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作者】 吕雪飞

【机构】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第四中学)


【正文】数学是一门思维性非常强的学科,也是很多学生愁于应对的科目。中学数学学科一直提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一种具有数学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它包括了: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这些数学核心素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今天,我介绍下在中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我积累的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要善于注重课堂的有效提问
  在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它能够对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注意,培养质疑能力和解决能力,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比方说在有理数加法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问:红红在走出家门后往西边走了三米,再往东边走了五米,而西边为正,东边为负,你们能够把算式列出来吗?很多学生都快速地列出了算式(+3)+(-5),然后我对教学内容进行板书。发问:我们列出了算式。那么对于(+3)+(-5)这样的式子我们要如何计算呢?然后让学生共同探讨这个式子的运算方法,并对计算规律进行总结。学生将运算规律总结之后,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我为学生又出几道相同的习题,学生通过反复的运算之后,就会总结出一个规律:如果相加的两数是同号,那么要取加数符号,并相加绝对值;如相加的两数为异号,那么所取的加数符号应有较大的绝对值,并用较大绝对值将较小绝对值减去;假如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它们相加就会等于零,零和任何数相加最终的值不会发生变化。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理清了解题思路,同时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得到了有效提升,构建起了数学的思维。
  二、要及时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使学生激发出学习的需要,自觉地获取新知。老师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在适当的时侯创设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如在教授圆的认识一课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电风扇的风圈是什么形状的嘛?学生纷纷回答:知道,圆形的。我继续问;为什么不是长方形的或是椭圆的呢?在黑板上随手画出一个圆。学生们答;不行。为什么圆的就行呢?这一个提问,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马上活跃起来,开始讨论。这时候,我适时导入新课,一下子把孩子们引导到知识的学习中来,促使了学生积极思维。
  三、要倡导主动学习,合作学习,转变旧有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想更好地渗透数学核心素养,不仅要通过讲课和传授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还要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教学实践的活动,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专注于课堂。因此,我们要转变旧有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为主体,以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中都是被动学习知识。这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了更好地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我们应当在课堂中对自身有更正确的定位,扮演一个辅助角色,让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的“教”转为“学”。
  例如在几何教学中,我们提倡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每节课前我都会让学生先进行自学,并总结将要学习的内容,并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进记录,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来听课,这样就有利于新知识快速全面掌握;课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踊跃提出自己观点;我把学生按照层次,组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学习,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参与其中,积极地对他们进行引导,并对学生的错误证明方法进行指正,帮助学生找出正确的答案,然后,把同学们的收获在全班内进行展示,最后,再进行课堂总结,对于出现的问题指出来并进行解决,对找到的规律、方法进行分享,升华课堂效果。这种通过实践来学习的方法,更有助于学生将几何的解题思路厘清,掌握更多的解题技巧,从而使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