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形势下高中地理渗透“三生教育”的探究
【作者】 孙小平 谢元品
【机构】 (贵州盘州市第二中学)
【正文】摘 要: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符合新课标要求,也能够很好地彰显出地理学科特色。本文主要探讨高中地理渗透“三生教育”的价值和路径,希望能为高中地理渗透“三生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高中地理;渗透;三生教育
我国已全面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并于2021年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疫情进入“冬季”。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对生存、生活、生命的重新审视和对“三生教育”的新思考。高中地理横跨科学、人文两大领域的独特优势,是渗透“三生教育”的优势学科。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理应担负起“三生教育”的新使命。
1.正确诠释“三生教育”的内涵
如何理解“三生教育”呢?自云南省提出“三生教育”后,被引起强烈反响,“三生教育”包括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的理念就是要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积极地发展生命,更好地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存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生存常识,认识生存规律,增强生存意志,增长生存本领;生活教育则是帮助学生主动参与生活体验,获得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树立生活信心。总之,就是要通过“三生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
2.高中地理渗透“三生教育”的价值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学者和广大地理教师普遍认为地理教育是“三生教育”最好的教学资源与实施途径。高中地理渗透“三生教育”有着特别重要而不可取代的价值。
2.1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生”价值观念。
随着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发展,依据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和学生实际确立的教学目标层次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在“三生教育”的倡导下,学生不仅可以认识本国本土的地理环境特征,还能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概况,逐步树立全球意识和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积极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甚至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迎合各种挑战,成为新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2助于学生提升思政道德素养。
“三生教育”是学校德育的灵魂。高中地理涵盖了丰富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因素。通过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学生可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和人格心理素质教育,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道德水平,培养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教师挖掘“三生教育”内涵,纵深推进学科渗透“三生教育”,使“三生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打造立得住、叫得响的中学德育品牌。
2.3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由于高中地理知识内容的综合性与广泛联系性,使得地理教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生产生活实际,与学生的距离近,趣味性强。如果地理教师方法得当,启发引导到位,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习的质量。
3.高中地理渗透“三生教育”的举措
高中地理的学科内容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三生教育”思想和素材,它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探讨了影响人类生存及生活的地理环境,探讨各种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一个良好的“三生教育”载体。地理教师完全可以将“三生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
3.1自觉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教师是推动“三生教育”的关键。作为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热爱地理教育教学的高尚师德,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地理教育教学能力等基本素质。在此基础上,地理教师应完善自身知识和能力结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贯彻落实“三生育人”新理念,适应地理思想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地理思想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的变化。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以“三生教育”倡导的“播种真爱,体验幸福”作为现代教育的终极价值,注重新时期“学生观”“教师观”“人才观”“课程观”“课堂观”等教学理念的养成。
3.2全力开发“生存教育”课程资源。
新课标背景下的地理新教材中,“三生教育”素材极为丰富,地理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挖掘“三生教育”课程资源,利用地理科学整体性与区域性原理,向学生普及中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概况。例如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貌的观察”一节,选择詹天佑对京张铁路八达岭段的巧妙设计的情景,让学生明白对于生存环境要“趋利避害”的道理。在必修二“环境与发展”一章中,教材巧妙地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理念,以及“积极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策略”融入相关的内容编排之中。生活方面,教材提及交通运输的快速化带来的“同城效应”,“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购物行为,农业、交通运输等的发展使市场的果蔬供应季节性差异大为减小。这些都是很好的“三生教育”资源,挖掘之,可以水到渠成地为地理教育教学渗透“三生教育”服务。
3.3大力创新“三生教育”的学习方式。高中地理渗透“三生教育”要坚持课内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的原则。课堂上综合应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学习、课堂辩论等多种学习方式。同时,由于地理教育教学中的资源、环境、人类活动等众多知识,生动具体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通过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直观感知,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到大自然中,走到社会上去学习,了解自然奥秘,认识周边环境,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让学生在互联互助的氛围中感知、感悟、成长。
3.4积极开展节日、节气主题教育活动
某些节日或节气是“三生教育”的有利时机。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对学生渗透“三生教育”。例如,在每年3月12日“植树节”之际,通过社团组织学生开展植被调查、为树木挂牌、植树护绿活动。每逢4月 22日“世界地球日”,可以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海报设计、创作黑板报与手抄报,唤起学生爱护地球、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增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意识,从而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笔者在每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会组织学生观看环境教育专题片,倡导学生低碳出行、保护环境,理解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都以整个地球环境为基础,善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及其生存环境,是地球公民的共同责任。再如,在冬至时节,引导学生讨论人们有吃饺子、狗肉、羊肉习俗的成因,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就在身边。
教育重在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作为承载民族未来的根基,基础教育必须撕掉“功利标签”,把教育真正变成一种关爱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存,关心人的生活,发展人的素养,造就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高中地理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蕴藏着许许多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三生教育”素材,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中把地理知识的学习和生存能力的拓展相结合,不断满足学生对有温度的高质量教育的需要,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2]朱宾.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存教育的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17.
