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中的阅读策略

【作者】 李丽娜

【机构】 (广西那坡县百合乡中心小学)


【正文】近年来,有效教学成为教育界的高频词,在日常教学活动和教学展示活动中被频频提及。对于这个词语,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很好理解,凡是有效益的教学都属于有效教学,也就是说其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教学是追求效益的。?
  语文教学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一向广种薄收,效益低到令人瞠目结舌,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强调有效教学非常有必要,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再也不能只管播种不问收成。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其“收成”如何涉及到整个语文教学的成效大小,但是多年来阅读教学成为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学生“读”的文章虽然可能很多,但是获取的效益微乎其微,阅读教学的效果无法在学生的成绩单上得到体现。
  阅读的目的不是唯一的。既要讲人文性,也要讲工具性;既要了解文章的大意,又要掌握文章的主旨,还要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写作方法等等。本文不想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只想专门针对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说一些粗浅的看法,就教于方家。
  首先,让小学生掌握文章大意是阅读的最根本要求
  小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无法把握全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看完全文仍然不知道文章大概写了什么,因此发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记得零零碎碎的内容或是断章取义现象。这些现象,都突显了小学生缺乏掌握文章大意的能力,因此培养小学生概括文章大意的技能,是帮助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策略。
  擅长掌握文章大意的小学生,能将大篇幅的文章归纳成简短、完整、精要的句子,简明扼要地把文章大意概括出来。他们会针对这些内容去理解讯息、撷取讯息、分辨讯息的重要性,更能以简驭繁以最少的文字去记忆最多的讯息。所以培养小学生摘取大意的能力,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相当重要的一环。
  在指导小学生概括文章整篇大意时,可以由概括段落大意开始。概括文章大意的过程大概可以分成理解文章意义、选择重要讯息删除不相关的讯息以及将讯息浓缩成更精简的文字三个层面。想要完整地写出段落大意,必须彻底了解文章的意义与内涵,掌握主要内容,寻找重要的语句,再依照这个概念删除不重要的讯息,把段落大意抽丝剥茧一般剥离出来。
  在阅读一个段落时,只要抓住这个段落的核心句子或者关键词语,即可掌握这个段落的大意。以《解放黑奴的林肯》一文中第二段为例:“林肯从小就富有正义感。公元1831年,22岁的林肯和朋友到南方旅行,在奴隶市场中,看到黑奴脚上沉重的铁链,身上破破烂烂的衣服,还有满身的伤痕。他内心沉痛万分,想不透以自由平等为建国精神的美国,为什么会漠视这样的事情,甚至默许它的存在?”“林肯从小就富有正义感”是本段的核心句,全段就是围绕这个核心句来写的,抓住这个句子就能抓住这个段落的核心内容。
  有时候,在原文中找不到核心句,我们需要逐一归纳,把一个个片段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上面的短文为例,“公元1831年,22岁的林肯和朋友到南方旅行,在奴隶市场中”可归纳为“他曾在南方”。“看到黑奴脚上沉重的铁链,身上破破烂烂的衣服,还有满身的伤痕”可以归纳成“看到黑奴受到不人道的待遇”。“他内心沉痛万分,想不透以自由平等为建国精神的美国,为什么会漠视这样的事情,甚至默许它的存在”可以归纳为“他沉痛地想为何自由平等的美国会发生这种事”。把这些句子的大意整合起来,可以归纳出段落大意:“林肯从小富有正义感,他曾在南方看到黑奴所受到不人道的待遇,因此沉痛地想为何自由平等的美国会发生这种事。”
  布置小学生阅读文章,我们要检查阅读的效果,可以提问学生这篇文章或某某段落写了什么,让小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文章大意概括出来,这样小学生才养成带着问题去阅读的习惯。一般来说,能把文章大意说出来的学生,他的阅读就是有效益的,有效教学的目的就能达成。这样的训练多了,天长日久,小学生也能总结出各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和概括文章大意的技巧。小学生渐渐就会发现记叙文的文章结构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等,不管什么文章都会有一个中心思想,如果是寓言故事都会有一个深刻的寓意。
  其次,要让小学生逐渐养成自己的阅读风格
  曾国藩从他一辈子读书思考经验中,总结了四点读书心得,称之为“为学四法”,很值得小学生学习借鉴。小学生要想在阅读上有收获,必须养成自己的阅读风格。这种风格不是一下子能养成的,需要长年累月的坚持。
  一是看书应当求迅速。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一个初学者,首先不要求他读得精,而要求他读得快、读得多、读得博。当然,如果是经典的好书,刚开始先快速的浏览一遍,如果要通透地汲取里面的精随,还是需要细嚼慢咽的精读,方能深入体悟其中的内涵。速读是追求博学的入门基本功,这个过程还需要由量变产生质变的去芜存菁,方能一窥经典作品的内涵奥妙精微处。
  二是经典佳作要反复阅读。人类的大部分知识是在复习中增长起来的,极少有人看一遍就能记住书中的内容,因为对于经典佳作需要反复地阅读,直到“熟能生巧,巧能生智,智则妙在其中矣”,也就是直到我们将书中的精华重点掌握为止。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苏东坡也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都是说读书要想达到熟悉就得反复阅读,达到熟悉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背诵过的精华内容才最不容易忘记,才能咀嚼出新滋味。
  三是读书要持之以恒。荀子说:“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末而后止也。”说的是学习需要日积月累的实践功夫,不可中途停止,半途而废。读书也是如此,需要每天阅读方有可观,时间久了就有长足的进步。万丈高楼平地起,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地基”,没有阅读的语文学习是在流沙上起高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回想自己的成长之路,就会发现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不是靠听语文教师讲授而是依靠个人阅读得来的。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哪个老师给学生上课就再也不敢自己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在那里唱独角戏了,而是把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课文。我们教师讲得再精彩也不是学生的精彩,倒不如给学生自己品读感悟,收获再少也是他们自己的。所以,我们要放手给学生多阅读,不但要重视课内阅读,更要重视课外阅读。仅仅阅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阅读才是阅读的主战场。现在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很大,各校都有图书馆和阅览室,很多班级还建起了“班级图书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图书,方便学生课外阅读。读好书就是向圣人学习,一本好书就是一位好老师,凡是读过的好书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意义。 
  四是读书之后要作文,作文要苦思冥想。曾国藩认为,一个不善作文的人,就像哑巴吃黄莲一般,这是读书人的一大忌讳。要写好文章,就应该深思熟虑,呕心沥血。只有深入思考,才会真情流露,拥有独到的见解,才能言人之所未言,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南宋诗人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连一代文学大家都如此这般,可见我们更需多读多写多深思,作文的时候才能拥有“妙文偶得之”的痛快淋漓。我高度赞赏现行语文课标对学生写作课的定义,我认为写作其实和我们说话一样,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和手段,不是一种外加的负担。小学生作文能否有话可写,关键在于学生个人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感受,以及在阅读文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创造能力,进而有心把这些转化为自己的表达欲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阅读就是写作的借鉴。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鼓励学生多阅读,通过阅读吸取写作的营养,阅读之后把自己的收获写出来。只要长久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腹中空空,脑里懵懵”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习作水平就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总而言之,要想阅读有效益,必须讲究方法策略。只有阅读有效益,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