梅.增强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教学的趣味性[J].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