[3]黄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新课程导学.
此文系【六盘水市基础教育教学课题成果+新冠肺炎硬核防控启示下高中地理渗透三生教育的研究+2020LPSY063】成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渗透;三生教育
我国已全面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并于2021年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疫情进入“冬季”。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对生存、生活、生命的重新审视和对“三生教育”的新思考。高中地理横跨科学、人文两大领域的独特优势,是渗透“三生教育”的优势学科。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理应担负起“三生教育”的新使命。
1.正确诠释“三生教育”的内涵
如何理解“三生教育”呢?自云南省提出“三生教育”后,被引起强烈反响,“三生教育”包括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的理念就是要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积极地发展生命,更好地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存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生存常识,认识生存规律,增强生存意志,增长生存本领;生活教育则是帮助学生主动参与生活体验,获得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树立生活信心。总之,就是要通过“三生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
2.高中地理渗透“三生教育”的价值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学者和广大地理教师普遍认为地理教育是“三生教育”最好的教学资源与实施途径。高中地理渗透“三生教育”有着特别重要而不可取代的价值。
2.1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生”价值观念。
随着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发展,依据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和学生实际确立的教学目标层次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在“三生教育”的倡导下,学生不仅可以认识本国本土的地理环境特征,还能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概况,逐步树立全球意识和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积极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甚至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迎合各种挑战,成为新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2助于学生提升思政道德素养。
“三生教育”是学校德育的灵魂。高中地理涵盖了丰富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因素。通过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学生可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和人格心理素质教育,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道德水平,培养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教师挖掘“三生教育”内涵,纵深推进学科渗透“三生教育”,使“三生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打造立得住、叫得响的中学德育品牌。
2.3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由于高中地理知识内容的综合性与广泛联系性,使得地理教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生产生活实际,与学生的距离近,趣味性强。如果地理教师方法得当,启发引导到位,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习的质量。
3.高中地理渗透“三生教育”的举措
高中地理的学科内容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三生教育”思想和素材,它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探讨了影响人类生存及生活的地理环境,探讨各种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一个良好的“三生教育”载体。地理教师完全可以将“三生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
3.1自觉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教师是推动“三生教育”的关键。作为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热爱地理教育教学的高尚师德,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地理教育教学能力等基本素质。在此基础上,地理教师应完善自身知识和能力结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贯彻落实“三生育人”新理念,适应地理思想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地理思想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的变化。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以“三生教育”倡导的“播种真爱,体验幸福”作为现代教育的终极价值,注重新时期“学生观”“教师观”“人才观”“课程观”“课堂观”等教学理念的养成。
3.2全力开发“生存教育”课程资源。
新课标背景下的地理新教材中,“三生教育”素材极为丰富,地理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挖掘“三生教育”课程资源,利用地理科学整体性与区域性原理,向学生普及中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概况。例如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貌的观察”一节,选择詹天佑对京张铁路八达岭段的巧妙设计的情景,让学生明白对于生存环境要“趋利避害”的道理。在必修二“环境与发展”一章中,教材巧妙地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理念,以及“积极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策略”融入相关的内容编排之中。生活方面,教材提及交通运输的快速化带来的“同城效应”,“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购物行为,农业、交通运输等的发展使市场的果蔬供应季节性差异大为减小。这些都是很好的“三生教育”资源,挖掘之,可以水到渠成地为地理教育教学渗透“三生教育”服务。
3.3大力创新“三生教育”的学习方式。高中地理渗透“三生教育”要坚持课内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的原则。课堂上综合应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学习、课堂辩论等多种学习方式。同时,由于地理教育教学中的资源、环境、人类活动等众多知识,生动具体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通过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直观感知,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到大自然中,走到社会上去学习,了解自然奥秘,认识周边环境,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让学生在互联互助的氛围中感知、感悟、成长。
3.4积极开展节日、节气主题教育活动
某些节日或节气是“三生教育”的有利时机。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对学生渗透“三生教育”。例如,在每年3月12日“植树节”之际,通过社团组织学生开展植被调查、为树木挂牌、植树护绿活动。每逢4月 22日“世界地球日”,可以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海报设计、创作黑板报与手抄报,唤起学生爱护地球、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增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意识,从而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笔者在每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会组织学生观看环境教育专题片,倡导学生低碳出行、保护环境,理解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都以整个地球环境为基础,善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及其生存环境,是地球公民的共同责任。再如,在冬至时节,引导学生讨论人们有吃饺子、狗肉、羊肉习俗的成因,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就在身边。
教育重在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作为承载民族未来的根基,基础教育必须撕掉“功利标签”,把教育真正变成一种关爱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存,关心人的生活,发展人的素养,造就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高中地理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蕴藏着许许多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三生教育”素材,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中把地理知识的学习和生存能力的拓展相结合,不断满足学生对有温度的高质量教育的需要,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2]朱宾.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存教育的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17.
[3]黄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新课程导学.
此文系【六盘水市基础教育教学课题成果+新冠肺炎硬核防控启示下高中地理渗透三生教育的研究+2020LPSY06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