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宋词鉴赏中意象的概括 与反概括思维的体现与运用

【作者】 林清华

【机构】 (四川省大英中学)


【正文】摘 要:当前,语文学科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考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指出:“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特别是在阅读教学的诗词鉴赏板块中。而我校的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金课题《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思维品质提升研究》正有序推进,现结合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作几点经验分享。
  关键词:宋词鉴赏;意象;概括与反概括思维
  一、宋词鉴赏的重要性
  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是一个以宋代具有代表性的四位词人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的代表作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单元,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并领悟宋词中的景与情浑然交融的意境。而要突破这个重点与难点,就必须要在必修一、二、三的诗歌学习基础上,对高考诗歌鉴赏的重要意象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以达到提高学生“把握诗词意境,感受诗词情思”的鉴赏方法与阅读技巧的目的。
  二、意象在高考古诗文鉴赏中的作用
  把握意象,巩固“意象与情感”,明确意象与意境的主要区别,仍是诗歌特别是宋词鉴赏的一个重点与难点。
  同学们虽即将进入高三,但部分同学对诗词鉴赏仍然有畏难甚至恐惧心理,特别是理科班的同学。所以,本单元是同学们在进入高三第一轮复习前最后一次较为全面、系统的弥补、巩固诗歌鉴赏基本常识和技巧的机会。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意象或意象所代表的意蕴或文化内涵都没有搞清楚的话,宋词鉴赏将无从下笔,更别提对意境的把握,对情感的感受了。正因为有了意象,才能生发出艺术氛围,才能理解词人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目标。所以,意象和意境相互扶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意象是基础,特别是一些常见的、重要的意象是宋词鉴赏的前提。
  三、常见的、重要的意象在宋词单元中的体现
  (一)常见的意象在本单元8首词中的体现
  1、楚天:楚地天空,即江南的天空。
  2、清秋:清爽明朗的秋天。
  3、酒:是“愁绪”的代名词,对词人而言,“酒”似乎已经附带一种化不开、解不了的愁绪。
  4、西风:秋风,代表着思乡,阴冷,凄凉。
  5、黄花,菊花,象征着高尚情操、潇洒隐逸、哀婉悼念。
  (二)重要的意象在本单元8首词中的体现
  据统计,2021年高考古诗文鉴赏需要掌握的重要意象共有75个,而在本单元8首宋词中出现的就高达9个之多,占比12%,足见重要程度,它们分别如下:
  1、月:词人借(残)月营造出清冷的意境。
  2、蝉:词人用“寒蝉”这一意象营造出深秋的凄清之感。
  3、柳:古人以折柳表惜别,“柳”字谐音“留”,表达了和恋人之间依依不舍之情。
  4、长亭:十里一长亭,乃陆上的送别之所,是离愁别绪的象征。
  5、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乌鸦是一种不详之鸟,而在辛弃疾笔下,人们频繁地迎神赛社,乌鸦在佛狸祠吃祭品,说明百姓忘记战败的历史,已忘却外族曾经入侵的仇恨,来表现对百姓的失望,对时事的哀叹,对统治者的警示。所谓的“神鸦”在此处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啊,这不是南宋王朝没落的标志吗?
  6、梧桐:梧桐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意,梧桐上的雨声像极了李清照流泪的声音,点点滴滴,滴进她的心里。
  7、哀鸿:“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之人。词人以失群的孤雁自喻,一语双关。
  8、鸿雁:在这首词里,鸿雁是候鸟,象征着国破;鸿雁是信使,代表着家亡。
  9、吴钩:吴钩,泛指宝刀,利剑。辛弃疾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吴钩和他都是“失志英雄”。
  不论是常见的意象,还是重要的意象,在诗词鉴赏中,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基本点。
  四、在宋词鉴赏中意象的概括与反概括思维具体运用
  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特别是在阅读教学的诗词鉴赏板块中。概括思维就是大脑中把事物属性、共同点找出来,并且能够运用到同类事物当中去的思维过程。例如本单元8首宋词中出现的5个常见意象,9个重要意象。例如:《醉花阴》中哪些意象体现出词人的“愁”?薄雾、浓云、西风、黄花、酒、东篱等。
  反概括思维之共性反概括,它的表达式是:共性→个性,既要概括意象的共同属性,又要从共性中举出具有个性的例子,这些意象在词中的不同意蕴。
  综上,概括与反概括思维是近几年才新提出来的概念,众多人对此概念是陌生的。但“思维训练”在古诗词鉴赏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将借助课题《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思维品质提升研究》的契机,进行一些卓有成效的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语文必修四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
  [2]《语文必修四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3]《2021年高考古诗词鉴赏75个重要意象》 语文月刊
  [4]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金课题《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思维品质提升研究》 前期部分研究成果 四川省大英中学 2021
  [5]陈剑泉、刘小芳、付文海《概括与反概括—语文思维的双翼》 团结出版社 2017
  [6]李华平、刘敏《语文就该这样教》(中学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7]罗晓辉、冯胜兰《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