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落实探究
【作者】 马辉兰
【机构】 (青海省格尔木市实验小学)
【正文】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头戏,要在教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课堂教学这一环节不容忽视。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选取时融入了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革命传统教育,这些积极向上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落实;立德树人
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在看望北大师生时,他再次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落实好立德树人的重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意义
1.提高国民综合素养
《礼记·大学》在开篇便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回顾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伟大的中华民族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永恒的教育价值追求,绵延不断,源远流长!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这就要求人的素质也要不断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找准立德树人的契合点,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发挥学科育人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应贯穿教育始终。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是承载德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教材中选取的文章内容广泛,包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如爱国主义、互助互爱、民族自豪感、感恩思想等。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行和健全的人格。
3.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萌芽阶段,也是“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年龄小、心理发育缓,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只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德育渗透,才能确保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
1.在写字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祖先智慧的结晶,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课中的写字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书写技能和书法艺术欣赏水平。在写字教学中渗透德育不是教师空洞的说教,而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各个环节中。
在指导学生养成正确书写习惯中渗透德育教育。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需坚持长久、持之以恒。首先,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学生做到:头正、身直、脚平,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桌边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这虽然是写字时的基本要求,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我约束能力差,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并采取适当的奖惩机制。在指导的过程需强调,正确的书写姿势不仅可以使字写得更加美观、更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其次,学生写字时需全神贯注、手脑眼并用、专心致志、心静凝神才能把字写好,教师循环往复,对学生进行这方面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写字态度就会越来越端正,有效的促进学生养成用心的良好习惯,有了这样的好习惯,不但在学习上,在生活中也会受益匪浅。最后,写字教学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态度,积极进取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决心。教学中,通过讲述古代书法家刻苦练字的故事,激发学生练字的兴趣,提高学生练字积极性,潜移默化地督促他们养成良好意志品质。
在指导汉字书写技巧时渗透德育教育。汉字中绝大部分是合体字,在书写时要注意避让、穿插,形成巧妙的顾盼和呼应,汉字笔画、结构间讲究的是团结之力,讲究的是谦和之美,学生在细心的观察和用心的感悟中,会慢慢领会汉字的谦和、儒雅、厚重、凝练。汉字书写如此,与人相处亦是如此,中国是礼仪之邦,向来有互相谦让的好传统,教育学生与人交往时应从全局出发,要相互团结合作、互相谦让、互相帮助,这样才会和谐美好。
2.在朗读指导中渗透德育教育
朗读,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途径,也是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对学生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既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把冰冷的文字变成丰富的情感,又能激发情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生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引起学生对文本中不同形象的丰富想象,产生强烈的情感。
教师要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4课《黄继光》一课中,作者运用大量的动作描写来体现黄继光舍身取义的英雄气概,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应抓住重点的词、句,引导学生体会。如这一段,“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二十米,十米……近了,更近了。”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用尽”、“顽强”两个词表现了黄继光用顽强的毅力支撑着自己继续前进。“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又站起来了”、“堵住”说明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决定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播放黄继光扑向枪口的影音资料,让学生感受英雄的英勇无畏。之后,配乐渲染气氛,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适当的停顿、语调的抑扬、高低及音色的处理,声情并茂,以声入情,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验情感,使情感的波澜涌向高潮,这样,黄继光不怕牺牲、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便植根于学生内心,德育教育水到渠成。
3.在习作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因此,热爱生活、积极向上,有真情实感就是习作对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学生习作要有真情实感,更要追求真善美,积极向上,健康有益。
古语有云,文如其人,就是说作文与做人是统一的,高尚的人笔尖定能流淌出充满正能量的文字,所以习作教学是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守好这片阵地,便能取得德育教育的最终胜利。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宽视野,结合社会热点事件、话题及校内外有价值的现象,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习作实践活动,通过交流、碰撞阐述自己的观点,认清事件本质,明辨是非,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与此同时,将自己的见闻、观点记录下来,一篇篇立意新颖、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就会应运而生。
4.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补充和延续,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受学生喜爱,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品德,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例如,组织题为《我心中的英雄》主题读书活动,学生们先用一个月的时间来阅读有关自己喜欢的英雄的书籍,撰写发言稿,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优秀的学生在班级读书汇报会上进行分享。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书中英雄人物的品质和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激发了学生崇敬英雄的情感,使其受到思想教育。此外,还可以开展编排课本剧、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辩论会、朗诵比赛、走进社区等活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把语文能力培养与品德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寓德育教育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之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意义重大,方式多样。教师要把德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时机、巧妙落实,要立足语文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语文的学科优势,深入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道德品质得到提升,将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丽波.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N].吉林日报,2018-10-12(10)
