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基于题材分类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作者】 王 欢

【机构】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朝阳小学)


【正文】摘 要:古诗词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古诗词也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被华夏儿女一代代传承。但是,古诗词具有极高的“浓缩性”,一旦教学方法不当,就容易让小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本文基于题材分类,就古诗词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题材分类: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古诗词涵盖了广泛的题材,有写景抒情的,有即时感怀的,有依依惜别的,有咏物言志的,有边塞情怀的。不同题材的古诗词拓展了小学生的阅读广度。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一、基于题材分类,开展专题教学 
  (一)围绕主题,突出古诗词的特色 
  通过分类,能够以题材为主线,开展专题教学。其优势在于,能够跨越单元和年级限制,重新整合教学内容,进而帮助学生构建古诗词整体学习观。借助同类题材,能够把握每首古诗词的情感,进而强化学习方法。以咏物言志题材的古诗词为例,开展此类主题学习,可以将《咏柳》、《雪梅》、《墨梅》、《竹石》、《石灰吟》等古诗汇总起来。小学生们会发现,这几首古诗均来源于大自然,都以描写外形为主,且突出了拟人的特点。当然,这也是此类古诗词的最大特征。在主题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古诗词,提出一些问题,比如:上述古诗词中有两首涉及到“梅花”,那么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是什么呢?通过讨论大家得出结论:《雪梅》是基于作者视角对梅的观察与描摹。但《墨梅》则是一幅有关梅花的画作。由于视角不同,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就各有千秋了。
  (二)求同存异,提升小学生的思辨能力 
  借助不同题材开展的专题性教学,可以在同类题材中挖掘出“异”,借助问题启发学生,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辨能力,比如:有关爱国题材的古诗词比较多,如《石灰吟》、《出塞》、《凉州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这些诗词有的是“爱国篇”,有的则基于写景抒情演绎出来的,只要能找到对应的爱国情怀,都可以用于专题性教学。
  二、紧扣古诗题材,开拓小学生认知范围 
  (一)整合题材,挖掘线索 
  按照题材进行分类,能够拓展古诗词篇目,有效扩大阅读范围,以即时感怀题材古诗词为例,作者多为遇到某些人、某些事、某些景有感而发,教师可以抓住此类诗词的共性,借助关键词汇总此类诗词,如:“登”、“有感”、“题”等较为常见的关键词,有关这类诗词有《登鹳雀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题西林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都属于这类范围的古诗词。再比如:有些题材的古诗词题目未涉及主题,但内容和地点却提供了相应的线索,比如《宿建德江》和《书湖阴先生壁》等。
  (二)以点带线,适当进行外延
  有些古诗词虽然也涉及情感,但相对较为隐晦,我们通过作者撰写的时间、地点等背景,可以分析出作者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借助同类关键词,还可以进行拓展学习,从而增加学生的认知范围,比如《山居秋暝》、《春夜喜雨》均属于写景抒情类的古诗,进而可以延伸阅读,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独坐敬亭山》等。
  三、借助媒体资源,无限丰富教学内容 
  (一)依据题材,甄选资源 
  互联网使很多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也为小学语文教改提供了条件。借助网络资源,能够助力于小学语文题材分类教学,借助海量的文字、图片、视频、纪录片、影视桥段,都能更好地体现出古诗词的社会背景、自然环境、作者的心路历程。
  以怀古诗词为例,且不说年纪尚小的儿童,即便成年人也对古诗的时代背景,生活经验知之甚少。正是这样,在传统古诗词教学中,语文教师会有意无意地模糊这些信息。但互联网为我们揭开了这个神秘的面纱,通过镜头的转移,能够“精准”地回答这些问题,而旁白解读能够让小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种现代技术,能够让小学生“乾坤大挪移”,“穿梭”于古今,“跋涉”于华夏大地,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与作者产生共情。
  (二)媒体导入,增强学生的体验 
  从古诗词的题材来看,五种分类比较泛泛,同一类中又可以分出若干子类,从而便于学生“近距离”学习古诗词,以写景抒情类故事为例,田园抒情是独具特色的乡村题材古诗,《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代表作,文豪种地,其效果可想而知,但人们却没有一丝嘲笑,而是更向往那种田园生活。与之相关的还有《村居》、《田园四时杂兴》、《过故人庄》、《清平乐·村居》等等。其实,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人们生活、学习、工作节奏加快,反而更崇尚这种放松自我的田园生活。通过多媒体技术,能让小学生近距离感受这份恬淡之情,品味此类古诗词的语言之美。
  当然,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还可以开展小组学习模式。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都有自己独到的视角和形象思维能力。针对这些题材的古诗词进行分析讨论,也能碰撞出一些“火花”,从而让美轮美奂的古诗词更接地气。
  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古诗词涉及不同题材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针对某一首或某一单元的几篇进行讲解,将会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以题材为主线,整合课内外相关古诗词,能够有效拓展学习范围和认知能力。当然,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借助多媒体和小组学习等相关辅助措施,从而实现跨单元、跨教材的学习目标,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