[2]赖爱玲.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及思路[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9(1)
关键词:小学语文;落实;立德树人
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在看望北大师生时,他再次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落实好立德树人的重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意义
1.提高国民综合素养
《礼记·大学》在开篇便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回顾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伟大的中华民族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永恒的教育价值追求,绵延不断,源远流长!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这就要求人的素质也要不断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找准立德树人的契合点,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发挥学科育人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应贯穿教育始终。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是承载德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教材中选取的文章内容广泛,包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如爱国主义、互助互爱、民族自豪感、感恩思想等。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行和健全的人格。
3.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萌芽阶段,也是“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年龄小、心理发育缓,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只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德育渗透,才能确保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
1.在写字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祖先智慧的结晶,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课中的写字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书写技能和书法艺术欣赏水平。在写字教学中渗透德育不是教师空洞的说教,而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各个环节中。
在指导学生养成正确书写习惯中渗透德育教育。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需坚持长久、持之以恒。首先,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学生做到:头正、身直、脚平,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桌边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这虽然是写字时的基本要求,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我约束能力差,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并采取适当的奖惩机制。在指导的过程需强调,正确的书写姿势不仅可以使字写得更加美观、更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其次,学生写字时需全神贯注、手脑眼并用、专心致志、心静凝神才能把字写好,教师循环往复,对学生进行这方面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写字态度就会越来越端正,有效的促进学生养成用心的良好习惯,有了这样的好习惯,不但在学习上,在生活中也会受益匪浅。最后,写字教学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态度,积极进取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决心。教学中,通过讲述古代书法家刻苦练字的故事,激发学生练字的兴趣,提高学生练字积极性,潜移默化地督促他们养成良好意志品质。
在指导汉字书写技巧时渗透德育教育。汉字中绝大部分是合体字,在书写时要注意避让、穿插,形成巧妙的顾盼和呼应,汉字笔画、结构间讲究的是团结之力,讲究的是谦和之美,学生在细心的观察和用心的感悟中,会慢慢领会汉字的谦和、儒雅、厚重、凝练。汉字书写如此,与人相处亦是如此,中国是礼仪之邦,向来有互相谦让的好传统,教育学生与人交往时应从全局出发,要相互团结合作、互相谦让、互相帮助,这样才会和谐美好。
2.在朗读指导中渗透德育教育
朗读,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途径,也是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对学生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既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把冰冷的文字变成丰富的情感,又能激发情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生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引起学生对文本中不同形象的丰富想象,产生强烈的情感。
教师要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4课《黄继光》一课中,作者运用大量的动作描写来体现黄继光舍身取义的英雄气概,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应抓住重点的词、句,引导学生体会。如这一段,“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二十米,十米……近了,更近了。”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用尽”、“顽强”两个词表现了黄继光用顽强的毅力支撑着自己继续前进。“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又站起来了”、“堵住”说明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决定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播放黄继光扑向枪口的影音资料,让学生感受英雄的英勇无畏。之后,配乐渲染气氛,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适当的停顿、语调的抑扬、高低及音色的处理,声情并茂,以声入情,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验情感,使情感的波澜涌向高潮,这样,黄继光不怕牺牲、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便植根于学生内心,德育教育水到渠成。
3.在习作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因此,热爱生活、积极向上,有真情实感就是习作对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学生习作要有真情实感,更要追求真善美,积极向上,健康有益。
古语有云,文如其人,就是说作文与做人是统一的,高尚的人笔尖定能流淌出充满正能量的文字,所以习作教学是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守好这片阵地,便能取得德育教育的最终胜利。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宽视野,结合社会热点事件、话题及校内外有价值的现象,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习作实践活动,通过交流、碰撞阐述自己的观点,认清事件本质,明辨是非,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与此同时,将自己的见闻、观点记录下来,一篇篇立意新颖、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就会应运而生。
4.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补充和延续,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受学生喜爱,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品德,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例如,组织题为《我心中的英雄》主题读书活动,学生们先用一个月的时间来阅读有关自己喜欢的英雄的书籍,撰写发言稿,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优秀的学生在班级读书汇报会上进行分享。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书中英雄人物的品质和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激发了学生崇敬英雄的情感,使其受到思想教育。此外,还可以开展编排课本剧、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辩论会、朗诵比赛、走进社区等活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把语文能力培养与品德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寓德育教育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之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意义重大,方式多样。教师要把德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时机、巧妙落实,要立足语文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语文的学科优势,深入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道德品质得到提升,将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丽波.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N].吉林日报,2018-10-12(10)
[2]赖爱玲.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及思路[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9(1)